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小故事范本,菁选五篇(范例推荐)
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四年级数学小故事范本,菁选五篇(范例推荐)

2023-03-24 20:05:05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四年级数学小故事范文1  高斯是德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高斯是一个农民的儿子,幼年时,他在数学方面就显示出了非凡的才华。3岁能纠正父亲计算中的错误;10岁便独立发现了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数学小故事范本,菁选五篇(范例推荐),供大家参考。

四年级数学小故事范本,菁选五篇(范例推荐)

四年级数学小故事范文1

  高斯是德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高斯是一个农民的儿子,幼年时,他在数学方面就显示出了非凡的才华。3岁能纠正父亲计算中的错误;10岁便独立发现了算术级数的求和公式;11岁发现了二项式定理。少年高斯的聪颖早慧,得到了很有名望的布瑞克公爵的垂青与资助,使他得以不断深造。19岁的高斯在进大学不久,就发明了只用圆规和直尺作出正17边形的方法,解决了两千年来悬而未决的几何难题。1801年,他发表的《算术研究》,阐述了数论和高等代数的某些问题。他对超几何级数、复变函数、统计数学、椭圆函数论都有重大贡献。作为一个物理学家,他与威廉.韦伯合作研究电磁学,并发明了电极。为了进行实验,高斯还发明了双线磁力计,这是他对电磁学问题研究的一个很有实际意义的成果。高斯30岁时担任了德国著名高等学府天文台台长,并一直在天文台工作到逝世。他*生还喜欢文学和语言学,懂得十几门外语。他一生共发表323篇(种)著作,提出了404项科学创见,完成了4项重要发明。

  高斯去世后,人们在他出生的城市竖起了他的雕像。为了纪念他发现做出17边形的方法,雕像的底座修成17边形。世人公认他是一位和牛顿、阿基米德、欧拉齐名的数学家。

四年级数学小故事范文2

  诺伊曼出生在一个犹太银行家的家庭,是位罕见的神童。他8岁掌握微积分,12岁读懂《函数论》。在他成长的道路上,曾有这样一段有趣的故事:1913 年夏天,银行家马克斯先生登出一则启示,愿以10倍于一般教师的聘金,为11岁的长子诺伊曼聘请一位家庭教师。尽管这诱人的启示,曾使许多人怦然心动,但终没有人敢去教导这样倾城皆知的神童……他在21岁获得物理-数学博士之后,开始了多学科的研究,先是数学、力学、物理学,又转到经济学、气象学,而后转向原子弹工程,最后,又致力于电子计算机的研究。这一切,使他成为不折不扣的科学全才。他的主要成就是数学研究。他在高等数学的许多分支中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其最卓越的工作 是开辟了数学的一个新分支------对策论。1944年出版了他的杰出著作《对策论与经济行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作出重要贡献。战后,运用他的数学才能指导制造大型电子计算机,被人们誉为电子计算机之父。

四年级数学小故事范文3

  祖冲之(429—500),*南北朝时代南朝数学家、天文学家、物理学家。祖冲之的祖父名叫祖昌,在宋朝做了一个管理朝廷建筑的长官。祖冲之长在这样的家庭里,从小就读了不少书,人家都称赞他是个博学的青年。他个性爱好研究数学,也钟爱研究天文历法,经常观测太阳和星球运行的状况,并且做了详细记录。

  宋孝武帝听到他的名气,派他到一个专门研究学术的官署“华林学省”工作。他对做官并没有兴趣,但是在那里,能够更加专心研究数学、天文了。

  我国历代都有研究天文的官,并且根据研究天文的结果来制定历法。到了宋朝的时候,历法已经有很大进步,但是祖冲之认为还不够精确。他根据他长期观察的结果,创制出一部新的历法,叫做“大明历”(“大明”是宋孝武帝的年号)。这种历法测定的每一回归年(也就是两年冬至点之间的时刻)的天数,跟现代科学测定的相差只有五十秒;测定月亮环行一周的天数,跟现代科学测定的相差不到一秒,可见它的精确程度了。

  公元462年,祖冲之请求宋孝武帝颁布新历,孝武帝召集大臣商议。那时候,有一个皇帝宠幸的大臣戴法兴出来反对,认为祖冲之擅自改变古历,是离经叛道的行为。祖冲之当场用他研究的数据回驳了戴法兴。戴法兴依仗皇帝宠幸他,蛮横地说:“历法是古人制定的,后代的人不就应改动。”祖冲之一点也不害怕。他严肃地说:“你如果有事实根据,就只管拿出来辩论。不好拿空话吓唬人嘛。”宋孝武帝想帮忙戴法兴,找了一些懂得历法的人跟祖冲之辩论,也一个个被祖冲之驳倒了。但是宋孝武帝还是不肯颁布新历。直到祖冲之死了十年之后,他创制的大明历才得到推行。

  尽管当时社会十分动乱不安,但是祖冲之还是孜孜不倦地研究科学。他更大的成就是在数学方面。他以前对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作了注释,又编写一本《缀术》。他的最杰出贡献是求得相当精确的圆周率。经过长期的艰苦研究,他计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最早把圆周率数值推算到七位数字以上的科学家。

  祖冲之在科学发明上是个多面手,他造过一种指南车,随便车子怎样转弯,车上的铜人总是指着南方;他又造过“千里船”,在新亭江(在今南京市西南)上试航过,一天能够航行一百多里。他还利用水力转动石磨,舂米碾谷子,叫做“水碓磨”。

四年级数学小故事范文4

  一些数学家生前献身于数学,死后在他们的墓碑上,刻着代表着他们生*业绩的标志。

  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死于进攻西西里岛的罗马敌兵之手(死前他还在主:“不要弄坏我的圆”。)后,人们为纪念他便在其墓碑上刻上球内切于圆柱的图形,以纪念他发现球的体积和表面积均为其外切圆柱体积和表浮胆第感郢啡电拾钉浆面积的三分之二。 德国数学家高斯在他研究发现了正十七边形的尺规作法后,便放弃原来立志学文的打算 而献身于数学,以至在数学上作出许多重大贡献。甚至他在遗嘱中曾建议为他建造正十七边形的棱柱为底座的墓碑。

  16世纪德国数学家鲁道夫,花了毕生精力,把圆周率算到小数后35位,后人称之为鲁 道夫数,他死后别人便把这个数刻到他的墓碑上。 瑞士数学家雅谷·伯努利,生前对螺线(被誉为生命之线)有研究,他死之后,墓碑上 就刻着一条对数螺线,同时碑文上还写着:“我虽然改变了,但却和原来一样”。这是一句既刻划螺线性质又象征他对数学热爱的双关语。

四年级数学小故事范文5

  华罗庚(1910——1982)出生于江苏太湖畔的金坛县,因出生时被父亲华老祥放于箩筐以图吉利,“进箩避邪,同庚百岁“,故取名罗庚。

  华罗庚从小便贪玩,也喜欢凑热闹,只是功课**,有时还不及格。勉强上完小学,进了家乡的金坛中学,但仍贪玩,字又写得歪歪扭扭,做数学作业时倒时满认真地画来画去,但像涂鸦一般,所以上初中时的华罗庚仍不被老师喜欢的学生而且还常常挨戒尺。

  金坛中学的一位名叫王维克的教员却独有慧眼,他研究了华罗庚涂鸦的本子才发现这许多涂改的地方正反映他解题时探索的多种路子。一次王维克老师给学生讲[孙子算经]出了这样一道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其二,五五数剩其三,七七数剩其二,问物几何?“正在大家沉默之际,有个学生站起来,大家一看,原来是向来为人瞧不起的华罗庚,当时他才十四岁,你猜一猜华罗庚他说出是多少?

  16世纪德国数学家鲁道夫,花了毕生精力,把圆周率算到小数后35位,后人称之为鲁道夫数,他死后别人便把这个数刻到他的墓碑上。瑞士数学家雅谷·伯努利,生前对螺线(被誉为生命之线)有研究,他死之后,墓碑上就刻着一条对数螺线,同时碑文上还写着:“我虽然改变了,但却和原来一样”。


四年级数学小故事范文 (菁选5篇)扩展阅读


四年级数学小故事范文 (菁选5篇)(扩展1)

——四年级数学小故事5篇

四年级数学小故事1

  期末考试的数学成绩公布了,小明的数学才考了90分,每次他的成绩可都是班上名列前茅。当他看到自己的同桌,小红的数学成绩居然考了100分的时候,心里非常不服气,心想:小红的数学成绩一直不如我,作业本上也经常出现错误,为什么这次我考的成绩还没有她好呢?小明越想越难过,越想越有火。一连好几天都没有好好吃饭,也没有好好睡觉。

  亲爱的小读者,你觉得小明这样对待考试的成绩,正确吗?

  妈妈发现这几天的小明表现不对劲,便问小明是不是有什么心事,小明点了点头,只好跟妈妈一五一十的倾诉。妈妈听完后,对他说:“考试的成绩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反映一位同学这段时间的学习态度,如果你这次考了100分,这当然可以说明你这学期学习很认真,知识点和技巧运用掌握得比较全面与扎实,但是这次考了100分并不能表明你在学习上一点也没有问题,可能你的问题还没有在这次考试中暴露出来,因为一张试卷,测试的是你这段时期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巧的一部分。你要学会,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这样你会发现自己不断进步。”妈妈喝了口水又说:“小明,你这次虽然没有考到满分,但也不要气馁,好好检查检查你这次失误在哪些方,要克服学习上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之所以小红这次考100分,你有没有观察到这段时间,小红一直在学习上不懂的问题,找原因,问老师。”小明点了点头说:“小红这段时间,还问我好多问题呢”!对呀,数学的重要点是什么:基础要扎实,思维能力要转化快,不懂就问,养成好的习惯,坚持很重要,最重要的是心一定要细,学会找错误。

  写到这里时,我发现这好像是写给我自己的故事,原来一次考试并不能表示未来,只要我们正确的对待考试成绩,你就能享受到学习带给我们的乐趣,希望马上升五年级的我,每门功课都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四年级数学小故事2

  一个周末的下午,我和妈妈去西缘浴室洗澡,当洗完澡时我们在照镜子妈妈突然对我说:“女儿,我来考你一个数学问题,看看你会不会?”我张口就说:“好的,没问题。”妈妈说:“你看到镜子里面有一面时钟吗?现在镜子里面的时钟是7:15,你能想像一下现在是下午几时几分吗?”

  我想了一会儿没做出来,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我实在想不出来,只得不好意思地说:“我做不出来。”当我回头看一下挂在墙上的时钟,现在是下午4:45。妈妈问我现在能分析一下怎么研究这个问题了吗?妈妈提醒了我一下,镜子里的钟面时针与分针和挂在墙上钟面时针与分针有什么关系呢?这个时候我立即反应过来了,它们是呈左右轴对称,这正是我最近学习的内容。

  洗完澡回到家后,我要求妈妈再出几个给我做一下。第一道是镜子中钟面时间为3:30,第二道是镜子中钟面时间为9:40。我立即动手在纸上采用对称法的方法做出了这两道题目的答案:8:30和2:20。这时候妈妈又问我每次这样做题是不是有点麻烦,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我想了一会儿,没有想出来。妈妈这时说:“再提醒一下小朋友,将镜子里钟面时间和实际时间加起来你能发现有什么规律吗?”我赶紧动手算了起来,3:30+8:30=12,9:40+2:20=12,发现镜子里钟面时间与实际时间加起来都等于12,此时我兴奋的跳了起来。我知道了我知道了,只要将镜子里钟面时间与实际时间加起来等于12。

  我说:“原来这么简单!我怎么没想到呢?”妈妈笑着说“简单嘛?这说明你遇到问题要有考虑的思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去发现事物,找出它们的规律,那你就会觉得生活中的数学比课堂上讲有意思多了。”

  通过这件事,我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确实是无处不在,生活中、学习中到处都有。从此,我就更加喜欢数学了!

四年级数学小故事3

  公元前46年,罗马统帅儒略· 恺撒指定历法。由于他出生在7月,为了表示他的伟大,决定将7月改为“儒略月”,连同所有的单月都规定为31天,双月为30天。这样一年多出一天,2月是古罗马处死犯人的月份,为了减少处死的人数,将2月减少1天,为29天。 恺撒的继承人奥古斯都生在8月,他仿照恺撒的做法,把8月增加了1天,定为“奥古斯都月”,并把10月、12月也改为31天,将9月、11月改为30天。全年又多出了1天,他又从2月减少了1天,于是2月变成了28天,到闰年才29天。

  这样沿袭下来,就有7月前单月为大月,7月后双月为大月,二月28天。

  各月天数不一样,原来是人为的规定。

四年级数学小故事4

  泰勒斯是古代一个聪明的数学家,看到人们都在看告示,便上去看。原来告示上写着法老要找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来测量金字塔的高度。于是就找法老。

  法老问泰勒斯用什么工具来量金字塔。泰勒斯说只用一根木棍和一把尺子,他把木棍插在金字塔旁边,等木棍的影子和木棍一样长的时候,他量了金字塔影子的长度和金字塔底面边长的一半。把这两个长度加起来就是金字塔的高度了。泰勒斯真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他不用爬到金字塔的顶上就方便量出了金字塔的高度。

四年级数学小故事5

  八戒去花果山找悟空,大圣不在家。小猴子们热情地招待八戒,采了山中最好吃的山桃整整100个,八戒高兴地说:“大家一起吃!”可怎样吃呢,数了数共30只猴子,八戒找个树枝在地上左画右画,列起了算式,100÷30=3……1

  八戒指着上面的3,大方的说,“你们一个人吃3个山桃吧,瞧,我就吃那剩下的1个吧!”小猴子们很感激八戒,纷纷道谢,然后每人拿了各自的一份。

  悟空回来后,小猴子们对悟空讲今天八戒如何大方,如何自已只吃一个山桃,悟空看了八戒的列式,大叫,“好个呆子,多吃了山桃竟然还嘴硬,我去找他!”

  哈哈,你知道八戒吃了几个山桃?


四年级数学小故事范文 (菁选5篇)(扩展2)

——四年级数学日记范文5篇

四年级数学日记范文1

  今天,我和我的好朋友鑫一起玩“说倒数”的游戏,鑫和我说了几十轮也没有分出胜负。后来,鑫问我:“6的倒数是多少?”迷糊的我竟脱口而出:“9!”“哈哈!你输了!”鑫高兴地说。这时,妈妈听到我们玩得很高兴,也兴致勃勃地参加了进来。可是,妈妈很快就被我们“斩于马下”,我问:“2/100的倒数是多少?”不经仔细思索的妈妈答到:“100/2”。 “妈妈,你输了!老师说过倒数要约分到最简数,应是50!”我大笑着说。妈妈害羞的认错,说:“你以后可别像妈妈一样粗心哦。”

  倒数就是把分子和分母互换,如果是整数,那答案就是这个整数分之一,不要和我一样把“6”的倒数说成“9”,也不要像妈妈那样忘了约分噢!

