张居正是如何舒缓明代海上压力的3篇
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张居正是如何舒缓明代海上压力的3篇

2023-01-04 15:40:08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张居正是如何舒缓明代海上压力的3篇张居正是如何舒缓明代海上压力的  “救时宰相”张居正  主持人:刘立志特邀嘉宾刘志琴: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著有《张居正评传》等樊树志:中国明史学会顾问,复旦大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张居正是如何舒缓明代海上压力的3篇,供大家参考。

张居正是如何舒缓明代海上压力的3篇

篇一:张居正是如何舒缓明代海上压力的

  “救时宰相”张居正

  主持人:刘立志特邀嘉宾刘志琴: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著有《张居正评传》等樊树志:中国明史学会顾问,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导熊召政:《万历首辅张居正》编剧梁启超:“明代有种种特点,政治家只有一张居正”主持人:近日播出的历史剧《万历首辅张居正》,塑造了一个呕心沥血的改革家的形象。很多人都想了解历史上真实的张居正是个什么样子,请做些评述。刘志琴(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拥有276年历史的明王朝,有过能人辈出、群星灿烂的辉煌,可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却断言:“明代有种种特点,政治家只有一张居正。”以这样高的评价给予张居正,不仅是看重16世纪的明代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宰相之杰,更在于张居正确有过人之处。明末学者刘芳节自述他阅读张居正遗集的心情是:“手舞足蹈而不能已。”盛赞这

  1——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是“千古奇人,千古奇书。”张居正非有极大的思想魅力,不足以赢得后人如此倾倒。

  樊树志(中国明史学会顾问,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导):历史人物是复杂多面的,张居正当然也不例外。他既是无所畏惧的改革家,自诩“嫌怨有所弗避”;也是一个权势显赫的首席大臣,惯于玩弄权谋术数的政客。刻画这样一个人物,忽略任何一面都不可能接近历史真实。当时人已经注意到他的两面,《明神宗实录》对他的盖棺论定,一方面肯定他的政绩:“成君德,抑近幸,综名实,清邮传,核地亩”;另一方面也指出他的过失:“偏衷多忌,小器易盈,钳制言官,倚信佞幸”。

  主持人:作为一个雷厉风行的改革家,张居正的成就体现在哪里?樊树志:张居正得到皇太后李氏与小皇帝朱翊钧的充分授权,得到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的密切配合,“代帝摄政”,“宫府一体”,得以独断专行。凭借这样的权力与地位,大刀阔斧推行改革,雷厉风行。时人把这种久违了的政局,称之为“朝下令而夕奉行”,“中外淬砺,莫敢有偷心”。因此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无论是迫使官员不敢懈怠的“考成法”,还是清理欠税增加财政收入的“清丈田

  2——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亩”,以及把“一条鞭法”推广到全国,促使赋税徭役货币化,都收到了以往罕见的成效。嘉靖以来政治颓靡,财政亏空,边防废弛的局面,得到了改变;国力不断下滑的颓势,得到了遏制。这就是张居正改革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原因。

  刘志琴:张居正出身贫寒,凭着自己的努力和才华,从秀才、举人、进士,官至内阁大学士。在万历朝初年当了十年首辅,协助十岁的小皇帝,推行改革(史称“万历新政”),把衰败、混乱,几近崩溃的明王朝,治理得民富国安,人们称颂他是起衰振堕的“救时宰相”。“救时”是很高的评价,这不仅表明他在王朝颓败之际是一位临危制变的大政治家,更以威震一世的非常举措,彪炳史册。他的功绩,堪与商鞅、王安石并称为我国封建社会初期、中期与后期最具盛名的三大改革家。

  主持人:刘立志特邀嘉宾刘志琴: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著有《张居正评传》等樊树志:中国明史学会顾问,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导熊召政:《万历首辅张居正》编剧

  3——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梁启超:“明代有种种特点,政治家只有一张居正”主持人:近日播出的历史剧《万历首辅张居正》,塑造了一个呕心沥血的改革家的形象。很多人都想了解历史上真实的张居正是个什么样子,请做些评述。刘志琴(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拥有276年历史的明王朝,有过能人辈出、群星灿烂的辉煌,可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却断言:“明代有种种特点,政治家只有一张居正。”以这样高的评价给予张居正,不仅是看重16世纪的明代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宰相之杰,更在于张居正确有过人之处。明末学者刘芳节自述他阅读张居正遗集的心情是:“手舞足蹈而不能已。”盛赞这是“千古奇人,千古奇书。”张居正非有极大的思想魅力,不足以赢得后人如此倾倒。樊树志(中国明史学会顾问,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导):历史人物是复杂多面的,张居正当然也不例外。他既是无所畏惧的改革家,自诩“嫌怨有所弗避”;也是一个权势显赫的首席大臣,惯于玩弄权谋术数的政客。刻画这样一个人物,忽略任何一面都不可能接近历史真实。当时人已经注意到他的两面,《明神宗实录》对他的盖棺论定,一方面肯定他的政绩:“成君德,抑近幸,综名实,

  4——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清邮传,核地亩”;另一方面也指出他的过失:“偏衷多忌,小器易盈,钳制言官,倚信佞幸”。

  主持人:作为一个雷厉风行的改革家,张居正的成就体现在哪里?樊树志:张居正得到皇太后李氏与小皇帝朱翊钧的充分授权,得到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的密切配合,“代帝摄政”,“宫府一体”,得以独断专行。凭借这样的权力与地位,大刀阔斧推行改革,雷厉风行。时人把这种久违了的政局,称之为“朝下令而夕奉行”,“中外淬砺,莫敢有偷心”。因此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无论是迫使官员不敢懈怠的“考成法”,还是清理欠税增加财政收入的“清丈田亩”,以及把“一条鞭法”推广到全国,促使赋税徭役货币化,都收到了以往罕见的成效。嘉靖以来政治颓靡,财政亏空,边防废弛的局面,得到了改变;国力不断下滑的颓势,得到了遏制。这就是张居正改革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原因。刘志琴:张居正出身贫寒,凭着自己的努力和才华,从秀才、举人、进士,官至内阁大学士。在万历朝初年当了十年首辅,协助十岁的小皇帝,推行改革(史称“万历新政”),把衰败、混乱,几近崩溃的明王朝,治理得民富国安,人们称颂他是起衰振堕的“救时宰相”。“救时”是很高的评价,这不仅表明他在王朝颓

  5——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败之际是一位临危制变的大政治家,更以威震一世的非常举措,彪炳史册。他的功绩,堪与商鞅、王安石并称为我国封建社会初期、中期与后期最具盛名的三大改革家。

  张居正被冤之后,不仅有支持改革者的辩诬,还招来一批反对派的追思。这种令人啼笑皆非的结局,在中国改革史上前所未闻

  主持人:张居正与您所说的另两位改革家特别是同时代的王安石有何异同?刘志琴:王安石和张居正的改革与商鞅变法不同的是,他们都属于同一体制内部的革故鼎新。王、张都使得国库转亏为盈,摆脱财政危机,诸多创制都在后世得到延续和发展。然而王安石遭受抨击七百年,直到19世纪才得到公允的评价,而张居正身后虽然被诬蔑,家属罹难,而对他的赞誉却不绝于史。即使在他被诬之际,有的为他立碑称之为“社稷之勋”;有的刊刻遗集,自行出版;有的抚文追思,怆然泪下。令人玩味的是,为他平反的不仅有他的支持者,还有被他打击、与他结怨的反对派,这还不止是一二个人,而是一批人,更令人始料不及的是,当初因为不同政见被张居正杖打致残的都御史邹元标称赞张居正:“功在社稷,过在身家。”面对张居正,他竟然怀抱内疚,声称“奚愧矣!”拖着一条拐

  6——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腿为昭雪张居正奔走呼号。这不能不使人惊叹!论人品和学问,张居正并不在王安石之上,王安石郁郁而终,反对派犹追打不息,被谤七百年之久。而张居正被冤的身后,不仅有支持改革者的辩诬,还招来一批反对派的追思,哀叹世上已无张居正!是喜耶?悲耶?这种令人啼笑皆非的结局,在中国改革史上前所未闻。

  张居正创造了以政治改革推动经济改革的成功范例主持人:在改革方略以及具体的改革措施方面,张居正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刘志琴:王安石是一代大儒,他的品行、文采、清廉,冠绝一时,可他是个书生,他一上阵就实施青苗、均徭等新制,进行经济改革,可他没有一个得力的班底,依靠的仍然是腐败的官府,再好的政策也经不起贪官的上下其手,例如青苗法,本是为减轻农民高利贷的负担,取消私贷,统一由国家发放低息贷款,然而原定的一年二分利,一经转手,成为半年二分利,层层加码,弄得国贷比私贷还凶猛,好心办了坏事,给反对派提供了口实,致使改革困难重重,弄得农民怨声载道。张居正改革所以能长驱直入,所向披靡,关键是他周围有一批得心应手的人才,组成学有所长、术有专攻的班底。张居正改革首先出手的是整顿官府,考察名实,淘汰冗官污吏,然后再进行清丈田地,抑制土地兼并,推行一条鞭税

  7——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法。人们称誉这是“既不减额,亦不增赋,贫民之困以纾,而豪民之兼并不得逞。”得到民众的由衷拥护。十年新政,前五年官僚体制改革,后五年经济改革,创造了以政治改革推动经济改革的成功范例,相比之下王安石却无此大手笔。张居正取得这样大的成效,是由于其改革明确提出近民便俗的主旨,以惠商利农的政策,使新政取得预期的成功,这是超群出众的见解,也是他与王安石变法有不同结局的思想渊源。

  张居正不但长袖善舞,而且还打破道德观而“与狼共舞”,这也是改革成功的关键

  主持人:改革的成功不仅取决于战略方针的正确选择,也得益于主持者的为人之道,张居正在这方面有何过人之处?

  熊召政(《万历首辅张居正》编剧):近年来,有史家认为,万历初年的中国政坛,李太后、张居正与冯保三人构成了牢不可破的权力铁三角,这说法有一定道理。李太后虽然贵为皇母,但出身寒微,懂得民间疾苦,她对儿子管教非常严格。冯保精通古琴与书法,是太监中难得的儒雅之士。他是小皇帝的大伴,小皇帝对他非常依赖。此人最大的毛病就是贪墨成性,但也能够识大体。张居正在三

  8——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人中,是真正的灵魂人物。推行改革,没有三个人的合力是不可能成功的。但李太后与冯保二人,不可能有什么创见。相反,他们还各有私欲。张居正总是能做到既满足他们的私欲,又不至于让其私欲过分膨胀,并以此换来他们对万历新政的支持。

  对于一个伟大的政治家来讲,既要讲操守、气节,也要讲变通、交易,有时候,要有舍弃操守而进行交易的勇气。张居正与冯保之间就是这样,冯保有时收受大批贿银而希望张居正给某人升官时,张居正不但没有抵制反而尽量满足。这一点,日后成了人们攻击张居正的口实。但放在当时那种特定的情况下,张居正实在没有别的办法可以替代。

  中国古代士人,历来重操守而轻事功。如果操守与事功不产生矛盾,则都能做到慷慨任事。如要为完成事功而有损于操守,则多半会回避或干脆挂冠而去。注重操守原也无可厚非,但若每个人都洁身自好而不肯为国家建立事功,则国计民生的大事就无人承担了。这乃是因为,自古至今的官员队伍中,从来就是善恶忠奸搅和在一起。恶者为求一己之欲,从来不择手段、不顾道德;若善者一味死守道德底线,则如何与恶者抗争,如何建立事功?