四年级数学日记范文2

  今天我去做《自主练习》的笔算乘法第二课时,做到最后一道题“练习拓展”。题目是这样的:小马虎把一道题目的13看成了31结果算出的答案比原来的得数多了450。我思考了一会,百思不得奇解,过了一会我终于想出来,我先算31—13=18、450×18=8100,然后我把8100—450=7650。第二天《自主练习》发下来了。我一看最后一道题做错了。经过老师的解答,原来是这样的31—13=18、450÷18=25、25×13=325。我以后一定要认真审题,要不又会做错了。

四年级数学日记范文3

  今天是数学单元考的的第二单元——角的测量。

  我每道题目都很细心的做,直到做到“画三厘米的线段,再延长成直线”。这道题目使我感到了迷惑,我怎么也想不出来,就在这时,林老师说:“不会做的题目先跳过去,先做别的题目,要不你就要损失更大的分数了哦”。听了林老师的话,我马上去做其他题目,就在我做最后一道题时,铃声响了,要交卷子了,但那道题还没有做,立马赶着做了,也把这张卷子简单检查了下,没有错误,就交给了组长。突然觉得那道题有问题,就跟组长说:“给我一下。”她听了,严肃的说:“交了就不能还了。”听了组长的话,心理很后悔当初没有仔细检查,我以后一定要吸取教训。

  数学来自生活

  小强每天绕直径为20m的花坛跑15圈,则小强每天要跑()km?

  我根据求圆的周长的公式,很快算出了答案应该是942,自我感觉良好,把这个数据就填到括号内。

  老师看后只问我人一天能跑这么远吗?我顿了顿恍然大悟。

  确实数学与生活联系太紧了,不要因为计算记的只是数学而忘了生活实际,时时要切记数学来自生活。

四年级数学日记范文4

  这几天,舅舅家的房子正在装修,舅舅就约我和他一起去装饰材料中心买装修用的胶水。

  我和舅舅兴致勃勃的来到装饰材料中心,里面的商品琳琅满目,数不胜数。我们俩一路小跑地来到卖胶水的地方,看到里面一共有两种胶水:一种是199元3罐,另一种是299元7罐,两种胶水质量和配方都一样。舅舅问我:“你数学不是很好吗,那你来算算买那种胶水合算?”我心里想:这两种胶水要求出一罐要多少钱根本除不尽,该怎么办呢?突然,我想到可以把这两种胶水买成相同的数量,在一比较不就可以了吗。我想:3和7的最小公倍数是21,那就都买21罐。199元3罐的买21罐要199×7=1393(元)而299元7罐的买21罐要299×3=897(元),299元7罐的买21罐比199元3罐的买21罐差不多便宜了500元,还是买299元7罐的合算。

  后来,舅舅表扬我说:“看来,你的数学知识还真不赖,以后一有数学问题,我都找你来解决。”听了舅舅的话,我的心像吃了蜜一样甜。

四年级数学日记范文5

  一做完作业,妈妈便走了过来,对我说:和你玩个游戏吧!”

  妈妈拿来一块圆纸板,纸板被*均分成24个格,格内分别写着1—24个数。指针转到单数格或双数格,都要加上下一个数。

  一连玩了十多次,可是每一次都赢不了妈妈,“为什么总是单数呢?”我绞尽脑汁地想呀想,终于让我想起了老师曾经讲过的公式:奇数+偶数=奇数。这下我可明白了,妈妈就是利用这个规律获胜的。

  在数学的世界里,有着许多奇妙的规律,只要我们学好数学、善用数学,它,就是无处不在的!


四年级数学小故事范文 (菁选5篇)(扩展3)

——四年级数学小日记3篇

四年级数学小日记1

   X月X日 晴天

  今天,我去学校报名回家后,包好书皮,就开始计算这学期我支出的费用。

  首先是学费。学费410元,加上饮水费20元,共430元。接着是奥林匹克数学学校的收费180元,估计还要20元的乘车费用,共200元。还有练习本的钱:《课课通》2本21.5元;《英语练习》1本9.9元;2本《试卷课课通》15.9元;《江苏大试卷》3本21元。21.5+9.9+15.9+13+21=81.3(元)。

  学习用费:430+200+81.3=711.3(元)。

  生活用费:这学期大概要喝完5箱牛奶 ,5×30=150(元)。每顿饭大概要2~3元,算它2.5元,2.5×3×30×5=1125(元)。“还有什么呢?”我咬着铅笔自言自语道,“还有你的学习用品。”哎,妈妈回来了。没错,还有学习用品。

  学习用品:一只笔袋8元,一只铅笔盒3元(很便宜,清仓货),六枝铅笔3元,一块橡皮0.5元,两把三角尺1元,两枝自动铅笔5元,8+3+0.5+1+5=20.5(元)。

  总支出:711.3+150+1125+20.5=20XX.8(元)。

  哇,没想到,*时不太花钱的我,竟然会让父母花20XX.8元钱在我这一学期上。看来,我可要节约用钱呀!

四年级数学小日记2

   X月X日 晴天

  今天是妈妈的生日。妈妈早上去上班,晚上才能回来。等到晚上8点多,妈妈回来了。吃蛋糕的时候,妈妈对我说:“妈妈来考考你,如果答对了就可以吃一块蛋糕,好吗?”我说了声“没问题”就开始答题了。

  妈妈出了第一题:妈妈今年36岁,你今年10岁,妈妈比你大几岁?姥姥的岁数是你的6倍,姥姥今年几岁?我很快口算出结果,我说:“妈妈比我大26岁,姥姥今年60岁,太简单了,我的蛋糕吃定了”。妈妈笑着说:“骄傲了吧?”再来一题:小明今年8岁,他爸爸已经40岁了,问再过几年,爸爸的年龄是小明的2倍?这下我傻了,冥思苦想,看来我的蛋糕吃不成了,妈妈说:“怎么样,不会了吧?”“让我再想想,想不出来我不吃蛋糕。”

  过了一段时间我想到一个笨办法,我可以把他们的岁数都找出来呀,过一年爸爸和小明都大了一岁,最后终于推算出来过了24年后爸爸的年龄刚好是小明的2倍。我把想法告诉了妈妈,妈妈说还有更简便的方法的,接着就给我讲起来了,只要用爸爸的年龄减去小明的年龄就是若干年后小明的年龄了,也就是32岁,再用32-8=24年就是经过的年份数了。我恍然大悟,原来可以这么简单呀。

  妈妈说:我能自己想办法得出结果还是好样的,作为奖励给我吃蛋糕了,我心里又喜又难为情,以后我可不能在骄傲了,小朋友们也不要学我呀。

四年级数学小日记3

  今天,我跟着妈妈去菜场买菜。妈妈说:“今天要考考你,会不会自己去买样你喜欢吃的菜。”妈妈给了我20元钱,要看看我的`表现。“保证完成任务。”我自信地说。

  于是,我边走边看,来到蔬菜区,看到嫩嫩白白的新鲜蘑菇,让我垂涎欲滴,因为我最喜欢吃蘑菇了。这就买蘑菇吧!我问卖菜的阿姨:“阿姨,蘑菇多少钱一斤?”阿姨说:“7元一斤。小朋友,你要买多少?”“两斤。”我想:两斤的话,二七十四,正好14元,阿姨还应该找我6元。这时,阿姨一称,说:“小朋友,两斤二两,多了二两,不要紧吧。”“这个……”两斤二两是多少钱呀?我该给阿姨多少钱呢?我正在左思右想的时候,妈妈走过来了。我见了妈妈有点难为情了,因为刚才才夸口,现在算不出来了。妈妈告诉我说:“两斤是14元,二两是1元4角。”“这,一共是15元4角。”我脱口而道。我便把20元钱给了卖菜的阿姨,阿姨找了我4元6角。我又算了算,正正好,不多也不少。

  通过这次考验,我感到我们的生活中躲藏着许多数学奥秘,学会数学的本领真的很重要。而且,我们应该不骄傲,要努力地学习跟掌握更多的数学本领,才能够学以致用,解决身边的问题。


四年级数学小故事范文 (菁选5篇)(扩展4)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10篇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1

  一、说教材

  《*行和相交》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的教学内容。*行和相交是在学生认识了线段、直线、射线和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行和相交在我们声说中运用广泛,因此让学生把对*行和相交的认识与我们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显得十分重要。因此我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正确判断同一*面内两条直线的相交和*行关系;能利用不同工具画出已知直线的*行线。

  过程性目标:学生能在亲身经历画*行线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出*行线的画法,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学生能感受到*行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课的重点是学生能正确判断同一*面内两条直线相交和*行的位置关系,并能发现生活中的*行现象。

  本课的难点是学生能经过一点画出已知直线的*行线。

  二、说教法、学法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充分感知和动手实践,让学生在感知中体会*行的特征,在实践中加深对互相*行的理解,联系设计有层次,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

  三、说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情境图,教师说出导入语:在我们的生活中没,到处都有数学现象,在这些现象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知识。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知识?学生根据经验会说出有线段和角,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回忆出直线、线段、射线的相关知识,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

  (二) 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1.认识相交、*行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图意画出三组直线,引导学生观察,三组直线哪些是相交的,哪些是*行的。学生能够很顺利的判断出蓝色的两条直线是相交的,红色的直线不相交,而在绿色直线上产生冲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学生根据旧知,知道直线是可以无限延长的,从而得出绿色直线也是相交的结论。教师适时总结出:同一*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行,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行线;然后教师让学会僧用自己的方式说说对两条直线相交和*行的理解。生活中有很多互相*行的离子,你知道哪些呢?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会说出黑板的上下两条边是互相*行的,秋千架的两根吊绳也是互相*行的,跑道直道上的线也是互相*行的,五线谱的横线也是互相*行的,门的对边互相*行,数学作业本上的线也是互相*行的……学生的思维在这里碰撞,教师随即提问:如果他们中的线没有*行关系,将会有什么后果呢?学生会说出,黑板就是不规则的,不美观;音乐家也无法谱曲;运动员跑步的时候将乱作一团等等。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行现象,而且我们生活中也离不开*行。

  2.画*行线

  师:既然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行线,你能用自己的方法创造出一组*行线吗?学生小组合作用各自的方法创造出*行线,有的说可以在方格纸上画,有的说可以利用直尺的两条对边来画,有的说可以借助数学书的对边来画,学生利用不同的工具创造出一组组*行线,而这些方法都是借助某些物体中的*行现象来画的,有的时候借助这些工具来画会有一定的误差,不够规范,由此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利用三角板和直尺来画*行线的方法。先让学生模仿画,在模仿的过程中完成“试一试”,在不断的模仿中体会画的方法,然后学生自己总结方法。如果直接让教师教给学生怎么画,学生对于画的方法理解不深,是外加的,而不是自己的方法,因此我采用由学生模仿到练习的方法,由练习然后总结出方法,这样学生掌握的更牢固。

  (三)练习巩固

  1. 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这一题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形象直观,难度不大,学生很容易判断。

  2.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在学国的图形中找出互相*行的线段,学会是呢感能更深地理解对边*行的涵义,随即教师可以出示一张长方形纸让学生指一指图中有哪几组线段互相*行,学生会找出有两组,“你能在这张纸上再创造出一组*行线吗?”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发现能用折的方法创造出*行线段。

  3. 想想做做第4题。

  这一题是让学生根据要求画*行线,对于学生的要求又有所提高,先让学生自己尝试画,然后交流画法。

  4.根据要求画图。

  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把小房图向左*移3格,然后指一指*移前后的两个图形中的*行线。这一题是开放的,有的学生会用到*移的知识来画,从中复习*移的相关知识,还有的学生会利用今天所学的*行知识来画,不仅巩固了新知识,也给了学生更大的思考空间。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2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三角形内角和》一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的特性》以及《三角形三边关系》,《三角形的分类》之后进行的,在此之后则是《图形的拼组》,它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掌握多边形内角和及解决其他实际问题的基础,因此,学习,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教学现状的思考,我从知识与技能,教学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拟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通过"量一量","算一算","拼一拼","折一折"的小组活动的方法,探索发现验证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并能应用这一知识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通过把三角形的内角和转化为*角进行探究实验,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3.通过数学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因为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概念,分类,熟悉了钝角,锐角,*角这些角的知识.对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学生并不陌生,也有提前预习的习惯,学生几乎都能回答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要了解的是"内角"的概念,如何验证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因此本节课我提出的教学的重点是: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二,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教师的精心引导和点拨,学生在小组中合作探索,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撕一撕,画一画,选择不同的一种或者几种方法来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因为《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结合有关内容的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猜想,培养学生初步的思维能力".四年级学生经过第一学段以及本单元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分类,比较熟悉*角等有关知识;具备了初步的动手操作,主动探究的能力,他们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本节课,我将重点引导学生从"猜测――验证"展开学习活动,让学生感受这种重要的数学思维方式.

  三,说教学过程

  我以引入,猜测,证实,深化和应用五个活动环节为主线,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进行数学的思考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引入

  呈现情境:出示多个已学的*面图形,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内角".( 把图形中相邻两边的夹角称为内角) 长方形有几个内角 (四个)它的内角有什么特点 (都是直角)这四个内角的和是多少 (360°)三角形有几个内角呢 从而引入课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整体感知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这样的教学, 将三角形内角和置于*面图形内角和的大背景中, 拓展了三角形内角和的数学知识背景, 渗透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有效地避免了新知识的"横空出现".

  猜测

  提出问题:长方形内角和是360°,那么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提出合理猜测: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三)验证

  (1)量:请学生每人画一个自己喜欢的三角形,接着用量角器量一量,然后把这三个内角的度数加起来算一算,看看得出的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2)撕―拼:利用*角是180°这一特点,启发学生能否也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撕下来拼在一起,成为一个*角 请学生同桌合作,从学具中选出一个三角形,撕下来拼一拼.

  (3)折-拼: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向内折,把这三个内角拼组成一个*角,一个*角是180°,所以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画:根据长方形的内角和来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一个长方形有4个直角,每个直角90°,那么长方形的内角和就是360°,每个长方形都可以*均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每个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180°.从长方形的内角和联想到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设计意图】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构建新的数学知识, 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新的知识, 而且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在探索三角形内角和规律的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将三角形内角和与*角,长方形四个内角的和等知识联系起来, 并使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和新知识的生长点上把握好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整个探索过程中, 学生积极思考并大胆发言, 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充分发挥.

  深化

  质疑: 大小不同的三角形, 它们的内角和会是一样吗

  观察指着黑板上两个大小不同但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三角形并说明原因,三角形变大了, 但角的大小没有变.)

  结论: 角的两条边长了, 但角的大小不变.因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实验: 教师先在黑板上固定小棒, 然后用活动角与小棒组成一个三角形, 教师手拿活动角的顶点处, 往下压, 形成一个新的三角形, 活动角在变大, 而另外两个角在变小.这样多次变化, 活动角越来越大, 而另外两个角越来越小.最后, 当活动角的两条边与小棒重合时.