  9——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儒家将立德放在人生的最高层次,其次是立功、立言。因此,中国的读书人便以立德为最高追求。但无庸讳言,报效国家的人首先应当有立功的思想,事实相反,很多人过不了这一关,不肯“与狼共舞”。

  张居正一旦登上首辅之位,不但长袖善舞,而且还打破道德观而“与狼共舞”。窃认为,万历新政之所以成功,作为改革领导人的素质来说,这是关键中的关键。当然,“与狼共舞”不是同流合污,而是曲尽其巧的权宜之计。

  作为政治家,张居正奉行的是“不拘一格用人才”的策略,正因如此,万历新政才能够获得成功

  主持人:任何一场改革,首先必须从人事开始,张居正在用人方面是怎样做的?

  熊召政:张居正的用人经验,概括起来是八个字:重用循吏,慎用清流。作为改革家来说,“与狼共舞”固然痛苦,与清流共事亦觉艰难。所谓清流,即奉道德为圭臬,宁可事做不成也决不肯损害个人名誉的人。张居正上任之初,为了稳定政局,启用了一批元老级的人物充任六部堂官。这几位大老,都有明显的清流倾向。依靠他们推行改革,显然不切实际,但张居正初登首辅之位,根基

  10——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未稳,还得依靠这些清流领袖帮助他稳定局势。等张居正改革拉开序幕后,这些人果然想不通、看不惯,于万历三年前都相继离去。

  循吏是指那种不计个人得失,毁誉不计只希望把事情做成做好的官员。这有点像小平同志所讲的“不管白猫黑猫,逮住老鼠就是好猫。”但是,由于当时的官场以清流居多,张居正的用人标准与整个文官系统的道德标准与利益诉求大相径庭,因此受到的压力也最大。

  自主政之后,张居正告诫吏部:“良吏不在甲科,甲科未必皆良吏。”这句话用今天的语义解释,即会考试的不一定会当官,高学历不等于高水平。清代龚自珍说过“不拘一格降人才”。这是文人论政的话。张居正作为政治家,奉行的是“不拘一格用人才”的策略。我想,正因为他做到了这一点,万历新政才能够获得成功。

  骄横、专断、喜奢华、偏好阿谀奉承之词,致使张居正用人选才失误,加速了身后的人亡政息

  主持人:张居正身后人亡政息的悲剧,源自哪里?樊树志:张居正身上少有温良恭俭让,少有宽厚仁恕,多的是独断专行,咄

  11——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咄逼人。不少赞成改革的官员,也批评他过于严厉,过于操切。他讲究权术与谋略,甚至在权力斗争中堂而皇之地玩弄阴谋诡计,手法老练圆熟,可以不顾颜面,不顾舆论的非难。

  刘志琴:作为一个改革家,当时人谓张居正治学“最称严核”;治家“教子极严”;治国“有才有识,故能担荷宇宙,勿徒以极臣相拟。”在风云际会中形成他刚毅、深沉、傲然、机警的品格,充分展示了他卓尔不群的风采。然而,他骄横、专断、喜奢华、偏好阿谀奉承之词,致使他用人选才失误,加速了身后的人亡政息。

  其实,张居正对历代改革家的厄运并非无动于衷,晚年的他“亦自知身后必不保”,但仍然矢志不移。早在他事业鼎盛之时,即作出这样的预言:“大抵仆今所为,暂时虽若不便于流俗,而他日去位之后,必有思我者。”这真是不幸而言中,在他满门查抄后不久,就有人叹息:“恩怨尽时方论定,封疆危日见才难。”“日久论定,人益追思。”到了新政被颠覆,国势急转直下,各种矛盾爆发,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之时,人们急切地盼望再出现一个磊落奇伟之士,扫除廓清天下之患。无情的现实是,世上再也没有了张居正,对张居正的怀念就是在无可奈何

  12——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情况下的呼唤。历史嘲讽的不是张居正改革,而是断送改革的封建专制主义体制。

  13——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篇二:张居正是如何舒缓明代海上压力的

  虽然舜和二妃的传说给探求湘君和湘夫人的本事带来了不少难以自圆的穿凿附会但是如果把这一传说在屈原创作九歌时已广为流传传说与创作的地域完全吻合湘夫人中又有帝子的字样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尧之二女等等因素考虑在内则传说的某些因子如舜与二妃飘泊山川会合无由等为作品所借鉴和吸取也并不是没有可能的