  结论:活动角就是一个*角180°, 另外两个角都是0°.

  【设计意图】小学生由于年龄小, 容易受图形或物体的外在形式的影响.教师主要是引导学生与角的有关知识联系起来,通过让学生观察利用"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的旧知识来理解说明.

  对于利用精巧的小教具的演示, 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想象, 充分感受三角形三个角之间的联系和变化, 感悟三角形内角和不变的原因.

  (五)应用

  1.基础练习:书本练习十四的习题9,求出三角形各个角的度数.

  2.变式练习:一个三角形可能有两个直角吗 一个三角形可能有两个钝角吗 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说明吗

  3.(1)将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 这个大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

  (2) 将一个大三角形分成两个小三角形, 这两个小三角形的内角和分别是多少

  4.智力大挑战: 你能求出下面图形的内角和吗 书本练习十四的习题

  【设计意图】习题是沟通知识联系的有效手段.在本节课的四个层次的练习中, 能充分注意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和纵横联系,逐步形成对知识的整体认知, 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 从而发展思维, 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题将三角形内角和知识与三角形特征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内角和知识和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图形特征求三角形内角的度数.

  第二题将三角形内角和知识与三角形的分类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运用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去解释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中角的特征, 较好地沟通了知识之间的联系.

  第三题通过两个三角形的分与合的过程,使学生感受此过程中三角内角的 变化情况, 进一步理解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

  第四题是对三角形内角和知识的进一步拓展, 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多边形的内角和.教学中, 学生能把这些多边形分成几个三角形, 将多边形内角和与三角形内角和联系起来,并逐步发现多边形内角和的规律, 以此促进学生对多边形内角和知识的整体构建.

  说课板书设计:

  三角形内角和

  引入:

  猜测:

  验证:

  量——算

  撕——拼

  折——拼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3

  一、说教材

  《三位数乘两位数》是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过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笔算。本节课在此基础上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基本方法。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学生完整地掌握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小数乘法打好基础。

  二、说教法学法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计算教学都是从简单到复杂螺旋上升的,最基础的计算原理和方法支持了这样的发展提高。本节课的教学以学生喜爱的卡通人物为背景,通过探索卡通人物的秘密,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比赛等形式,引导学生动脑,动眼,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把数学课上的有趣、有益、有效。

  在教学例题时,让学生尝试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鼓励学生自己算。学生已经能笔算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与三位数乘一位数相比,三位数乘两位数需要多乘一步,并把两次的部分积相加。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计算知识和经验,把新旧知识结合在一起,体会计算时的相同点,促进认知同化,完善认知结构。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情感与态度目标:让学生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计算问题的体会,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四、说重点难点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的重点为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难点为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时的进位。

  五、教学过程

  “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努力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从这种设计理念出发,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增强教学效果,使学生计算能力得到真正发展,我对本节课设计如下几个环节:

  (一)、复习导入

  1、回顾上一节所学的内容。

  2、小黑板出示口算题: 23×20= 42×30=

  3、课件接着出示估算题:

  23×19=42×29=

  23×21=42×31=

  4、笔算下面各题。

  1643 3 8 65

  ×21 ×15×4 4×34

  先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同时请四位学生上台板演,讲评时请同学们说说计算步骤和要点。

  5、总结:两位数乘两位数,先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与第一个因数相乘,再用第二个因数的十位与第一个因数相乘,最后把两次乘的结果相加。

  (二)、新授。

  1、小黑板出示: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约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

  2、要求学生认真审题,弄清题意,明确已知条件和问题。

  3、列式:145×12=

  4、计算过程。

  (1)估算。

  教师:请大家估一估145×12的大致范围。

  估算一:把145看成150

  150×10得1500

  150×2得300

  1500 300=1800

  因为145<150所以结果应比1800米少一些。

  估算二:把12看成10。

  145×10=1450

  12>10,所以结果应比1450米大。

  (2)笔算。

  教师:你们已经学过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现在请你们尝试列竖式计算145×12。

  ①学生独立尝试笔算,教师巡视课堂,看看他们每一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②反馈计算结果,要求学生回答:

  先算什么?(先算145×2)

  再算什么?(再算145×10)

  最后算什么?(2个145与10个145的和)

  板书:145×12=__千米

  14 5

  × 1 2

  29 0

  1 45

  1 74 0

  注意什么。(两部分的相同数位要对齐)

  ③说一说,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与步骤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我们发现三位数乘两位数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是一样的。它们都是先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去乘第一个因数,积的末尾和个位对齐,再用第二个因数的十位去乘第一个因数,积的末尾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④对照自己的估算结果,算一算估算值与准确值的误差,是否是合乎实际,以提高学生估算的真确性。

  (3)用计算器计算。让学生用计算器算一算145×12,然后再和笔算结果对照、检验笔算结果是否正确。

  (4)总结: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时,先用两位数的个位乘三位数,再用两位数的十位乘三位数,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结果相加。

  (这一环节,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鼓励学生相互交流,然后全班交流,进而探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在这一过程中,我先是先是让学生估算,再让他们笔算,最后用计算器检验,这样,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既掌握了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三)、巩固练习

  1、课本49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完成后,可以用计算器自行检验。

  2、练习七第3题。

  164×32=54×145= 254×36=

  217×83=43×139= 328×25=

  提示学生:怎样列竖式可使计算方便些?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对比的基础上反思,明白在列竖式时,上面一行写三位数,下面一行写两位数,这样计算比较方便。同时提醒学生书写要工整,数位要对齐,计算要仔细。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学会了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其方法就是:先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去乘第一个因数,积的末尾和个位对齐,再用第二个因数的十位去乘第一个因数,积的末尾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我相信,在我的教育教学 理念和方法的指导下,我所教出来的学生会更有知识、更有智慧、人格更健全,谢谢大家。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4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确定位置(一)》,现在我从四个方面进行这节课的说课。

  一、说教材和学情

  1、教材简析

  《确定位置》(一)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并掌握了位置与顺序、方向与路线等有关内容的基础上安排的。教材先从情境入手,感悟确定位置的数学表示方法。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感悟新知并灵活运用,为今后学习空间位置的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学情分析

  学生虽然在第一学段学习过位置与顺序,方向与路线,但这节内容是数形结合,很多知识是认为规定的,因此我认为学生在接受数对的知识时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3、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确立与依据

  《课程标准》为这部分内容设定的目标是“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具体情境中的位置”。根据这一目标,在深入挖掘教材,理解编者意图的基础上,结合本节课内容和学情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①、能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

  ②、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具体情境中的位置 。

  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活动中获得快乐得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正确地用数对表示方格图上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理解数对的意义及表示方法。

  二、说教法、学法及教学媒体的运用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新课程的要求,课堂教学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一基本观念。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我将采取“自主探索—交流合作——引导点拨”的教学模式。放手让学生自主学学习,在交流合作中完善和提升知识。老师在巡视过程中关注差异,适时点拨。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达到自省自悟的目的。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汲取集体智慧,培养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自主课堂,每个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人,都是学习的主人。多媒体教学,加以引导,辅以直观演示,让学生自己在方格纸上涂位置,给予学生直观经验,加深印象。老师的多元评价方式,在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

  三、说教学设计

  本着“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教学思想,我在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教学情境图的基础上,还创造性地安排了其他活动,以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生动有趣的情境十分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思维。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导入时我预设了这样的情境:首先与学生谈话,用第几组第几个确定位置,这样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兴趣,又简洁明了的导入课题,为后面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探索新知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效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存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预设了一下教学活动。

  1、①、自学课本P80,完成“说一说 ”(1)、(2)

  ②、试着总结数对的表示方法、读法和应注意的地方

  为了“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我准备先让学生自主学习,接着小组交流讨论总结,再由小组长综合小组观点作代表发言。如果有需要补充的地方,老师稍加引导与点拨。这样,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从而顺利的解决了教学难点。

  2、在方格纸上找出相应学生的位置。

  这一环节是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知识的抽象思维能力,学会数学的思维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由班级学生的座位,抽象出方格图,让学生在方格图上找出相应学生的位置。学生可以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并找准位置写好数对。在学生熟知的环境中通过自省自悟解决这节课的教学重点。

  3、巩固练习,加深认识

  重视灵活应用,让学生实践数学,“学以致用”是新课标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针对这一原则,我安排了适量的梯度练习题:

  教材81页练一练的第一题,进一步巩固数对需要用2个数表示 ;接着根据数对连线,发现连出的是什么图形,既巩固了数对知识,又增强了趣味性。最后出示电影院的座位,让学生判断谁和谁坐得近,重在引导学生观察同行和同列的位置有什么特点。用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兴趣和学习动机,为学生的继续学习搭起了现实生活与抽象数学的桥梁。

  4、总结全课

  用提问的方式问学生这节课的收获,引起学生对这节课的知识再现,更有利于学生从习得阶段进入保持阶段,从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接着让学生思考数对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不仅培养了学生知识迁移能力还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5、作业布置

  教材81页练一练第二题和教材82页游戏。这一步是必须的一个环节,因为这一阶段学生正是记忆从保持阶段进入回忆阶段,学生根据老师在课堂中所提供的线索进行知识的"提取。教材82页游戏更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以致用的信心。

  四、说板书设计

  根据板书设计的直观性、条理性、简洁性、多样性和启发性的原则,我将板书设计如下。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5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行四边形,初步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认识了垂直与*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这一部分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创新意识,而且进一步发展了学生对“空间与图形”的兴趣,因此,本节课在小学数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物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从而使它们真正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理解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为此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掌握*行四边形的意义及特征,能够正确画出底所对应的高。

  (3)过观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教学重难点

  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并掌握*形四边形的定义、各部分的名称。

  把能够正确画出底所对应的高确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学情

  本节课是学生在认识了*行四边形以及垂直与*行的关系及对*行四边形有了初步的认识的基础上学习的。且学生的思维水*正处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期,求知欲望强及好奇心极强,好奇心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因此本节课多采用学生动手,直观感知知识的"由来,深切的体会*行四边形与梯形的特征。

  二、说教法与学法指导

  本课设计理念为:

  1、课堂教学首先是情感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是知识成长的过程。

  2、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要激活学生的原有经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经历、体验和运用中真正感悟新知。

  3、数学学习理应成为学生享受教师服务的过程。

  基于以上理念,教学中,我遵循“引导探究学习,促进主动发展”的教改思路,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采取“观察、操作”等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

  (2)组织学生开展有意识的小组合作交流学习。

  (3)适时运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优越性。

  学法:学生在学习时通过实际操作,动手实验,自主探索,合作探究的方法,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进而在交流中体验图形的特征,使他们的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三、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说说什么是*行线?

  2、画一组*行线。

  [设计意图:教学的任务是解决学生现有的知识水*与教育要求之间的矛盾,我们必须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为扩展新知作好铺垫。]

  (二)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课件出示主题图,说说你从图中了解到了什么?

  2、请同学们再认真观察,图中哪儿用到了四边形呢?(小组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探究之中。]

  (三)认识特征,明确关系。

  新课程要求学生能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行四边形和梯形,根据这一要求,我有序地安排了七个层次探究活动。

  1、画四边形。

  同学们,刚才我们在图中观察到很多四边形。在你们的生活中观察到的可能不只是这些,下面请同学们把刚才观察到的四边形或在其他地方观察到的四边形,画在你们的图画纸上,好吗?

  [设计意图:通过看、想、画这一过程,唤起学生头脑中对四边形的已有认知。]

  2、作品展示。

  (把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贴到黑板上)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表现欲,享受成功的喜悦,激起探究新知的欲望。]

  3、作品分类。

  (为了叙述方便,将作品编上序号)

  (1)观察这些图形,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哪些是你知道的图形?说出它们的名称。

  (3)请小组合作把这些四边形分分类,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分?(教师巡视,指导点拨)

  (4)根据学生分类,教师引导学生认识*行四边形。

  (并随机板书:*行四边形)

  4、观察图形。

  (1)想一想:*行四边形的边和角各有什么特点(同学间互相交流、讨论)

  (2)交流小结

  *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行且相等,对角相等。

  [设计意图: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观察、思考、探究、质疑,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5、验证结论。

  (1)请同学们打开书第64页,找到*行四边形,引导学生用直尺、三角板、量角器验证刚才观察到的结论。

  (2)检验自己画的*行四边形。

  (4)揭示概念。同学们的猜想通过验证是正确的。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在动手实践、交流讨论中探究新知,掌握图形的特征,还有机地进行了教材的重组,引导学生掌握*行四边形的意义和特征。]

  (5)练习(64页做一做)。(出示课件:下列图形哪些是*行四边形?)

  [设计意图:及时反馈,既有利于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新知,内化新知,体验成功之乐,又有利于教师了解学情,调控教学进度,以保证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6、生活中的应用。

  (1)说一说我们身边哪些物体上有*行四边形。

  (2)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行四边形。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联系身边的实物认识*行四边形,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时时为生活服务,并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的情感和强烈的探究欲望,培养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

  7、*形四边形的底和高。

  (1)用ppt边演示边说明:从*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行四边形的高,垂足所在的边叫*形四边形的底。

  (2)继续ppt演示,找出相应的底和高。

  (3)做一做:画出每个*形四边形的高,教师巡视指导。

  (4)请学生议一议:*形四边形可以作多少条高?

  [设计意图:通过看一看、找一找、做一做、议一议让学生更加直观的看到*形四边形高的作法,掌握从*形四边形的一个顶点可以作两条不同长度的高,*形四边形有无数条高,轻松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四)引导看书,巩固练习。

  1、自由看书,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设计意图:学生经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反馈练习,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已基本达到,再引导学生将以前所学的零碎的、不完整的、模糊的信息通过看书讨论,进行整理归纳,使学生能清晰明了地正确理解、掌握新的知识。]

  2、做一做:用小棒摆*行四边形。

  [设计意图:通过分组练习,既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又提高了学生间的合作探究水*,在知识上还加深了对*行四边形特征的认识,可谓是“一石三鸟”。]

  (五)总结反思,评价体验。

  1、小结全课:谈谈你的收获及感想。

  2、集体评价:学生自评、互评自己在本课中的表现。

  3、教师评价。学生课堂学习情况,有代表性的行为表现等。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评价,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领会学习方法,获得数学学习经验。]

  (六)布置作业,拓展应用。

  1、巧巧手

  (1)你能把一个*行四边形剪成两个完全相等的图形吗?

  [设计意图:将基础知识进行拓展,提高应用要求,让学生思维有发展的空间,鼓励学生创新,以达到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的目的。]

  2、火眼金睛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6

  一、说教材分析

  乘法估算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上)第三单元的内容。新课程把估算作为独立的课时内容来教学,体现了新课程的改革变化之一。

  本节课的乘法估算是在学生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一位数乘三位数的估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好这部分内容,又为进一步学习估算打基础。

  本节课教材的最大特点是:将估计算方法的讨论与实际问题的解决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既能让实际问题的生活背景成为学生理解估算方法与算理的经验支撑,又使解决问题能力与估算能力的培养相互促进,同步提高.因此,我们要意识到:估算不是纯粹的估算得数,而是根据情境需要灵活地估算。

  根据教材特点与新课标精神,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乘法估算。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养成估算的习惯。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估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积极、主动的估算意识。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乘法估算。

  教学难点:根据要解决的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估算方法。

  二、说设计理念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数学教学是活动的教学,特别是应用题教学更应关注学生身边周围熟悉的情境组织教学。基于此认识,本节课设计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学法体现自主性。

  我创设了去游乐场玩的主题式情境,以情境教学法和引探教学为主,综合运用体验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为学生提供解决策略开放,评价标准开放的机会,让学生自主构建模型,自主优化策略,自主迁移方法,自主应用,真正做到不同的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学习数学,学到不同的数学,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提高。

  2.数学知识从实践中来,到生活中去。

  课的展开以生活情境为依托,使学生调动了生活经验,(出门多带点钱把数估大)自然建构了数学模型,体验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现了做数学的思想。在实际应用中,呈现不同层次的现实问题,既可以内化知识,发展思维的深刻性与灵活性,又可以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体现了数学知识的应用性。

  总之,整个过程使教法和学法和谐地统一于“最大地促进学生能力发展”这个教育目标上。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体现我的设计理念,实施备课精神,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铺垫新知

  1、估算:94×7945×52

  想一想:你是用什么方法进行估算的?

  2、试一试:48×103≈427×43≈647×11≈

  3、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探讨有关乘法估算的问题。板书课题:乘法估算

  (二)创设情景,引出新知

  同学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秋天)对,现在是秋高气爽、瓜果飘香风景怡人的秋天,也正是出去秋游的好时光。老师这里有一个关于秋游的问题,你能帮我解决吗?(课件出示:教材第60页例5的主题图)

  “四年级同学去秋游。每套车票和门票49元,一共需要104套票。应该准备多少钱买票?”

  认真读题,弄清题意。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用笔算也可以用估算)怎样列式?师板书:49×104

  (三)探究方法,学习新知

  1、探究把因数估计得大些的情况。

  (1)学生独立解决这个问题。

  教师请解决好的同学上黑板写出过程,并介绍一下自己所用的方法,适当地加以解释。

  生1:(介绍:用笔算算出的`,这样的结果很准确。)

  生2:应该准备5000元。(介绍:先利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到各个因数的近似数,再计算出结果)

  生3:应该准备5500元。(介绍:把两个因数都估计成是大一点的整十数,在将它们相乘,得到估算结果)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7

  教材简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小数,并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和会计算简单的小数乘整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编排从设疑引趣出发,使学生发现小数点的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并通过新奇有趣、层层提高的练习形式让学生掌握并灵活运用知识,为以后学习小数的乘除法作好铺垫。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情境,发现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能运用这一规律计算相关的小数乘除法。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探索、概括出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数字卡、纽扣、红黄蓝绿色卡、练习题

  【说教法学法】

  本课以成功教学法为主,遵循导学自学、示学量学、施教施学、互教互学、用教用学、再教再学、查教查学七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充分让学生在动口动手动脑的氛围中乐学好学。同时,我还注重在教学中渗透“游戏学习”的理念,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一次快乐无比的游戏,一场富有挑战性的竞争,一回激荡人心的比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说教学流程】

  由于本课的内容与前几课的学习关联不大,而且知识点较多,所以我在课前的预备时间里给学生做了学习铺垫的游戏。

  课前游戏: 1.左右训练:向左点点头、向右招招手、用你的左手拍拍左肩、用你的右手摸摸左耳……

  2.全班抢答:(整数的大小变化规律)

  (例)从285到28500的大小变化(扩大到原来的100倍)

  从16000到16的大小变化(缩小到原来的1/1000倍)……

  教学过程:

  (一)导学自学

  新课伊始,我就让全班学生来读一个奇怪的数,随着课件演示:360.0→36.00→3.600→3600,学生也跟着报出不一样的数,这就产生了一个疑问:怎么数字没变,大家却报出不同的数?原来是调皮的小数点在捣乱。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起来了,内心产生要知道小数点移动会引起小数怎样的大小变化的强烈愿望,此时便可以马上进入新课教学。

  (二)示学量学

  成功教学法强调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学习,我在上课的前一天晚上给学生布置了预习《小数点搬家》的任务,同时完成自学表。而书上的情境图一直惹来许多争议:快餐的价格从4元一直降到4分才使山羊餐厅从没有顾客到客人如潮,跟现实生活不符。所以我不打算把这情境作为新课的引入,而是让学生在预习时自己去理解、去找原因、谈感受。

  (三)施教施学

  我故意以考学生的自学情况为由,让学生在急迫修改不合理价格的心情中主动探索小数点移动所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之所以选择巧克力和蛋糕为情境,是因为一来这些是学生*常最爱吃的零食,他们会比较清楚价格,二来这两种食物随着份量的大小和质量的高低而有较大的价格差异,这就正合我心意,让学生猜出两种价格,从而顺势探寻小数点移动两次的规律。

  教学时,我跟学生说:刚才一个不留神,调皮的小数点又跑到商场里捣蛋去了。看这里,一颗巧克力糖果的价格是50.00元,大家觉得价格合理学生会说:小数点应该向左移一位,使价格变成5.00元。

  也有的学生会说:小数点向左移两位,价格变成0.50元会有更多人买。

  就这样,逐步引导学生探寻出小数点向左移的规律。

  同时我也板书出:从50.00到5.00,小数点向左移了一位,这个数也缩小到原来的1/10,列式为50÷10=5。

  当讲小数点向左移两位时,还特别要学生解释一下,这个数缩小到原来的1/100是怎么知道的,再来板书小结,然后乘兴追击,让学生得出小数点向左移三位、四位等的变化规律。

  最后,用蛋糕的标价0.80元来让学生同桌交流,自己归纳出小数点向右移的规律。总结后让全班齐读规律来加深记忆。

  (四)互教互学

  刚蒸出来的馒头如果不给它用小火保温,馒头就容易变硬而缺乏口感。同样,刚发现的规律如果不反复操作运用,它就会很快从学生的记忆中淡化褪去。而认知规律中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动手做动脑想。所以我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手来,根据题目要求来移纽扣求得数。

  我会跟学生说:小数点看同学们学习认真,一高兴,变成一颗纽扣来到我们身边,要跟我们做游戏,大家想玩吗?

  然后要求同桌轻轻倒出信封里的数字卡和纽扣,并强调游戏规则:同桌两人轮流玩,一个人移小数点的时候另一个要认真检查。在这里,体现了同桌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两人中成绩较好的一方在操作时起示范作用,当轮到另一方移时,就算遇到困难也能得到及时的帮助和指正。

  练习的处理我也是作了细心安排的,如:

  (1)把618缩小到原来的1/10,生移小数点得61.8。(强调整数的小数点在个位的右下角)

  (2)再把61.8缩小到这个数的1/100,生移小数点得0.618。(小数前面数位不够要补0)

  (3)接着把0.618扩大到这个数的10倍,生移小数点得6.18。(小数点向右移,最前面多余的0要去掉)

  (4)最后把6.18扩大到这个数的1000倍,生移小数点得6180。(小数点向右移,后面数位不够要补0)

  同时,为了让学生把规律和算式联系上,以便往后的灵活应用,我还让学生根据给出来的式子摆得数。

  6180÷100=61.8 61.8÷1000=0.0618 0.0618×10000=618

  (五)用教用学

  通过合作学习后,优生把规律理解得更好了,学困生也渐渐有了头绪。此时我准备了选择题让学生独立做,题型主要是反复巩固规律,最后的两题还有一定程度的拔高。而怎样使学生的学习情况能最快地反馈给我呢?我想到了一种全新的反馈手段:答题时让学生举色卡。

  于是我给每个学生准备了一套四种颜色的答题卡,先让学生默读理解题意,然后听指令迅速举出自己所选的答案。颜色是眼睛最易分辨的,这样我就能一眼看到谁对谁错了。而马上得到反馈的最大好处就是我能立刻抓住这些出错的学生,让他们自己找出错误的原因,从而逐渐提高学习效率。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8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老师以及在线的所有朋友们大家好!

  很高兴参加这次说课大赛!选择这一课后,有点犯难了,这部分内容是传统教材没有的部分,也是上网查资料中很少、近乎没有任何资料来源的一课,我心里压力也很大,可是我又是幸运的,在朋友的帮助下,让我很清晰的认识到,这个知识领域中,老师应该怎样引导学生,应该怎么教,这才是我真正的收获!真诚的谢谢帮助我的各位老师和朋友们,我想今天说课精彩之处,来源于他们的智慧火花的闪亮……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图形的变换》第一课时《图形的旋转》

  首先说说我对教材的理解和我的孩子们:

  《图形的旋转》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并且是空间领域里最原始的基础,学生在这个时期是孩子空间观念敏感期,这种数学观念发展的好,创造能力也将是无限的。

  其实,我们班级的孩子思维很敏捷,活泼好动,经常给我很多惊喜!他们在很小的时候,就有了物体或图形运动的经验,他们经常做折纸、转风车等手工活动,从中积累了图形变换的知识,三年级又初步感受了生活中的*移与旋转现象。在这些基础上进行本次的学习,在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着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其次,谈谈我确立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有三大来源:一是来自学生的学习需求。二是来自学生的现实生活。三是来自教材的`学习素材。

  1 、知识和能力目标:通过实例观察了解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

  2、过程和方法目标:能设计简单的图案。

  3、情感态度目标:A:学会按一定的角度有规律的旋转,得到漂亮的图案,学会欣赏数学美。B:培养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是目标:3

  最后说说我的教学流程:

  课的伊始,我采用了辉煌老师的建议,通过学生演示自己动手制作的纸蜻蜓,揭示了生活中的旋转的事例,让孩子们对图形的旋转过程有一个初步的表象认识,这样联系生活学数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接下来播放课件):出示一组图案,都是由简单的图形通过旋转得到的.在我的教学设计中只是让学生欣赏美丽的图案,可是通过我试讲后,发现学生对于旋转角度的掌握确实有一定的难度,一部分学生就出现了困惑,因此我觉得再次教学本课,在欣赏图片的同时引导学生分析图形旋转的角度。为突破本课的难点奠定基础。

  在观察演示这个教学环节,我设计了四个教学活动:

  1、演示教材53页风车的图形, 做为动画出现的,让学生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能清晰的看见旋转的过程。学生很轻松的就把53页的填空做的很好。

  2、演示的是54页1题强化中心和方向的问题。

  3、演示的是54页2题关于怎样判断旋转角度的活动。

  值得注意的是:在探究旋转方法的时候,我的一位朋友就提出来,是否强调逆时针旋转的问题,当时我就很困惑,我寻求到辉煌老师的门下,在辉煌老师的引导下,我再次细读教材,进一步明白了教材编写的意图,并且把这部分知识渗透在开篇和学生演示蜻蜓的时候。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9

  我执教的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移与*行》,这部分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移又认识了直线、线段、射线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我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借助生活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行,感知*行线的特征。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两条直线互相*行的位置关系;学会用三角尺画*行线。

  2、在探索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想像等能力;培养空间想象能力与联系实际的意识和能力。感受数学的价值,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3、体会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了解*行线在生活中的应用,能在生活中找到*行线的实例。

  教学重点是:认识*行线的特点。

  教学难点是:会用三角板画*行线。

  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五个环节,首先通过“看一看”让学生观察双杠发现*行线的特征,学生已经学习了物体的运动方式:*移和旋转。通过“*移”得到“*行”;*移是过程,*行是结果。巧妙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在我们习以为常的*移铅笔的这个动作里就产生了*行!继此,学生也能充分体验*行线的本质特征:距离处处相等,并以此作为教学的起点;再通过实际操作“试一试”“折一折”,进一步让学生体会*行线的特征;通过后面的:“画一画”让学生学会画*行线,达到知识与技能的结合;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一说”知道在我们生活中,每天都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行线,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

  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渗透新课程理念,大胆开放自主探索空间,实现数学学习的“再创造”。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的课堂教学过程

  · 一、 创设情境,架起新知与旧知的桥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根据这一理念,我在新课导入时,让学生观察双杠的两根杠有什么特点再*移铅笔、从中使学生抽象出*行线的特点和它与*移的关系,不仅架起了新知与旧知的桥梁,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更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了亲近感,激发了他们主动的探索欲望。

  二、强化动手实践,拓宽探究空间。

  《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应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必须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根据这一理念,我在教学中注重为学生自主探究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例如上课一开始,我让学生根据原有*移知识观察*移铅笔,从中发现*移与*行关系。再让学生通过“找一找”“折一折” “画一画”“说一说”的实践活动,经历从具体形象的操作中抽象内化*行与*移关系和*行的特点,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活动的探究性和创造性,而且体验到自已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三、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再创造”过程。

  学生的数学学习应该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自已的观察和探索,自主发现、合理建构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行线的画法过程中,我并没有直接地讲授画法,而是让学生在已有基础上先独立尝试,发现问题后,引导学生自已来尝试解决问题,让学生经历了问题研究的整个过程,不仅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更加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10

  我说课的内容是《直角的初步认识》,这部分内容是省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第八单元《直角的初步认识》中的第二课时。

  教材先让学生认识角,再让学生认识直角。 角的初步认识这部分教材,先让学生观察实物,如三角板、红领巾、扇子来认识角,然后再让学生观察钟面上的时针、分针转动形成大小不同的角,逐步由实物抽象出角的图形。这里不给角下定义,只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边和顶点,会从给出的点画角。对直角的初步认识就是以这第一课时角的初步认识做基础。 本课的具体教学内容是教材第114~115页的内容及相应的“做做画画”,第116~117页练习二十二第5~9题。教材的第一项内容是借助学生熟悉的三角板来说明什么是直角。接着通过让学生观察课本、信封、黑板面上的角来加强对直角的认识。然后说明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的直角来比一比。最后让学生学会用三角板画直角。教材在“做做画画”中安排了对位置变化的图形作判断,以及用纸折直角和在方格纸上画直角等练习,以此来帮助学生掌握直角的特征,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看一看、找一找、比一比、画一画、折一折等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使学生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2、通过看一看、找一找、比一比、画一画、折一折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讨论、交流与评讲,使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使学生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使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课的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难点是使学生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教学过程:

  通过对教材的认识与分析, 我打算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教学。

  第一部分是复习引入:

  首先,让学生判断一些图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并说明理由。

  其次,让学生举例说明见到过哪些物体上的角。再次,让学生指出两把不同的三角板上有哪几个角。这部分的教学通过对前一节课认识的角的复习为认识本课的直角作铺垫。

  第二部分是探索求知:

  首先,就刚刚指出的三角板上的几个角提出疑问:“看了这两把不同的三角板上的几个角,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两把不同的三角板上有一个相同的角。教师追问:“你知道像这样的角叫什么名字吗?”然后说明什么是直角,抽象出直角的图形,并说明表示直角的标记。接着让学生举例说说见到过哪些物体上的直角。这儿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举例等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活动中发现并掌握新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其次,先出示“做做画画”第一题的图形让学生判断哪些是直角,哪些不是直角。其中有一些角接近直角,但不是直角,引起争论。那么就让学生小组讨论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然后大组交流、研究,教师进行适当的补充与说明。接着再让学生用三角板上的直角进行判断。这儿的教学让学生在矛盾中提出疑问,然后进行思考、讨论与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再利用发现的方法解决问题,同时验证所发现方法的科学性与可靠性。这样让学生对新知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次,让学生试着自己动手画出一个直角,然后介绍各自的方法,教师组织学生研究、讨论,给予肯定与指导。接着教师再一边示范,一边小结用三角板画直角的方法,并让学生用三角板在方格纸上画两个直角,即“做做画画”第三题。这儿的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让学生体验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第三部分是实践应用。

  首先,完成“做做画画”第二题,让学生拿出一张纸,动手折出一个直角来,折好后交流自己折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其次,完成练习二十二第5题,进一步巩固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直角的方法。 再次,完成练习二十二第6题,通过画直角标记不仅可以看出学生对直角的"判断能力,而且为以后的识图做了一个铺垫。 接着,完成练习二十二第8、9题,通过找直角与找隐藏着的角,发展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最后对全课进行总结,并布置作业,完成第7题。 通过以上的三大步骤的教学活动,基本体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能完成本课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主动观察、尝试、、验证、讨论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通过看、找、比、画、折、想、说、练的过程中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亲历性”,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多方面也能得到一定的进步和发展。


四年级数学小故事范文 (菁选5篇)(扩展5)

——小学四年级数学《栽蒜苗》教案5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栽蒜苗》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体会到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少个单位的必要性。

  2.理解条形统计图上的数据所表示的意义。

  3.会将实验中所得的数据用条形统计图表示。

  4.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活动过程,体会条形统计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和理解条形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个单位,能把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条形统计图。

  课前准备

  提前14~20天让学生在家栽种一盘蒜苗,定期(每一天或每三天)测量一次蒜苗的高度,并做好前14天的数据记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事先板书好课题:栽蒜苗。

  师:同学们,前一阶段我们对蒜苗的生长情况进行了观察、记录,今天我们就来交流你们的数据并进行整理。

  二、探索新知。

  1.讨论数据收集的方法。

  在你观察蒜苗的这些天里,你有哪些体会或者发现吗?

  2.讨论数据描述的方法。

  (1)学生与小组成员交流各自蒜苗第十五天的生长高度,并把每个小组成员的蒜苗第十四天生长情况记录在统计表内。

  (每个小组一张学习卡,其中包括统计表和统计图。)

  小组汇报填表情况,从统计表中知道了什么,集体交流。

  (2)通过寻找所有小组成员中谁栽的蒜苗第十四天最高,谁其次,有什么办法能更直观、一眼就能看出来呢?引出统计图,体现统计图的必要性。

  提出要求:你们小组打算怎么来绘制这幅统计图,绘制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你又是怎么解决的,把遇到的困难记录到课堂练习本上。

  小组合作根据统计表,制作条形统计图。

  (3)讨论一格表示几个单位的方法。

  学生会遇到一格表示几个单位的问题,每个小组通过组内讨论,确定自己小组的`方法,把统计图完成,师巡视进行适当的辅导。

  (4)实物投影仪展示其中两或三个一格表示不同厘米数的小组的统计图。

  展示时,让展示的学生说说一格表示这个厘米数有什么原因,有什么好处。引导全班进行讨论、交流。

  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确定一格表示几个单位的,有什么诀窍吗?和小组的同学交流

  (5)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小结。

  3.进一步了解统计图。

  每个小组看着自己小组的统计图,说说自己小组哪个同学的蒜苗在第十四天时长得最高,谁第二,其次呢?你发现了统计图的什么优点了吗?

  突出统计图的直观、简便,凸现绘制统计图的必要性。

  4.生活中的统计。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用到条形统计图,你们知道那些有用到它们的吗?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P86页“试一试”及“练一练”。

  1.试一试。

  这道题目的练习主要是巩固对条形统计图的认识,使学生能结合现实的背景,说出条形统计图中数据的实际意义。

  先让学生说一说,在说得过程中体会从一图形或一小格表示的几个单位中理解条形所代表的实际数据。鼓励学生从条形统计图中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

  2.练一练。

  先让学生通过数据确定每小格表示几个单位,再在方格纸上独立画条形统计图,再进行展示交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样画条形统计图的,你能从图上获取哪些信息?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认识的条形统计图与以前认识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今天认识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优点?(让学生自由回答)

小学四年级数学《栽蒜苗》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体会到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少个单位的必要性。

  2、理解条形统计图上的数据所表示的意义。

  3、会将实验中所得的数据用条形统计图表示。

  4、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活动过程,体会条形统计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和理解条形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个单位,能把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条形统计图。

  课前准备

  提前14~20天让学生在家栽种一盘蒜苗,定期(每一天或每三天)测量一次蒜苗的高度,并做好前14天的数据记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事先板书好课题:栽蒜苗。

  师:同学们,前一阶段我们对蒜苗的生长情况进行了观察、记录,今天我们就来交流你们的数据并进行整理。

  二、探索新知。

  1、讨论数据收集的方法。

  在你观察蒜苗的这些天里,你有哪些体会或者发现吗?

  2、讨论数据描述的方法。

  (1)学生与小组成员交流各自蒜苗第十五天的生长高度,并把每个小组成员的蒜苗第十四天生长情况记录在统计表内。

  (每个小组一张学习卡,其中包括统计表和统计图。)

  小组汇报填表情况,从统计表中知道了什么,集体交流。

  (2)通过寻找所有小组成员中谁栽的蒜苗第十四天最高,谁其次,有什么办法能更直观、一眼就能看出来呢?引出统计图,体现统计图的必要性。

  提出要求:你们小组打算怎么来绘制这幅统计图,绘制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你又是怎么解决的,把遇到的困难记录到课堂练习本上。

  小组合作根据统计表,制作条形统计图。

  (3)讨论一格表示几个单位的方法。

  学生会遇到一格表示几个单位的问题,每个小组通过组内讨论,确定自己小组的方法,把统计图完成,师巡视进行适当的辅导。

  (4)实物投影仪展示其中两或三个一格表示不同厘米数的小组的统计图。

  展示时,让展示的学生说说一格表示这个厘米数有什么原因,有什么好处。引导全班进行讨论、交流。

  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确定一格表示几个单位的,有什么诀窍吗?和小组的同学交流

  (5)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小结。

  3、进一步了解统计图。

  每个小组看着自己小组的统计图,说说自己小组哪个同学的蒜苗在第十四天时长得最高,谁第二,其次呢?你发现了统计图的什么优点了吗?

  突出统计图的直观、简便,凸现绘制统计图的必要性。

  4、生活中的统计。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用到条形统计图,你们知道那些有用到它们的吗?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P86页“试一试”及“练一练”。

  1、试一试。

  这道题目的练习主要是巩固对条形统计图的认识,使学生能结合现实的背景,说出条形统计图中数据的实际意义。

  先让学生说一说,在说得过程中体会从一图形或一小格表示的几个单位中理解条形所代表的实际数据。鼓励学生从条形统计图中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

  2、练一练。

  先让学生通过数据确定每小格表示几个单位,再在方格纸上独立画条形统计图,再进行展示交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样画条形统计图的,你能从图上获取哪些信息?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认识的条形统计图与以前认识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今天认识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优点?(让学生自由回答)

小学四年级数学《栽蒜苗》教案3

  教学目标:

  1、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体会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能将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成单式折线统计图。

  4、能从单式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并进行简单预测。

  教材分析:

  重点:能将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成单式折线统计图。

  难点:能从单式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并进行简单预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我们学习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点是它能清楚地比较两个数量。

  我们想知道蒜苗生长的趋势该用什么办法?

  二、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

  1、先在格子图中描点

  2、然后连线

  三、回答下列问题

  1、观察折线统计图,你能发现哪几天蒜苗生长得比较快?

  2、估计蒜苗第10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

  3、估计蒜苗第20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并说说你的想法。

  4、把你栽的蒜苗生长情况在付页5的格子纸中制成折线统计图,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四、完成练习。

  练一练1、2、3

  着重于说明变化趋势的原因

  五、课堂

  你学了什么?

  课后反思:

小学四年级数学《栽蒜苗》教案4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一课94~96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体会到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

  2、理解条形统计图上的数据所表示的意义。

  3、会将实验中所得的数据用条形统计图表示。

  教学重点:

  根据数据制作条形统计图。

  使学生在根据实验数据设计条形统计图时。

  教学难点:体会统计图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具准备:

  投影仪、课件、空白统计表,空白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二、制作小组蒜苗种植高度统计表

  1、出示数据,阳光小组蒜苗第15天生长情况

  2、观察数据,制作小组蒜苗种植高度统计表

  请组长把你们的统计表拿出来。找到了吗?那由小组长负责,小组同学一起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好吗?开始吧!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深入小组,及时指导。

  师:有些小组已经用行动告诉我他们已经完成任务了,那让我们在心中期待其他小组赶快加油。我们在等着你们,加油啊!

  3、汇报

  师:现在大家都完成了,谁愿意代表你们小组来介绍一下你们小组统计的情况呢?

  师:通过观察他们小组的统计表,你能看出他们小组中谁种的蒜苗长的最高,谁种的蒜苗长的最矮吗?

  指名说一说。

  师:通过统计表的形式我们可以很容易看出他们这一小组谁种的蒜苗长的最高,谁种的蒜苗长的最矮。除了统计表,还有什么形式可以很形象的表示出你们小组的蒜苗种植情况呢?

  引导学生说出:统计图

  三、引出统计图,并根据实验数据制作条形统计图

  1、观察空白统计图,并提出问题

  师:那正好在你们的桌面上老师给你们提前准备了一张统计图,现在请在小组长的带领下,了解一下这张统计图。

  学生认真观察,初步了解这张统计图。

  师:通过你们刚才初步了解这张统计图,你们有没有遇到什么样的问题? 引导学生发现统计图设计的格子有限,按照以前所学的统计形式,无法完整的统计出他们蒜苗成长的记录。

  2、小组讨论,寻找解决策略

  师:那既然大家都遇到了这个难题,那我们就在小组里先商量一下,遇到的这个问题如何去解决?

  小组讨论,商量对策。

  让学生汇报一下他们小组商量的方法,教师简单评价。

  3、小组合作,绘制统计图

  刚才大家想了出了用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好办法,它解决格子不够用的问题。那么每张图上的每一格表示几个单位,还要与所画条形的数据有关。如果数据很大,那么每一格所表示的单位也多,数据小,那么所表示的单位也小。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试一试。

  小组商量一下,哪种办法适合你们小组,你们就选择哪种办法来解决,好吗?那开始绘制这张统计图。

  要求: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利用统计表和方格图,制作统计图。

  说说统计图中的一格表示多少。

  小组活动,教师加强巡视,及时发现同学们的问题和困惑,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指导。

  师:行动快的小组现在已经在心里为你们加油了,加快速度。已经完成的小组可以再看看你们的统计图。考虑一下一会介绍的时候怎么说?

  4、介绍小组绘制的统计图

  师:怎么样?准备好了吗?

  师:现在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设计情况告诉我们?

  重点请学生说说是怎么解决格子不够这个问题的。

  引导学生想出如果格子画不满或者突出一点的时候,可以在相应的条形上标出数据。

  师:如果有哪个小组也遇到了格子画不满或者突出一点的情况,那就按照你们自己找的好办法,把你们小组的统计图稍微修改一下。

  组内修改,教师巡视。

  5小结,说一说你觉得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好处?(直观,形象)

  四、练习读图,获取有用信息

  五、小结

  六、小调查

  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可以通过数据来反映,比如:一年中每个月的电费、水费等,请同学们选择一个主题进行调查、统计,并在附页3中制成条形统计图。

小学四年级数学《栽蒜苗》教案5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P94~96。

  【教材分析】

  《栽蒜苗(一)》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八单元的第一课时。首先,教材创设了“栽蒜苗”的实践活动,学生在15天的观察与记录中经历着数据收集的全过程,体验着数据收集的方法,感受着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其次,教材提供了学习活动的一些基本要求,即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数据描述的方法与过程,感受学习统计的必要性,感悟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和灵活性。最后,教材通过“试一试”与“练一练”的学习情景,促进学生学会读条形统计图,提高读图能力,发展统计观念。

  【学情分析】

  在第一学段,学生经历过统计的全过程,感受过“用一格表示一个单位”的统计方法,对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有了初步的感受与体验。在第二学段,当学生面对一个新的实践情境(如:“栽蒜苗”)时,他们自然会运用已学的知识去观察、记录蒜苗的生长情况,感受统计的必要性,当学生发现“格子不够画”的时候,自然会产生认知冲突,并尝试着去解决问题。课堂上,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学生能比较快地感悟到“用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和灵活性。

  【教学目标】

  1. 通过实验记录的活动,体会到统计图表中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和灵活性。

  2. 理解条形统计图上的数据所表示的意义。

  3. 会将实验中所得的数据用条形统计图表示。

  4、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活动过程,体会条形统计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体会和理解条形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个单位,能把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条形统计图。

  【教学准备】

  课件,方格纸,彩笔。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这节课来学习有关的统计知识。[板书:栽蒜苗(一)]

  二、探索新知

  1、 学习数据收集的方法。

  师:同学们,怎样观察与记录呢?我们来看看天才小学的小朋友们是怎样做的。

  2、 讨论数据描述的方法。

  师:请同学们看第一小组蒜苗第十五天生长情况统计表。(学生汇报,集体交流)师:通过统计表同学们都知道了谁的蒜苗长得高,谁的蒜苗长得矮。为了形象地反 映这些蒜苗生长的情况,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画条形统计图)

  3、 制作条形统计图

  师:好,我们来在方格纸上涂蒜苗生长的条形。(教师给每个小组发两张15×9的方 格纸。)

  生:老师,这张方格纸的一格表示1厘米,格子数不够涂怎么办?