  论明代张居正的政治思想

  摘要:张居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以推行一条鞭法而名垂青史。明代万历年间,他前后当国十年,政绩卓著,通过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奄奄一息的明王朝重新获得勃勃生机,张居正也以其巨大的历史功绩而被后世誉为“救时宰相”。探究他的政治思想是正确理解这场改革成败的关键,本文拟从积极和局限两方面论述了他的社会变革、选才用人、守成等政治思想。关键词:明代;张居正;政治;思想;积极性;局限性张居正(1525-1582年),字叔大,号太岳,湖北江陵人。他出身寒微,少年中举,有经邦济世之志,官至内阁大学士。他性格刚毅深沉,多谋善断,却又专断独行,大权独揽。张居正的独裁专擅超越了一般的含义。他在上挟持皇帝,在下控制同僚。①在万历初年(1573-1582年)做了十年首辅,面对极其严重的财政危机,协助十岁的小皇帝推行新政,以其非凡的魄力和智慧,整饬朝纲,巩固国防,推行一条鞭法,把衰败、混乱的明帝②国治理得国富政安。其之所以成功无疑与其具有一套系统全面的行政思想是分不开的。然而对其改革史家们历来众说纷纭,扬抑迥异。钱穆斥之为“是权臣,是奸臣”③。张居正作为明朝当时的实际最高决策人,他个人的思想见解与品行才能,与改革的深度和得失成败有直接的关系,我主要从积极方面和局限方面来论述张居正的政治思想。一、张居正政治思想的积极方面(一)近民便俗、通识时变的社会变革思想明王朝经过两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到了嘉靖年间已是百病丛生,危机四伏。君主赖以依靠的行政系统,由于官员们的因循、推诿、例行公事、结党营私而使本就很差的行政效率降到难以容忍的地步,明王朝处于极度的危机之中。而当时的社会风气也日趋没落,宋明以来,理学被尊为儒学的正宗、统治阶级的官方思想,到明后期愈来愈走向空疏。它宣扬心外无物,不假外求,把做学问的功夫引向发掘自己的内心世界,由感悟人的良知,推知万事万物,否认客观真理。这种脱离实际的学风,养育出一批文人学士谈玄说虚,以说空话,说大话为时髦,鄙薄民生国事。针对当时这种严峻的形势,张居正中进士仅三年,就在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上书中阐述了他的改革主张,“宗室骄恣,吏治因循,边备未修,财用大亏,边患丛生,国用不足”等是他以后改革思想的雏形。1.主张“法后王”对于当时的政治形势,张居正认为,“天下之事,极则必变,变则反始。④他承认历”史本身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一个王朝的政治制度、法令、政策等也必须随时代的变化而演进,古往今来,没有一成不变的法令,所以他主张“法后王”,不能在万世以后,还以先王的是非为是非,事事都效法先王。一切事物都要变化发展,改革也就成为必然的趋势。要想使明王朝能够长治久安,只有依据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政策,改变制度,不时进行

  ①②

  董倩.试论张居正集权与改革[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13.龙兴武.张居正行政思想新探[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21.③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M].香港:香港大学出版社,1980,56.④[明]张居正.张太岳集.文集三[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改革,不可墨守陈规,用万古不变的眼光看待一切。变就是要适应民众的需求,变就是要适应时代的特点。这明确地反映出他的思维方式是与时俱进的,是随着时代发展的,既不能停留在某一时代之中,又不能超越于时代之外,只有适应时代的变化,去思维,去探索,才能解决实际问题。他着眼于与时俱变,随俗救弊,不断地进行改革,以适应时代和民众的需要。2.改革要以“近民便俗”为宗旨张居正从政以后,就倡言治国理政,不外乎谋求富国强兵两件大事,这在当时并不容易为一些官僚士大夫所接受。为了批驳迂腐的文人用祖制反对革新,张居正总结了商、周、秦,汉兴亡盛衰的历史教训,提出因时顺势的变法思想,说“法制无常,近民为要,古今异势,便俗为宜。法无古今,惟其时之所宜,与民之所安耳。时宜之,民安之,虽庸众之所建立,不可废也,淳于时,拂于民,虽圣哲之所创造,可无从也”①考察先人制定的法规,要以近民便俗为宗旨,凡是不能顺应时势,违背人民要求的,可不用遵守;只要顺时安民的,即便是凡夫俗子的动议,也不能不听从。3.改革空疏陈腐的学风要使官僚士大夫们摒弃旧规,面向实际,以富国强兵为要务,必须改变空疏陈腐的学风。所以他大力提倡扫无用之虚词,求躬行之实效,在给扬州宛陵县官罗近溪的信中说:“学问既知,头脑须窥实际,欲见实际,非至琐细,至猥俗,至纠纷处,不得稳贴,如火力猛迫,金体乃现,仆每自恨优游敬局,不曾做得外官,今于人情物理,虽窃谓本觉可以行了,然终是纱窗里看花,不如公等只从花中看也。”他强调人情物理不悉,便是学问不透。他自憾位居高官,对民情犹如隔窗观花,不如下属体察民间疾苦。这在文必称孔孟、道先哲的时代,提出不了解民间琐细猥俗,便是学问不透的见解,大大突破了理学的禁锢。又提出必须学习经世济民之学说,说:“学不究乎性命(理学),不可以言学。道不兼乎经济(经世济民)之学说,不可以利用。故通天地人,而后可以谓儒也。②要求当官做学问”走出衙门和书斋,面向实际,把治学理政与解决国计民生结合起来,作为官僚士大夫真正学业创家,才可称谓“儒”的标志,这对陈腐的思想界是一大触动。由此可见,张居正的改革并不是随意的政策变动,而是有深刻的思想基础的。他的历史的进化观念和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使他对统治的危机有比较深刻的分析,对治国兴邦有确定的信念。正因为他有符合历史发展的进步思想,形成自己的新政思想,所以在与反对派的斗争中能够以犀利的锋芒,破除阻挠,把改革推向前进。(二)不拘一格、敦本务实的选才用人思想1.“不患无才,患无用之道”的选才思想在淘汰官僚队伍中冗沓分子的同时,他既争取过去拥护高拱的官员的支持,又大倡“惟才是用”,不拘一格起用人才。他认为“天生一世之才,自足一世之用”,不患无才,患无③用之道,大力提倡打破论资排辈的传统偏见,才德出众者即便屈居下僚,也可以越级提拔。他还重视到社会下层去发现人才,立贤无方,唯才是用,即使是被轻贱的僧道皂隶,只要出类拔萃,也可以位列九卿,作为栋梁。2.破格提拔有用之才张居正在用人方面不仅在理论上有创见,在实践中也能突破既定框框,革新成规,做出表率。例如,他起用行伍出身的李成梁作为镇守边关的大将;破格提拔其貌极丑而又瞎了一只眼的嘉兴小吏黄清为淮安府,太仆卿高级官员;重新起用罢官的潘季驯治理黄河。万历五年,当改革推向高潮时,特许府、州、县学的学生直接投考京师国子监,从优录取

  ①②③

  [明]张居正.张太岳集.文集二[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明]张居正.张太岳集.书牍一五[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明]张居正.张太岳集.奏疏一[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第1页

  贡生,把各地人才搜罗到中央。官僚队伍的阵容大为改观,衙门办事作风也焕然一新。所以在他执政时,能够很快地组成精干的班底形成改革的中坚力量,为建树新政做出贡献。3.使用人才中的“综核名实”原则在用人方法上,张居正的根本原则就是“综核名实”,其主要目的在于“明系统,公诠选,专责成,行久任,严考察,一赏罚”等六个方面。①明穆宗即位之初,虽已罢斋醮,但臣之于道教,则已相习成风,积重难返。以当时外患之深入,内政之废弛,可士大夫只是徒托空言,敷衍塞责,政令行,须托诸人,所以张居正从人才和吏治入手,以期达到“核②名实以行赏罚,则法行如流,而事功辐辏矣”的目的。(三)以伸张法纪为中心的整顿吏治思想1.伸张法纪,打击不法权贵他把不法权贵看成“权蝎”,认为日后是真正祸国殃民的大患,因此把改革的锋芝指向统治阶级内部的不法现象,从而触动最腐朽、最黑暗的社会关系,这比一般把镇压农民视作首务的地主官僚,明显胆略过人,才高一筹。不法权贵横行一方,鱼肉乡民,由来已久。恶势力盘根错节,谁也碰不得,有没有这个胆量对他们绳之以法,是能不能以法理政,取信天下的严峻考验。万历初年,最有权势的宦官冯保的侄儿冯邦宁,殴打平民,犯了法。这是件引人注目的事,而张居正当上首辅,主要得自冯保的支持,所以对他来说也是一次考验。但这件事并未难倒张居正,他当机立断,把冯邦宁革职,杖打四十大板,嘱告冯保严格家教。他还依法惩办了孔子的后裔衍圣公,逮捕了违抗朝命的黔国公朝弼,用强有力的措施限制外戚、宦官擅权,并一再宣告:“所在强宗豪民,敢有挠法者,严治不贷。③”2.裁革流弊,削减开支张居正还把打击不法权贵与裁革弊政连在一起,从规章制度上堵塞漏洞。在明代,驿递是官方的主要交通制度,从北京到各省的交通要道都设有驿站,负责供应来往官员的吃、住、夫役和马车等交通工具,这些负担都分摊给就近的劳动人民。明初使用驿站本有严格的规定,非有军务和国家大事,不得发给勘合乘驿。这些章程到明后期已经名存实亡,兵部和各省抚按随意填发印信送人情,一张印信使用终身,或是辗转相赠。官员住在驿站,百般需索,捕人掠盗,骚扰不已,成为酷虐的暴政。张居正决心从这里开刀,痛加裁革,于万历三年(1575年)颁发通令,任何官员非军国大事一概不准领取通行的印信。④同时又大力削减驿站的供应,有的削去十之六七,对于违章擅用驿站的官员,严加惩治,概不手软。纵子弛驿的甘肃巡抚侯东莱、太原府的官员、太仆寺的大僚等都因此被纠劾,受到处罚。从此以后官员的乘舟车住客店与一般行旅一样,自行负担旅费,多年的积弊被扫除了,“小民吹呼歌诵”。依法理政,使人民得到实际的收益,这是改革取信于天下,得到百姓信赖的重要保证。3.加强监察,提高行政效率明初法制规定,中央行政机构分设为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六部中央又分设监察机构六科。部的最高长官尚书是二品官,科的长官给事中是七品官,但是这七品官对于六部却有封驳纠劾的权力。所以大官统率小官,小官也可以牵制大官,六部和六科都直接向皇帝负责,内阁不干预。张居正在这基础上加以改进,提高内阁的权力,由内阁总其成,加强对官吏的管理和监察。万历元年(1573年)颁行考成法,具体的内容是中央各部把批办的公事一律登记造册,分别制定一式三份公文薄:一本留部作底本,一本送六科

  ①②

  [明]张居正.张太岳集.书牍五[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明实录.卷九十二[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③[明]张居正.张太岳集.书牍一二[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④[明]张居正.张太岳集.卷四十五.[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第2页

  备注,一本交内阁查考。①大小事务酌量轻重缓急,路程远近,严立限期,责令完成,逐一注销,如有欺瞒不实的,从严查处。按月进行考成,每岁进行总结,吏部通过询事考言,以言核事,以事核效,评定官吏的勤惰。这就起到了三种作用:一是用内阁控制六科、都察院,进而控制六部,再由部院控制地方,考察各级官员,使考察工作直接向内阁负责;二是对官僚机构和官员采取定期考勤和随事考核的综合办法,检查言行,施行赏罚,有利于督促公务,提高功效:三是处理公务的情况分报三个机构审核,使其互相监督,从官僚体制上防范玩忽职守的现象。考成法颁行后,官场上因循怠玩,姑息偷安的吏风为之改变。