  师:这个问题提的好,有没有办法解决格子数不够涂的问题呢?(再补充格子,用一格表示2厘米)

  师:请同学们看第二小组蒜苗第十五天生长情况统计图。(交流信息,指出用一格表示3厘米)

  师:刚才大家想出了用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好办法,它能解决格子不够用的问题。那么每张图上的每一格到底表示几个单位,还与所画条形的数据有关。如果数据很大,那么每一格所表示的单位就多,数据小,那么所表示的单位就小。

  4、 讨论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师:观察这些条形统计图,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指名口答,通过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有关数量的关系比统计 表更加形象、具体,使人一目了然。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P91页“试一试”及P92页“练一练”

  1、 试一试

  这两道题目的练习主要是巩固对条形统计图的认识,使学生能结合现实的背景,说 出条形统计图中数据的实际意义。

  先让学生说一说,在说得过程中体会从一小格表示的几个单位中理解条形所代表的实际数据。鼓励学生从条形统计图中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

  2、练一练

  先让学生在已确定每小格表示几个单位的方格纸上独立画条形统计图,再进行展示交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样画条形统计图的,你能从图上获取哪些信息?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认识的条形统计图与以前认识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今天认识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优点?(让学生自由回答)

  五、实践活动。

  生活中有哪些事情可以通过数据来反应?请每个小组的同学自己选择一个主题,进行调查,并将调查的数据在附页2中制成条形统计图。

  板书设计:

  栽蒜苗(一)

  条形统计图

  2cm

  3cm

  一格表示 100个 多个单位

  2人

  形象直观一目了然


四年级数学小故事范文 (菁选5篇)(扩展6)

——四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四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日子如同白驹过隙,不经意间,我们的工作又将迎来新的进步,该为自己下阶段的学习制定一个计划了。计划怎么写才不会流于形式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四年级数学教学计划,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数学教学计划1

  一、学生情况分析:

  全班共有7人,其中男生3人,女生4人.四年级要完成由中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通过学习,要能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中年段的教学目标,为高年级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个基础除了扎实的语言文字的基础外,还包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

  二、教材分析

  本册共有课文30篇,其中精读课文15篇,略读课文15篇;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共38篇。教材设计了8个专题。依次是:走遍千山万水、以诚待人、大自然的启示、战争与和*、热爱生命、田园生活、执著的追求、故事长廊。其中第三单元"大自然的启示"和第六单元"田园生活"还安排有综合性学习内容,使专题的学习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三、教学目标:

  1.认字188个,会写172,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会使用字典、词典,有独立识字的能力。能用钢笔熟练书写正楷字,用毛笔临摹字帖。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5.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课文的大意。

  6.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7.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习惯。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四、教学措施:

  1.强化学习习惯的养成

  (1)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的习惯。

  (2)能够自学课文的习惯。

  (3)大胆表达自己思想的习惯以及主动与人合作的习惯。

  (4)把写作当成是一种乐趣。爱写作也愿意写作。

  2.后进生辅导措施

  教学中既要注意培养那些优生,也要注意帮助后进生,缩小优秀生与后进生之间的差距,使全班同学都能在原有水*的基础上再上一个新台阶。

  班级后进生帮助主要措施有:1.作业批有错及时改正。2.课堂上优先提问、优先解难。3.结合学习情况老师抽时间个别辅导,请班级里的优秀生为其接对辅导。4.鼓励为主,及时表扬。5.重视思想教育,尊重信任,持之以恒,巩固后进生良好行为习惯。

四年级数学教学计划2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本人所任教的是四年级两个班的数学,共有学生93人。在经过了三年半的学习后,大部分学生基本知识、技能方面掌握的比较扎实,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能乐于参与学习活动中,上课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发言积极,作业能够及时完成,已经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数学学习有一定的兴趣。但个别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上课注意力不够集中,还有待于激发这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信心,进一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本学期的教学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并逐步引导到思维的乐趣、体验成功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应是本学期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三角形,位置与方向,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活动等。其中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以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教材编写特点:

  1、改进四则运算的编排,降低学习的难度,促进学生的思维水*的提高。

  2、认识小数的教学安排,注重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感。

  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4、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的统计知识和统计观念得到进一步提升。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三、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和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初步掌握确定物*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了解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培养探索解决问题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教学重点难点:

  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以及三角形是本学期重要教学内容。

  五、教学中需要准备的教具和学具

  以前的教具和学具,一些仍可继续使用,本册的教学需要一些新教具和学具,如下:1.数位顺序表2.用硬纸条做的三角形

  六、教学措施:

  1、认真备课,精心设计练习,上好每一节课,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加强直观演示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成功的体验。

  3、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5、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建构互动教学模式,注重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变成“要我学”为“我要学”。

  6、赏识每个层次的学生的每一个微小的进步,并及时鼓励他们,多表扬和肯定,增加他们学习的自信心,让他们感受学习带来的快乐。

  7、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新意识。

  七、教学进度

  周次

  起至时间

  教学内容

  课时

  备注

  1

  2.17—2.23

  四则运算(4课时)

  4

  2

  2.24—3.2

  四则运算(2课时)单元检测(2课时)

  4

  3

  3.3—3.9

  位置与方向(4课时)

  4

  4

  3.10—3.16

  单元检测(2课时)加法运算定律(2课时)

  4

  5

  3.17—3.23

  加法运算定律(1课时)乘法运算定律(3课时)

  4

  6

  3.24—3.30

  简便计算(4课时)

  4

  7

  3.31—4.6

  营养午餐(1课时)单元检测(2课时)

  3

  清明放假

  8

  4.7—4.13

  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3课时)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1课时)

  4

  9

  4.14—4.20

  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3课时)生活中的小数(1课时)

  4

  10

  4.21—4.27

  生活中的小数(2课时)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2课时)

  4

  11

  4.28—5.4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2课时)整理和复习(1课时)

  3

  五一放假

  12

  5.5—5.11

  单元检测(2课时)三角形(2课时)

  4

  13

  5.12—5.18

  三角形(2课时)图形的拼组(2课时)

  4

  14

  5.19—5.25

  单元检测(2课时)小数的加法和减法(2课时)

  4

  15

  5.26—6.1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2课时)单元检测(2课时)

  4

  16

  6.2—6.8

  统计(4课时)

  4

  17

  6.9—6.15

  数学广角(4课时)

  4

  18

  6.16—6.22

  单元检测(2课时)小管家(1课时)总复习(1课时)

  4

  19

  6.23—6.29

  总复习、期末考试(4课时)

  4

四年级数学教学计划3

  一、指导思想

  严格遵循党的教育方针,爱岗敬业,正确传授学生知识,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认真培养其计算能力,培养其空间观念,并能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共11人,其中男生4人,女生7人,从三年级下学期的期末检测成绩看大部分学生成绩有所提高,有个别学生单元知识能过关,但综合能力较差,对于概念理论知识理解过于肤浅,对知识的运用欠灵活;有一部分学生学习态度比较浮躁,计算能力较差,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但是应用题分析能力还不错。

  从上课以及作业情况看,绝大多数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课堂互动、回答老师问题、按时完成作业,有一部分学生学习习惯不好,做题马虎、丢三落四、题目没看清就写答案、做完作业不检查等许多学习习惯有待改善;还有个别学生缺乏自信心不敢回答老师提问。

  本学期在重点抓好基层知识教学的同时,需要加强各方面的辅导工作,努力提高全体学生的成绩。

  三、教学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大数的认识,公顷和*方千米,角的度量,*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本册教材的编排: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本册这些知识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学会用较大的数进行表达和交流,掌握较大数范围内的计算技能,进一步发展数感;另一方面通过十进制计数法的学习,对有关数概念的各方面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融会贯通,为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数学认知结构奠定基础;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分数及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做好铺垫。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角的度量、*行四边形和梯形两个单元,这些都是本册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材介绍了纵向和横向两种不同形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会看懂这两种统计图并学习进行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乘法和除法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的运筹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认识自然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2、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3、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乘一位数,整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

  4、认识面积单位公顷和*方千米,知道它们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5、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能按指定度数画角。

  6、认识垂线、*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行线;掌握*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结合生活情境和探索活动学习图形的有关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7、认识条形统计图,会用条形统计图来描述数据,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初步了解运筹的思想,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

  大数的认识。角的度量。三位数乘三位数。*行四边形的认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

  1、亿以内数的读法及写法,培养学生的数感。

  2、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

  3、使学生理解垂直与*行的概念,会用直尺、三角尺画垂线和*行线。

  4、让学生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5、使学生通过简单的事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和对策论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措施

  1、改变教学思想。改变原有的老师讲、学生学的思想观念,实施互动学习,老师给营造一个宽松、合谐,充满爱、民主、喜悦的学习氛围,由学生自主合作去探究、研讨,老师作好参谋,当好后勤,作学生的服务员。

  2、注重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设计富有情趣的习题,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生活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3、加强基础训练,在计算方面,重点是要加强口算训练。在应用题方面,要重视一步计算应用题的练习。

  4、重视学生的课时目标过关和单元素质过关,作业严把关,查缺补漏,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5、在*时教学和作业练习中,努力引导学生养成认真审题、做完检查的好习惯。

  五、培优补差

  (1)利用课余时间,对各种情况的后进生进行辅导。课上差生板演,中等生订正,优等生解决难题。

  (2)安排座位时坚持“好差同桌”结为学习对子,即“兵教兵”。

  (3)优化备课,课堂40分钟要质量。精编习题,习题设计要有梯度,紧扣重、难点,巩固“双基”。

  (4)对于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要及时地检查,发现错误要及时订正。

  (5)采用激励机制,对后进生提出适当的切实可行的要求,如:从60分上升到65分乃至70分,对于他们的每一点进步都给予肯定,并颁发一些小奖品,以此来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6)经常与家长联系,相互了解学生在家与在校的一些情况,共同督促孩子按时完成作业。

四年级数学教学计划4

  一、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认识自然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2.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3.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乘一位数,整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

  4.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能按指定度数画角。

  5.认识垂线、*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行线;掌握*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二、班级情况分析:

  四(5)班共有学生51人,其中男生29人,女生22人,总体来说,良好的学习习惯已经初步养成,大部分同学都能够很好的完成作业,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比较高,对新教材的学习思路和学习方法已经适应,也深深认识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但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家长的文化水*、道德素质等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个别学生学习自觉性不够,课堂上思想开小差的现象经常发生,随意讲话,缺少主动参与的意识和习惯,课后作业喜欢拖拉,所以本学期针对这些特点,在上好课的同时,还要端正学生学习的态度,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身在其中,才能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学生的意志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改进教学工作的措施:

  1、创社一个自由、开放、安全的学习氛围,从而扩展学生的思维点击,学生的创新火花。

  2、课堂上引入开放性的例题,使学生在探索中促进发散和求异思维的发展。

  3、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恰当,适时地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创社问题情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5、对学有余力的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参加扩展练习,课堂上准备一些不同层次的练习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发挥他们的潜力。

四年级数学教学计划5

  一、学情分析:

  学生情况:

  本年级学生家长教育水*整体不高,导致家庭学习环境一般,家长很少辅导学生,或者没有能力辅导学生,多数学生靠课堂教学进行数学学习,比较少学生能进行预先学习。大部分学生上课积极发言、回答问题声音响亮等,当然课堂习惯上仍需要继续培养与加强。一部分同学基础比较扎实,特别是二班,班级学生水*比较*均,上学期期末考试年级的不及格1人,一班的中下生较多,主要是对题目的阅读能力比较低,应用题的理解能力较差,思维能力不够好。本学期,需规范和训练学生读题、解题的方式方法,做到多动口,多思考。

  知识分析:

  已掌握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会计算简单的四则运算,掌握了加、减、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初步认识了分数及正确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已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懂得了基本的位置与方向。掌握了统计的基本知识。

  二、教学目标:

  1、理解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掌握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整数口算、笔算的熟练程度。

  2、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熟练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笔算和简单口算。

  3、初步认识简单的数据整理的方法,以及简单的统计图表;初步理解*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的*均数。

  4、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会比较熟练计算一般的三步式题,会使用小括号,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文字题。

  5、会解答一些数量关系稍复杂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并会解答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初步学会检验的方法。

  6、进一步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仔细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

  7、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分析、比较能力、判断推理能力、迁移类推能力、思维的灵活性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8、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9、努力做好培优工作,注重关爱学困生。

  三、教材的编写特点

  1、改进四则运算的编排,降低学习的难度,促进学生的思维水*的提高。

  2、认识小数的教学安排(大学生感恩节活动计划及安排范本),注重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感。

  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4、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的统计知识和统计观念得到进一步提升。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和三角形。

  2、教学难点:小数的意义与性质、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位置与方向、三角形。

四年级数学教学计划6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头一些资料: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三角形,观察物体(二),图形的运动(二),*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活动等。

  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以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资料。

  在数与计算方面,本教材安排了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小数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有关小数概念的知识和小数四则运算本事是小学生应当掌握和构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本事。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认识了简单的小数,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在本学期里学生将系统地学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大小的比较、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等,并在此基础上学习比较复杂的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使学生很好地理解小数的意义,能用小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初步学习用小数知识解决问题。在本学期里学生将系统地学习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重点学习包含两级运算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为学习列出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打下基础;运算定律则主要是在学生已有的直观认识的基础上对有关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加以概括和总结,并学习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观察物体、三角形、图形的运动三个单元,观察物体和三角形是本册的难点或重点教学资料。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经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特性。及观察体验使学生能够辨认识从不一样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应注重经过从不一样方向观察物体的形状,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均数和条形统计图。会求简单数据的*均数,运用*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习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制作条形统计图,学会看懂此种统计图并学习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构成统计的观念。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计算资料,教学用所学的整数四则运算知识和小数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鸡兔同笼”的教学资料,引导学生经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本事;也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为学生吃透原理,掌握正确的数学解题方法,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兴趣和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一个数学综合运用活动──“营养午餐”,让学生经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本事。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四则运算中每种运算各部分间的关系,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运算本事。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角的特点给三角形分类,明白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能辨认从不一样方位看到的物体或几何体的形状图;能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轴对称图形;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的图形沿水*方向或垂直方向*移。5.了解*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均数(结果是整数);认识不一样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构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构成分析及推理的本事。

  7.经历从实际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构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本事。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教材的编写特点

  本册教材对于教学资料的编排和处理,是以整套实验教材的编写思想、编写原则等为指导,力求使教材的结构贴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学生的年龄特征,继续体现前几册实验教材中的风格与特点。

  1.改善四则运算的编排,加强对知识的整理和概括,促进学生思维水*的提高。四则运算的知识和技能是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往的小学数学教材在四年级时要对此前学习过的四则运算知识进行较为系统的概括和总结,如概括出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运算定律等。对于这些相关的资料,本套实验教材在本册安排了“四则运算”和“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两个单元。可是“四则运算”单元的教学资料主要包括四则混合运算和四则运算的顺序。而关于四则运算的意义,则根据《标准》“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的要求未进行概括,从而简化了教学资料,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2.认识小数的教学安排,注重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感。

  从本学期开始,学生将要系统地学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四则运算。小数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也是进一步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所必需的基础知识,所以,同整数知识一样,小数知识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料。

  3.供给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资料,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有关研究证明,儿童时代是空间观念的重要发展阶段,在小学阶段学习一些空间与图形知识,并在其过程中构成空间观念,对于学生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及其他知识、构成空间想像力有进取的、重要的影响。

  4.加强统计知识在解决问题中的教学,使学生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分析观念得到提升。

  5.继续处理好“解决问题”的教学,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本事供给丰富而可操作的案例。

  6.有步骤的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为学生获得数学基本思维、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供给更多的机会。

  7.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数学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四、教学措施