  ②

  (四)“孤焰置于风”的大无畏思想十年改革,前后对比,成效卓著,政治局面有所更新,这主要应归功于张居正。因为当时的皇帝是个不理事的小孩,对于身兼首辅和严师的张居正又敬又怕,言听计从。张居正实际上是代行皇帝的权力,是王朝的最高决策人,所以他个人的思想见解和品行胆略,与改革的深度和得失成败有直接的关系。改革是异常艰难的,阻力重重,不仅因为改革触动豪强权贵的既得利益,遭遇到顽强抵制,更重要的是封建社会发展到明后期,封建机体衰老而僵化,因循守旧,姑息偷安,能容留给革新的余地已经非常狭小。张居正对此更有敏锐的感觉,当此因循难振之时,只有顽强地破除积习,才能打开局面。海瑞刚正不阿,秉公执法,却遭到非议,他曾致函给以鼓励,说:“三尺法不行于吴,久矣。公骤而矫以绳墨,宜其不能堪也,讹言沸腾,听者惶惑。仆谬忝钧轴,得与参庙堂之末议,而不能为朝廷奖奉法之臣,摧浮谣之议,有深愧矣。③表示他要力摧浮言讹议,大力贯彻封建社会法制。”但是,积习难改,贯彻法制,又谈何容易。在豪强怙恶违法成风的地区,玩忽法规已经习以为常,一旦依法办事,不仅为不法者反抗,也为执法者的惰性所不容。根缠枝绕,步履维艰,改革就是在披荆斩棘中推进的。万历三年左右,正当推行考成法,整顿驿站,清除一批庸官贪吏之际,户科给事中余懋学、御吏付应桢和刘台请改行宽大之政,借口雷击端门和地震胡说上天震怒,威胁撤消新政。张居正鄙夷地斥道:“皆宋时奸臣卖国之余④习,老儒臭腐之迂谈。宣称必须重处肇事者,以定国策,把他们削职、戍边,论罪下狱。”由于对反改革势力无情反击,所以能顺利消除阻难,把新政引向前进。即使到了晚年,自知身后必然不保,他仍然矢志不移,务求把改革进行到底。临终前一年,他自述:“遂蒙圣主之深知,矢竭愚忠,用图称塞。顾涓流徒烦于注海,而寸石向望于补天,„„抚岁月以怀愁,戴荣光而增惧,敢不坚持晚节,益顾初忱,苟利国定,何发肤之足惜。⑤明知改革如涓流入海,寸石补天,但只要对国家略有小补,把生死荣辱置”之度外,坚持晚节,一如初衷,充分表现出一个杰出的地主阶级改革家,锐意革新的坚强毅力和英勇的献身精神。张居正即如孤焰置于风,也要以那微弱的光芒,照亮明王朝复苏的通道。虽然明王朝的颓势他是无法挽救的,但他的耿耿丹心确曾给衰败的王朝赢得一度光华。二、张居正政治思想的局限方面(一)寓革新于法祖的守成思想张居正以近民便俗的变法思想作为改革的依据,是超群出众的见解,也曾指导新政取得预期的成功。但是,他在接受国事委托时又表示:“今国家要务,惟在遵守祖宗旧制,

  ①②

  [明]张居正.张太岳集.奏疏三[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龙兴武.张居正行政思想新探[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24.③[明]张居正.张太岳集.书牍二[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④[明]张居正.张太岳集.杂著[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⑤[明]张居正.张太岳集.奏疏一一[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第3页

  不必纷事更”①给新政披上法祖的外衣。固然,皇帝年幼,首辅出身门第不高,需要借助,祖先亡灵来稳定统治,这是不得已而采取的斗争方式。但是,由于阶级和时代局限,他没有提出更远大的政治理想,国初的兴盛局面令他心醉神往,“自三代以来,法制之善,未②有过于明代者。„„其后,法之不行,人不力也。他把明初的法制看得尽善尽美,只是”不肖子孙不师法祖训,才逐渐败落。所以他努力奋斗的目标就是按照旧规章,绘制新蓝图。所以法祖不只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社会理想。这种守成的社会理想,力图前进而又怀旧的精神状态,使他袭用进取不足的旗号,也使他在同顽固派的斗争中没有鲜明的旗帜,没有持久而明确的打击方向,甚至给对立面提供口实。御史刘台责难张居正说:“谏官因事③论及,必曰‘吾实祖宗法’,臣请即以祖宗法正之。洋洋洒洒疏劾新政,用的就是法祖”的名义,这就在实践上增加了改革的难度。(二)高度集权,大权独揽由于明神宗年幼无知,李太后乃妇道人家,冯保为内臣宦竖,更为张居正之心腹,所以,权力自然而然地转落到张居正手里。他慨然以天下为己任,政自己出。他不怕别人说他专擅,恰恰相反,他认为这样才是真正对明神宗的“忠”,是对穆宗托孤之言的真正负责。他要像诸葛亮那样,携同幼主在“非常”时期建立非常之功。张居正在决策圈中,他要自己一人独断,决不允许其他阁臣与自己并驾齐驱。为了扩大自己权力的基础,寻找自己的得力助手以推行其政令,张居正以“伯乐”的身份把他认准的“人才”全部选拔上来,安排在不同的岗位上。在决策中,张居正不要求他们有所作为,只要能顺从自己,认真执行政令即可,张居正将权力集于一身,不容他人染指。张居正对权力极端迷信,在他看来,权力似乎是可以实现自己一切愿望的魔杖。为了维护自己业已取得的权力,打击自己的反对者,张居正只得诉诸于自己手中的权威。谁要攻击自己,谁就是对当朝皇帝蔑视和触犯,是“竦动幼主,阴间左右”,是对张居正一片“忠心”报国的亵渎,谁就遭到贬谪罢黜。但是他用权力来强制推行改革,其效果当然只是暂时的。对于内阁成员的严控使他们产生了忿忿之情。在张居正逝世之后,即刻出现了对他个人的全面报复和对其改革的全面反动。(三)刚愎自用,事业后继无人张居正深知自己的改革措施会使他处于“危地”,他也准备将朝廷整顿一番,国富民安就行了,而没想如何使自己的改革事业让后人继续走下去,也没有在权力的交接上下一番功夫。他一手提拔重用的张四维,“家财万贯,倜傥有才,但品行素来不端,在他生前故作谦卑老实相,背后到处拉关系,攀权势”,岁时馔问居正不绝,④对张居正极尽奉迎拍马之能事,又同李太后的父亲武清伯李伟拉上同乡关系结为伙伴,万历三年被张居正提名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明通鉴》记述:“初,四维曲事居正,然心不善其所为。是个地道的两面派。张居正对此也不是毫无所知,但没有及时下决心清除这个隐患。张居正一死,张四维谋得首辅的宝座后,立即脱下改革派的伪装把过去反对改革而被罢官的吴中行、赵用贤等一概官复原职,网罗成他的同党,首先发难攻击张居正。此时改革有夭折的危险,改革派便幻想拥戴大学士申时行,驱逐张四维。而申时行虽然曾是支持改革的官僚,《明史》说他以一手流畅的文字功夫博得张居正的欢心,于万历年六年入阁,协理机务,成为张居正信用的人物。但他的为人如同明末著名戏剧家汤显祖的评价,“柔而多欲,是个貌⑤似宽厚实则利欲熏心的伪君子”张四维回乡奔丧,他接任首辅后,更加肆无忌惮地破坏。

  ①②

  [明]张居正.张太岳集.奏疏二0[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明]张居正.张太岳集.文集三0[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③[清]张廷玉.明史.卷十五[Z].北京:中华书局,1980.④[清]张廷玉.明史.卷二十九[Z].北京:中华书局,1980.⑤[清]张廷玉.明史.卷三十一[Z].北京:中华书局,1980.

  第4页

  改革,“务反居正所为,以和厚接物”,甚至对张居正进行诋毁攻击,①万历十二年诏旨宣布张居正“专权乱政”“谋国不忠”②等几大罪状,就是出自他的手笔。他主持内阁九年,、新政措施被废除殆尽。按理说,改革派并不是没有人与之较量,内阁大学士都是张居正生前物色的人选,六部中礼、刑、户、兵、工五部尚书和一大批侍郎、将领也都是与张居正共事甚久的亲信。如果改革派内部不出现这样的两面派和伪君子窃居要职,新政尚可延续时日,不致失败得这样惨重。三、结论张居正政治思想的积极方面使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增强了明王朝的统治力量,扫除积弊,澄清吏治,扭转了国家财政的困难。但是,张居正作为地主阶级的政治家、改革家,其政治思想不可能超越封建制度的局限,改革从其阶级实质来说,体现的是以朝廷或国家为代表的地主阶级的整体利益。然而16世纪的社会历史条件,又赋予张居正改革以特有的时代风貌,从这种背景中引发的改革思想,应比以往的改革家,具有更为深刻的内涵。张居正的政治思想,既有积极进取的一面,也有保守的一面,他的政治思想核心是实用与事功,只是对现有体制修修补补,没有远大的政治理想和宏伟蓝图,致使改革从根本上来说不可能成功。但是,他的光辉政治思想和非凡事业,永远值得我们后人去思索和借鉴。

  ①②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Z].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116.[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Z].北京:中华书局,1977,235.

  第5页

  参考文献

  [1][明]张居正.张太岳集[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2]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M].香港:香港大学出版社,1980.[3][清]张廷玉.明史[Z].北京:中华书局,1980.[4][清]赵翼.廿二史札记[Z].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5][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Z].北京:中华书局,1977.[6][清]夏燮.明通鉴[Z].北京:中华书局,1979.[7]明实录[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8]包诗卿.略论张居正的社会政治思想[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3(2).[9]杨欣.再论张居正改革[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4).[10]董倩.试论张居正集权与改革[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11]龙兴武.张居正行政思想新探[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IntroductionofZhangJuzhengPoliticalThinkinginMingDynasty

  Abstract:ZhangJuzhengisafamousstatemanandreformerofancientChina,andheisfamousforcarryingoutthesinglewhipsystem.DuringWanliinMingDynasty,heworkedasthecountrygovernorfortenyears,andachievedoutstandingachievements.Throughtheimplementofaseriesofreformmeasures,thesuffocatingMingDynastyobtainedavigorousvitality,ZhangJuzhengalsoobtainedthereputationas“savesthetimesprimeminister”bythelatergenerationbecauseofhishugehistoricalmerit.Inquiringhispoliticalthinkingisthekeytounderstandthisreformsuccessorfailurecorrectly.Thisessayelaboratedhispoliticalthinkings,suchas:socialtransformation,electionandmaintainingtheaccomplishmentsoftheancestorsandsoon,frompositiveandlimitedaspects.Keywords:MingDynasty;ZhangJuzheng;politics;thought;enthusiasm;limitation

  第6页

  

  

篇三:张居正是如何舒缓明代海上压力的

  书

  目

  名

  称

  《张居正》内容简介

  张居正,是明万历年间曾因厉行改革而彪炳史册的一位传奇人物。他荣登首辅之位后,理政十年:整饬吏治,刷新颓风;整肃教育,延揽济世之才;革新税赋,梳理财政。拯朱明王朝将倾之厦,使万历时期成为明王朝最为富庶的时代。其主事时声势显赫,炙手可热,圣眷优渥,无与伦比,但隆葬归天之际,即遭人非议之时,结果家产尽抄,爵封皆夺,祸连八旬老母,罪及子孙。他生前身后毁誉之悬殊,足见政治险恶、世态炎凉,今后人扼腕叹息。全书分为“木兰歌”“水龙吟”“金缕曲”“火凤凰”四部,作品描写的是四百多年前的明代中后期一场由封建社会杰出政治家张居正所领导和施行的史称“万历新政”的改革运动,成功地刻画了张居正这个“铁面宰相,柔情丈夫”的艺术形象。作家早年素有诗名,近年倘佯于朱明王朝之间,对这位毁誉参半的乡党悉心研究,将诸多感悟凝诸笔端,力图全方位塑造出这位政治家的血肉之躯,展示万历前后社会生活的全景画。

  读

  书

  所

  获

  近日利用工作之余,通读了熊召政著的《张居正》一书。读完此书,使我对张居正增添了一种敬仰之情,《张居正》是一部了不起的书,张居正是一个了不起的人,同时也有了一种悲叹之感:悲的是如此一位爱国爱民的干练之臣,死后却遭受那样的不公正待遇;叹的是在那一言九鼎的封建社会,无论是才华横溢的