  1、改变教学思想

  具有新观念、新思想、新体验。改变原有的教师讲、学生学的思想观念,实施互动学习(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生网合作等),自主探究,教师给营造一个宽松、合谐,充满爱、民主、喜悦的学习氛围。由学生自主合作去探究、研讨,教师作好参谋,当好后勤,作学生的服务员。

  2、注重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教学要研究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设计富有情趣的习题,使他们有更多的

  机会从生活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重视数学知识的课外延伸,加强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和开放性。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正归一和反归一等应用题时,结合生活实例,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激发学生求知的内驱力。

  3、注意教学的开放性,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本事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适当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给学生供给自主探索的机会。

  4、面向全体、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1)加强基础训练,在计算方面,重点是要加强口算训练,。在应用题方面,要重视一步计算应用题的练习。在练习中必须重视应用题结构的训练,如根据条件补充问题、根据问题补充条件等,这种题目要经常训练,它对于提高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本事是大有裨益的。

  (2)实施分层教学,弹性教学,针对学生的不一样特点,不一样的理解本事,采取不一样的方法,布置不一样的作业,注意因材施教,力求“下要保底,上不封顶”即下要保义务教育的共同要求,上要引导兴趣浓厚,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发展。把共同要求和发展个性结合起来。

  (3)重视学生的课时目标过关和单元素质过关,作业严把关,加强信息交流,及时反馈,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5、结合实际问题教学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教学或实验上的技能问题,而提出问题,却需要创造性和想象力。”我计划在教学中以注重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本事指导。常把提出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给他们供给广阔的参与空间,让他们学得主动进取,有充分的机会去发现,去研究,去创造。

  6、作业设计力求准确、简洁、规范、方便教学

  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有赖于高质量的练习,我们必须重视课堂作业的设计和学生练习的达成度。课内外作业均要经过精心设计,力求从培养学生本事出发,体现课改精神,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重在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想象本事和创新本事。此外,采取“基础练习+个性作业”形式,针对学生不一样的学习水*,分层设计作业。教师针对不一样层面的学生完成不一样难度的作业,让学生选择适合自我的作业资料和形式,实现差异发展。

  五、教学进度

  本册教材安排了60课时的教学资料。各部分教学资料教学课时安排如下,仅供参考,教师教学时能够根据本班具体情景适当灵活掌握。

四年级数学教学计划7

  一、本学期本课程教学目标要求和任务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认识自然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2、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3、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乘一位数,整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

  4、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明白它们的区别;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能按指定度数画角。

  5、认识垂线、*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行线;掌握*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6、结合生活情境和探索活动学习图形的有关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7、了解不一样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构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本事。

  2、初步了解运筹的思想,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构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本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重点:

  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以及*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

  难点:

  1、亿以内数的读法及写法,培养学生的数感。

  2、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

  3、使学生理解垂直与*行的概念,会用直尺、三角尺画垂线和*行线。

  4、让学生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5、使学生经过简单的事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和对策论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学生基本情景分析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一)学生基本情景分析

  1、认知情景

  经过三年级下学期的学习,学生的思维已经开始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较以前上升了一个层次,已经会用归纳概括的方法认识事物及解决问题,三(2)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数学知识(两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认识小数、年月日、不一样形式的条形统计图),为学好本册教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个别学生知识基础比较薄弱,表此刻计算技能较差,对数学信息进行处理的本事弱。

  上学期三(2)*均分在80分左右,及格率为95%左右,优秀率为65%以上。三年2班优秀生比较突出。班级后进生与年段班级相比也偏多,在做好课堂教学工作的同时,要经过辅导能使这部分学生得以提高。

  2、情感、态度

  学生课堂纪律较好,学习本事较强,学习习惯较好,但也存在不*衡性,有些学生学习不用心,懒惰,有不做作业坏习惯,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发挥本班的优势,充分发挥学生的进取性、主动性,引导学生自觉地有效地探索知识,寻求规律,不断培养学生的本事,发展智力。适当开展数学课外活动,以拓宽知识面,提高思维本事,不断增强学生素质。

  (二)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大数认识的教学突出数学味,联系生活素材,培养学生的数感;计算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灵活的计算本事,发展学生的数感。

  3、教师向学生供给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

  4、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1)供给丰富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素材。

  (2)注意反映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数学的文化价值。

  (3)经过自主探索的活动,让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5、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那些提高,具备了什么本事。

  6、注意学生差异,因材施教,加强个别辅导。

  7、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灵活地处理教材。

  8、抓实常规,保证教育教学任务全面完成。

  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强化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并力求常规与创新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严肃、勤奋、求真、善问的良好学风的构成。

  9、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良好习惯,强调“认真刻苦学习”,不允许一个人掉队。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际本事。

  10、立足“数学家摇篮工程”,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努力使数学知识的学习情境化、生活化、趣味化,使学生爱学、乐学,学有所得。

四年级数学教学计划8

  新的一学期又来临了,为了更好的把握本学期的教学工作,现将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和目标等分析如下:

  一、学生掌握知识情况:

  四年一班有学生64人,二班有学生64人,三年多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能提出并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对位置、图形、统计等方面的知识也能较好地掌握。但个别学生还没达到计算正确、迅速,今后要加强辅导。

  二、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三角形,位置与方向,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活动等。

  在数与计算方面,本教材安排了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小数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有关小数概念的知识和小数四则运算能力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认识了简单的小数,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在本学期里学生将系统地学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大小的比较、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等,并在此基础上学习比较复杂的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使学生很好地理解小数的意义,能用小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初步学习用小数知识解决问题。有关四则运算的顺序和运算定律的知识也是小学生应当掌握的有关计算的基础知识,并且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接触到了有关内容,例如有关混合运算,学生已经学习了从左到右依次计算的混合运算式题,初步了解了小括号的作用。在本学期里学生将系统地学习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重点学习含有两级运算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为学习列出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打下基础;运算定律则主要是在学生已有的直观认识的基础上对有关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加以概括和总结,并学习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位置与方向、三角形两个单元。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特性,进一步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使学生在探索图形的特征、图形的变换以及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置的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学习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学会看懂此种统计图并学习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计算内容,教学用所学的整数四则运算知识和小数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植树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同时让学生学习应用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综合应用数学的实践活动——“营养午餐”和“小管家”,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探索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初步掌握确定物*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了解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培养探索解决问题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以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教学难点:位置的确定,计算的算理,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教学措施:

  1、 以学生经验为基础,设计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 充分利用教具和学具进行直观教学。

  3、 加强导优辅差工作,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4、 多设计一些探索性操作活动,培养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

  此外,在教学中,要教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以良好的状态投入学习,在快乐学习中收获快乐。

  新的学期,新的教学任务,在工作中要加倍的努力,注重对学困生的辅导,尽量不让以个孩子掉队。心中充满着希望,希望通过我的努力换来夏季的百花争艳。

四年级数学教学计划9

  1、“数与代数”领域一共安排了5个单元,分别教学“升和毫升”“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解决问题的策略”“可能性”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升和毫升”主要让学生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和毫升,知道1升=1000毫升。这是在学生认识了长度、质量、时间、面积等计量单位以及他们之间进率的基础上,认识的有一类量。“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主要教学三位数除以两位数,是在整数范围内最后一次学习除法计算。对学生完整地理解除法计算的方法,形成必要的知识技能,以及将来进一步学习小数除法的计算都有重要意义。

  “解决问题的策略”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在第一学段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了解同一数学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积累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经验。为了帮助学生把这些具体经验上升为理性的数学思考,体验策略的有效性和提高灵活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从本册开始,每册安排一个单元,相对集中地介绍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需要经常使用的、基本的解题策略。突出解决问题方法的选择、计划和运用,通过对方法的反思、内化促进策略的形成,增强使用和选择“策略”的自觉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册教材主要教学用列表的方法整理条件,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可能性”这部分内容教学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主要包括简单的随机现象,简单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可能性的大小。教材安排了两道例题,先教学简单的随机现象,再教学简单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主要教学混合运算的顺序和列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本单元教学的都是两步混合运算。

  2、“空间与图形”领域安排2个单元,分别教学“垂线和*行线”和“观察物体”。“垂直和*行线”主要教学射线、直线,角的概念,量角,锐角、直角、钝角、*角和周角,画角。这是在学生直观认识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认识直线的基础上,主要教学直线与直线间的位置关系,先教学*行,再教学垂直。“观察物体”的主要教学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由5个、6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以及两个简单物体的组合,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形状和相对位置,培养空间观念,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3、“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领域安排一个单元,是第四单元“统计与可能性”。主要教学分段整理数据,认识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体会游戏规则的公*性。

  4、“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结合相关内容,一共安排了3次活动,分别是“简单的周期”“怎样滚得远”和“运动与身体的变化”。“简单的周期”主要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事物的排列规律“运动与身体的变化”结合统计教学,让学生设计方案,收集班级同学的年龄、身高、体重、生日情况等方面的信息,并完成统计表或统计图。这一活动内容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让学生感受到身边有许多情况可以去了解和研究。“怎样滚得远”是结合角的教学安排的,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物体从斜坡上向下滚动,在地面上滚动的距离。有助于引导学生学会通过实验分析问题,并形成用数据说话的严谨态度,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

  5、最后一个单元安排本册内容的“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一)升和毫升;(二)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三)观察物体;(四)统计和条形统计图;(五)解决问题的策略;(六)可能性;(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八)垂线和*行线;(九)整理与复习;

  【教学目标】

  1、是学生在具体的观察、操作活动中,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和毫升,初步形成1升和1毫升的容量观念;知道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单位。

  2、经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笔算方法的探索过程,掌握试商和调商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笔算;能判断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商是几位数,能估计商的位是几。

  3、能结合现实素材理解乘法与加减法、除法与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初步理解小括号的作用,会脱式计算两步运算的式题。

  4、初步认识射线和直线,能区分线段、射线和直线;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两条相交直线确定一个点;体会两点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

  5、进一步认识角,知道表示角的符号和角的计量单位“度”。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会画指定度数的角会用三角尺画30°、45°、60°、90°的角。

  6、进一步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知道*角和周角,理解锐角、直角、钝角、*角、周角的大小关系。

  7、能根据实际需要对数据分段整理,填写统计表,能对统计结果作出简单的分析和判断。

  8、在探索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笔算方法,进行有关的口算、估算的过程中,发展类比迁移能力、合情推理能力,进一步发展数感。

  9、在认识射线和直线的过程中发展空间想像能力;在研究角的度数,认识*角、周角,认识*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等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10、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习有条理的思考,初步学习对结论的合理性做出说明。

  1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有效地与同伴合作,或者与同伴共同完成任务,或者把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与同伴交流,体会合作的益处,进一步培养合作意识。

  12、通过数学学习活动,初步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并可以借助数学语言来表述和交流,增加对数学的亲近感。

  13、在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等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初步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增强理性精神。

  14、对不懂的地方或不同的观点敢于提出疑问,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发现错误能及时改下,初步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对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进行笔算;正确判断商是几位数,商的位位是几。

  2、能理解乘法与加减法、除法与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初步理解小括号的作用,会脱式计算两步运算的式题。

  3、定角的度数;画指定度数的角。

  4、知条件想起或从所求问题想起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的学习过程。

  【教学难点】

  1、间隔排列的知识解决实际中的有关问题。

  2、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作出正确的分析。

  3、尺、三角尺等工具画已知直线的*行线或垂线。

  4、习过程中对学生的分析、判断、创新等能力进行培养。

四年级数学教学计划10

  一、本班学生状况:

  四年级学生刚刚正处于从中年级迈向高年级的转变过程,在这过程中,由于学生心理特征及思维发展的不一致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速度上必然存在差异。从开学这两个星期的作业完成情况来看,大约有60%学生能够迅速的掌握所学的知识技能,40%左右的同学,由于智力、学习态度的问题,有待于今后积极引导,以引导他们达到学段目标。

  二、教材分析与相应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大数的认识,角的度量,三位数乘两位数,*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1.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2.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角的度量、*行四边形和梯形两个单元,这些都是本册的重点教学内容。

  3.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复式条形统计图。

  4.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在“数学广角”单元以及教学实践活动中,通过各部分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用优化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本册教材安排了两个综合应用数学的综合应用──“1亿有多大”和“你寄过贺卡吗?”

  三、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第一单元: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知道亿以内内及以上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认识自然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会比较大数的大小,会将整万、整亿的数改写为以“万”“亿”为单位的数,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2.第二单元: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能按指定度数画角。

  3.第三单元: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乘一位数,整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使学生知道速度的表示法,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种关系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进行相应的乘法估算和验算。

  4.第四单元:认识垂线、*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行线;掌握*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5.第五单元: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的数,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了解商的变化规律,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除法估算及思路。

  6.第六单元: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7.第七单元:初步了解运筹的思想,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本册内容的重点、难点:

  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以及*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五、主要教具、学具:

  1.多位数计数器(拨珠器)2.多级数位顺序表3.计算器4.算盘5.用硬纸条做的角和*行四边形6.量角器、三角板、直尺7.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中采取的措施、方法:

  教学中主要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实际操作法、演示法、练习法、比较法、分析法、综合法。

  1、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实物教具的展示和演示,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概念、法则、知识之间的联系规律和解答方法。

  2、对于重点、难点内容和关键部分,采取适当分散、多举事例等办法。

  3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和法则,可采用对比的方法进行辨析。

  4要揭示前后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从前面所学的知识中进行迁移,从而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四年级数学教学计划11

  一、学情分析

  四年级(2)共有学生35人,其中女生11人,男生24人。四年级(3)共有学生37人,其中女生18人,男生19人。这批孩子上学期末考试成绩不够均衡,(1)班合格率低于(4)班,有多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基础比较薄弱,知识不会运用,作业的正确率低,个别学生不肯及时完成作业,喜欢拖拉。本学期的数学课上,要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善于思考、乐于思考、不怕错误、具有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快乐学习数学的心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大数的认识、公顷和*方千米、角的度量、三位数乘两位数、*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复式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教学实践活动等。

  三、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认识自然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2、认识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和*方千米及它们之间的转换;

  3、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能按指定度数画角。

  4、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乘一位数,整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

  5、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能按指定度数画角。认识垂线、*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行线;掌握*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6、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7、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初步了解运筹的思想,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1、亿以内数的读法及写法,培养学生的数感。

  2、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

  3、使学生理解垂直与*行的概念,会用直尺、三角尺画垂线和*行线。

  4、让学生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5、使学生通过简单的事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和对策论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教学的具体措施

  1、大数认识的教学突出数学味,联系生活素材,培养学生的数感;计算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2、教师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

  3、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1)提供丰富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素材。

  (2)注意反映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数学的文化价值。

  (3)通过自主探索的活动,让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4、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那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

  5、注意学生差异,因材施教,加强个别辅导。

  6、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灵活地处理教材。

  7、抓实常规,保证教育教学任务全面完成。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强化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并力求常规与创新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严肃、勤奋、求真、善问的良好学风的形成。

  8、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良好习惯,强调“认真刻苦学习”,不允许一个人掉队。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际能力。