  人才,还是与国与民有利的治国方略都是没有可靠保障的。张居正,是明万历年间曾因厉行改革而彪炳史册的一位传奇人物。他荣登首辅之位后,理政十年:整饬吏治,刷新颓风;整肃教育,延揽济世之才;革新税赋,梳理财政。拯朱明王朝将倾之厦,使万历时期成为明王朝最为富庶的时代。其主事时声势显赫,炙手可热,读起来没有任何拖沓冗长之感,作者对古代官制等典章制度之熟悉,其语言功夫之纯熟,笔下社会生活之波澜壮阔,令人叹为观止。此次读完《张居正》后,一位我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改革家——张居正的形象便清晰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于是我对他的敬仰之情也便悠然而生:一是我敬仰他的那种坚忍意志——忍辱负重,志在千里。张居正经历了嘉靖、隆庆和万历三朝,也曾与权臣严嵩、徐阶、高拱共事。一个胸怀报国之志,心系黎民众生的仁人志士,能在并不英明的皇帝之下施展自己的治国安民之策,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张居正的才识应在严嵩、徐阶、高拱之上,在那昏暗、相互排斥的封建官场,自己能独善其身,而且最终能一展才华治国安民,这要是没有一坚韧的意志,将很难成为现实。二是我敬仰他那坦荡的君子作风。随着万历皇帝的上台,张居正与首辅高拱的权力之争也进入了白热化。当高拱去职,张居正荣登首辅之位时,其实张居正早已掌握了高拱的门生李延借吃士兵空响而大肆贪污的事实,虽然高拱对他毫不留情,可他却始终站在公正立场,没有以此来打击高拱,致他于死地。三是我敬仰他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爱国爱民之心。张居正在任首辅十年间通过禁朋党、整饬吏治、清丈田地和实行“一条鞭法”等改革措施,开创了万历新政。这与他那种锐意改革,不计个安危的奉献精神是分不开的。书中张居正在决定实施“清田”政策时,曾与吏部尚书王国光有过这样的对话,当王国光说实施“清田”政策,你可是与天下所有缙绅大户为敌,这后果你想过没有?张居正答道:“不谷早就说过,为朝廷、为天下苍生计,我张居正早就作好了毁家殉国的准备,虽陷阱满路,众钻攒体,又有何惧?惟其如此,方能办得成一两件事体。”他是一个了不起的改革家,是他通过“一条鞭法”等改革措施开创了大明朝的中兴,即万历年间天下繁荣、富庶的局面。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牛人,是哪个也不定比张大人差许多的,但是在执政改革方面,却是望张大人之尘而莫及。

  改革会对既得利益者造成损害,必然就会遭致他们的抵制;改革会对人们已习惯的状态造成改变,必然会给保守者以不适应;改革成果的不可预期,也是对改革者自身的考验,一些本来是赞成改革的,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退出改革,这些都是在改革中所需要面对和解决的。所以改革者非毅志坚定者,不能为,而张居正恰是有着钢铁意志和雷厉风行的魄力,在因循守旧,积重难返的社会风气中,如果没有这样果敢而又凌厉的魄力,改革将会寸步难行。实际上,哪个成功的人,不是有后台的。就是科学家,也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有后台的人,敢于创新、敢于拼搏、敢于承担责任,因为即使失败了,他也不会倒下而爬不起来。但是没有后台的人,前进过程中就会多一分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因为他经不起失败的打击,失败对他而言就是灭顶之灾。后台有先天存在的,也有后天自己争取的。张居正的后台就是自己争取的。所以,我越发地感觉到,除了张居正天资聪颖、刻苦学习、兢兢业业工作之外,天时、人和是他区别于王安石等一辈人,能够成功的主要原因。这一点,在我们自己的人生路上,不能不作为一点启示,而好好把握。另外从张居正的一生经历中我们不难看出,制度和法律对于国家发展和百姓生活的重要性。张居正个人主导的这场改革的成功,是因为他的铁腕,是他在主观上具有把新政引向胜利的忠诚和能耐,这样也预示了在他身后隐伏的危机,这就是人在政在,人亡政息,封建社会的改革都不能逃脱这样的规律。要想做到政策的延续性、持久性必然要法治和制度。但在封建社会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封建社会是人治的社会。“人治”这一封建历史的产物最终将被历史滚滚的车轮所碾过,而“法治”终将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走向繁荣昌盛的可靠保障。一部《张居正》,骄傲了荆楚老乡。知道咱们荆州原来还有这么牛的人物,再也不用妄自菲薄了。一部《张居正》,引来了评论界的唇枪舌战,众说纷纭。主要是褒扬熊先生为读者贡献了一份精美绝伦的精神大餐。在我眼里,张居正毫无疑问是一个成功的人,非常成功的人,固然他身上有着不完备的地方。但是正如那句老话,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掰着指头数,历史上的牛人很多,完人可能很少,牛人要比完人多得多。

  成功不能骄傲。张大人非常厉害,但是不知他想到没有,当面说他好话的人,有没有在背后批评的。这个我也不是非常清楚。但是历史评说是任何人不能左右的,他喜好谄媚,这还是在他身后给他光辉的形象抹上了一缕灰色。腐败是害人的毒药。喜欢听几句好话还谈不上是什么大过节。但是张大人在贪图享受,经受金钱和女色的考验时,还是没有从严要求自己,换来身后几句骂声。有大是,也有大非,张居正这个人物太值得我们学习了。正反两面的素材,张先生一人就全部捎带来了。读罢《张居正》感觉历史竟是这样的雷同,张居正也未能逃脱如同商鞅、王安石一样的悲剧下场,身后“鞭尸”,全家遭难。书中最后说:张居正“精于治国,疏于防身”。我除了对于这么精明的张居正为何与万历皇帝培养不起真感情有疑问之外,还有一种不解——人这一生“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推荐访问:张居正是如何舒缓明代海上压力的 明代 舒缓 海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