四年级数学教学计划12

  一、本学期教学内容及目的要求

  (一)“数与代数”领域

  1、第一单元“小数的意义和加减法”。在三年级下册学习“元、角、分和小数”的基础上,扩展对小数的认识,把小数和分数初步联系起来,进一步了解小数的意义。结合具体情景,学习小数加减法和加减混合运算,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第三单元“小数乘法”。结合具体情景,使学生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经历探索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运用小数乘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第五单元“认识方程”。结合生活情景,使学生初步了解可以用字母表示数;通过直观教具,初步了解方程;通过游戏活动,初步了解等式性质,并能用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二)“空间与图形”领域

  1、第二单元“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通过分类活动,梳理已学过的一些图形;通过对三角形分类,了解各类三角形的特点;通过操作,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和等于180度,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进一步认识*行四边形,了解梯形的特征;会运用学过的图形设计一些简单的图案。

  2、第四单元“观察物体”。能辨认从高低、远近不同观察点拍摄到的图片及其先后顺序;通过实际观察,使学生体会到同一景物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画面不同;能辨认从不同位置拍摄的图片及其先后顺序。

  (三)“统计与概率”领域

  第六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体会统计方法的意义,发展数据分析观念,感受随机现象。在参与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四)“综合应用”领域

  本册教材在每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中,配有题材具有现实性、趣味性呈现形式多样化的应用问题和实践活动。除此之外,还安排了“密铺”“奥运中的数学”,“优化”三个专题活动,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整理与复习包括整理与复习、总复习。

  二、本学期学习目标

  (1)认识小数意义,会比较小数大小,会进行小数加减法运算。

  (2)认识三角形按边分类。三角形内角和。三角形边的关系。

  (3)掌握小数乘法的运算方法,会计算小数乘法,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掌握小数除法的运算方法,会计算小数除法,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5)学会一些简单的统计方法。

  (6)认识方程,会解方程,能用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班级情况分析

  学校的教学条件较好,师资力量较强大,教学设施先进,教室拥有班班通、投影仪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学生大多数家庭条件较好,素质相对来说也比较高。特别是学生经历了近四年的课改实验,已成为课改的受益者,学习能力较强。大部分学生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水*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知识掌握较牢固,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

  四、教学具体措施

  1、加强思想教育、学习目的性教育,使学生进一步端正学习态度。

  2、以学生为主体,提倡启发式教学,注重尝试教学,激发学生求知欲。

  3、重视抓课堂教学改革,采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要求作业在课堂上完成,并及时反馈。

  4、做好后进生的辅导工作,实施“课内补课”的方法,组织互帮互学。5、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和综合能力及思维的灵活性。

四年级数学教学计划13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初步掌握确定物*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了解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培养探索解决问题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形成观察、分

  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资源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三角形,位置与方向,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活动等。

  在数与计算方面,本教材安排了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小数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有关小数概念的知识和小数四则运算能力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认识了简单的小数,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在本学期里学生将系统地学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大小的比较、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等,并在此基础上学习比较复杂的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使学生很好地理解小数的意义,能用小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初步学习用小数知识解决问题。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位置与方向、三角形两个单元,这些都是本册的难点或重点教学内容。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特性,进一步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学习根据

  统计表中的数据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学会看懂此种统计图并学习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计算内容,教学用所学的整数四则运算知识和小数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植树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

  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以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 三)教学教具

  以前的教具和学具,一些仍可继续使用,本册的教学需要一些新教具和学具,如下:

  1.数位顺序表

  2.用硬纸条做的三角形 等。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所任教的班级是四(1)班,共有学生37人。在经过了三年半的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了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一定的兴趣,大部分学生乐于参与学习活动。特别是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在上学期期末测试中全班*均分为80分,及格率为92%,优秀率为32.4%。孩子的成绩

  都还比较好。对本班的学生,我认为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地保持,并逐步引导到思维的乐趣、成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中。培养本班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应是本学期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

  四、教学方法设计: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加强直观演示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成功的体验。

  3、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5、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新意识。

  6、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7、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数学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五、教学进度(附在后面)

  六、教学评价方案

  1、学生自评:自我评价是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有效方式之一,学生应该是主动的自我评价者。采取口头和书面两种方式进行自我评价,学生在自我评价中学会反思,了解自我发展的状况,通过反思自己学习的过程,比较自我前后学习情况的变化,了解自己本阶段掌握

  的知识技能情况,改进学习策略,从而明确自我发展的目标。在评价中,学生敢于找出自己的优点加以肯定,发现缺点勇于改进,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2、同伴互评: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有权利参与到评价的过程中。我们除让学生自评外,还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评。学生之间互相评。

  3、教师的评价: 教师的评价特别强*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培养与观察。通过日常观察、阶段评价的做法使学生学会关注自己的学习过程。对表现好的学生及时表扬,多用“你真棒!”“你真牛!”来评价学生ァ

  4、家长评价:在孩子的成长历程中,爸爸妈妈也充当着重要的角色,是孩子最忠实的学习伙伴,他们共同分享着孩子的成功与失败,所以,他们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

四年级数学教学计划14

  一、班级情况:

  经过初三下学期的学习,学生的思维已经开始从具体的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对周围事物的理解也上升到了比以前更高的水*。他们已经用归纳法去理解事物,解决问题。有些学生学习粗心,懒惰,有不做作业的坏习惯。因此,根据这些特点,这学期的数学课不仅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且要有吸引力;而且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学生的意志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

  这本教材包括:大数的理解,角度的度量,三位数乘二位数,*行四边形和梯形,二位数除数,统计学,数学广角,总评。

  三、本学期本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和任务

  (a)知识和技能:

  1.知道“十万”、“百万”、“十亿”、“十亿”、“千亿”的计数单位,知道自然数,掌握十进制的计数方法,按几级读写一亿以内和一亿以上的数字,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按要求求出一个数的近似值。体验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2.我会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和两位数的除法,我会估计并检查对应的乘除。

  3.你可以用一位数数两位数(乘积在100以内),用一位数数几百个十,用整十除以整十,再用整十除以几百个十。

  4.知道直线、射线、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知道几个常见的角度,你会比较角度,用量角器测量角度的度数,按照指定的度数画出角度。

  5.认识垂直线和*行线,用尺子和三角形画垂直线和*行线;掌握*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点。

  6.结合生活情境和探索活动,学习关于图形的知识,发展空间概念。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图,学习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了解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二)流程和方法

  1.从现实生活中体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理解运筹学的思想,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形成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养成认真工作,书写工整的好习惯。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对大数的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二位数除,角度的测量,*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理解。

  难点:

  1、亿以内数的读法及写法,培养学生的数感。

  2、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

  3、使学生理解垂直与*行的概念,会用直尺、三角尺画垂线和*行线。

  4、让学生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5、使学生通过简单的事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和对策论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教学措施:

  1、深入教材,认真备课,定好单元计划,提前一周备课。

  2、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侧重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3、抓重点、难点、各个环节的突破。

  4、重视学生的智力开发,抓好素质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重视课堂40分钟的利用,大面积提高教学成绩。

  5、对学生要高标准严要求,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充分利用教科书掌握例题、习题之间联系,举一反三,灵活学习,真正地把知识学会。

  6、精心设计作业,有层次,讲究目的性、科学性。

  7、抓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耐心辅导,因材施教。

四年级数学教学计划15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更好的完成本册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教学质量,根据本册的具体内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制定如下教学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四年级现有学生130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教学方面除了重视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还要注意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四年级学生已经从中年级迈向高年级,他们的思维已经开始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较以前上升了一个层次,已经会用归纳概括的方法认识事物及解决问题,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数学知识,为学好本册教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但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差别很大,如计算速度、参与小组讨论的能力,解答应用题的思维能力等。课堂中教师虽尽力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由于班中学生数多,个别学生的知识断层点,无法弥补,优等生的潜能也没能充分挖掘出来,无法面面俱到,这也是本学期需要解决的教学难点之一。

  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大数的认识,计算器,三位数乘两位数,*行与相交,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统计,综合应用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在小学阶段,本学期结束后,有关正整数的认识和计算的内容将全部教学完。本册这些知识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学会用较大的数进行表达和交流,掌握较大数范围内的计算技能,进一步发展数感;另一方面通过十进制计数法的学习,对有关数概念的各方面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融会贯通,为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数学认知结构奠定基础;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分数及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做好铺垫。因此,这部分知识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实际操作方面,结合生活中大数目的计算,使学生初步认识计算器,学会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简单的、必要的计算。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行与相交一个单元,发展学生的初步空间概念。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1格代表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它是在学习简单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介绍了一格代表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会看懂这种统计图并学习进行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乘法和除法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综合应用”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的运筹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同时让学生学习应用优化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综合应用数学的综合应用——“荡秋千”和“纸与我们的生活”,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认识自然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2.结合生活中大数目的计算,使学生初步认识计算器,学会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简单的、必要的计算。

  3.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4.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乘一位数,整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

  5.认识垂线、*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行线。

  6.结合生活情境和探索活动学习图形的有关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创造性的使用和处理教材。教学选取的素材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新颖有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在教学中,要注重利用“信息窗”“情境图”,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要创设有趣的数学活动,使学生能充分体验,把主动权放给学生。重视有效的小组研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体验合作的快乐。

  3、尽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四年级数学小故事范文 (菁选5篇)(扩展7)

——小学四年级数学《重叠问题》教学设计 (菁选5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重叠问题》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P108例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用“韦恩图”解决重叠问题的价值,掌握用“韦恩图”解决一些简单的重叠问题题目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进一步渗透集合的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选择解决问题策略的重要性,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集合图的各部分意义及解决简单问题的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

  课件、带有学生姓名的小贴片。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师:出示下面统计表

  师:朝阳小学三(1)班选出8人参加学校的语文活动小组,又选出9人参加数学活动小组。参加两个小组的一共有多少人?

  生:8+9=17人,

  师:同意吗?一定吗?

  生:齐说同意、一定。

  师:出示图1集合圈,

  语文组 数学组

  师:你能把参加语文组和数学组人的姓名图片贴在下面两个圈里吗?

  师:相机出示带有17个同学姓名的图片。

  【评析: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准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知的衔接点,为新知的学习巧搭“脚手架”,也使问题的引出顺理成章。】

  二、探究新知

  1、问题的引出

  师:出示例题中的统计表

  师:仔细观察这张表格提供的信息与前面的表格提供的信息有什么不同?

  生:有几个同学重复了。

  生:有三个同学既参加参加了语文小组又参加了数学小组。

  师:刚才这位同学说“重复”是什么意思?

  生:重复,就是一个人参加了两项活动。

  师:在实际生活中你们遇到过这种情况了吗?

  生:遇到过,比如我既参加了象棋小组又参加了绘画小组。

  生:我参加了三个兴趣组。

  师:如果还用两个圈来表示参加语文组和数学组的人数你认为下面那幅图能代表你们的意思?

  生:图2。因为图2有重复的部分。

  师:只能用图2来表示来表示重复的关系吗?

  生:两个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交叉在一起也行。

  师:谁来说说重复的部分是什么意思?

  生:重复部分就是两项活动都参加人。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参加语文组的有几个人?参加数学组的呢?

  生:语文组有8人,数学组有9人。

  师:根据表中提供的信息,你觉得用哪副图来表示参加两个小组人数之间的关系比较合适?请同学们贴一贴。

  【评析:把学生探究“集合图”的过程,变为教师直接给出两幅“集合图”,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两个集合图所表示的实际意义,同时又拓展了学生对集合图的认知,为建构抽象的数学模型搭建了*台,也体现了基于学生认知基础出发的教学理念。】

  2、交流汇报

  师:展示学生的作品并强调不管圆圈中学生姓名怎么放,但这三个重复的同学都放在重叠的部分上。

  师:怎样计算参加两个小组的人数一共有多少人?

  生:一共是14人,我是数出来的。

  生:8+9=17 17-3=14

  师:第一个表格为什么直接用8+9=17就算出参加两个小组的人数,而这一次8+9后还要再减去3呢?

  生:因为如果还是17的话就把杨明、李芳、刘云多算了一次,因此要减去3。

  生:第一个表格没有重复参加的,第二个表格有重复参加的。

  师:不管用数的方法还是用算式计算都要注意什么?

  生:不能把重复的三个人多算了一次。

  【评析:在展示学生的作品时,对圆圈中学生的姓名位置不同的贴放,教师引导学生及时归纳、小结,这既能让学生体会出集合图本身各部分之间所存在的关系又能让学生直观地感知各个数据与集合图之间的关系。同时让学生反思、比较由前后两个表格所出现的不同的计算方法,这既沟通了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知间的联系,又彰显出解决新问题的关键点。】

  3、明确“韦恩图”各部分表示的意思,感受其的价值。

  师:刚才我们通过数一数,算一算的方法,得出了参加两个小组的人数。现在谁来说说这个集合图有几部分组成?每部分各表示什么意思?

  生:三部分,左边一小部分表示只参加语文组的人数,中间一部分表示两个小组都参加的人数,右边一小部分表示只参加数学组的人数。

  师:相机在集合图上标示出“只参加语文组”、“既参加语文组又参加数学组”、“只参加数学组”的字样。

  师:简单介绍“韦恩图”来历。

  师:在实际生活中,往往提供的信息不会像表格中那样的。

  师:相机把例题呈现在统计表中的学生姓名打乱。

  师:如果给的是现在这样的信息,你觉得“韦恩图”和文字所提供给的信息,哪一个更能清晰地表示出只参加“语文人的”、“只参加数学的”、“两项都参加的”这三者中间的关系呢?

  生:用“韦恩图”来表示。

  师:用“韦恩图”不仅能清晰的表示出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还便于我们计算。

  师:你认为在什么样情况下使用“韦恩图”来解决问题呢?

  生:有重复关系的,

  师:相机板示课题:数学广角——重叠问题。

  【评析:让学生表述“韦恩图”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给了学生一个完整的认知,同时使学生对“韦恩图”中的认知更趋于明朗化。而把例题中提供的信息打乱,让学生在反思中比较,就为学生体会“韦恩图”的价值提供了更具有说服力的素材。】

  三、巩固应用,落实“双基”

  1、教材p110练习二十四第1题

  2、教材P110练习二十四第2题

  四、拓展延伸,发展能力

  师:改动教材例题中提供的信息方式为:三(1)班由8人参加语文活动小组,有9人参加数学活动小组,参加两个小组的一共有多少人?

  师:请同学读题,并与原例题进行比较

  师:请同学拿出第二组供贴图用的学具片

  师: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想象,在教师提供的集合圈中摆一摆,之后再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并算出每一种情况下,参加两个小组的人数共多少人?

  交流回报:

  生:8+9=17人,我是把两个圆圈分开摆的

  生:8+9=17人 17-2=15,我是把两个圆圈交叉在一起的,并且交叉的部分是2人。

  生:参加两个小组的一共只有9人,我是把参加语文组的人数全部圈在数学组里面的。

  师:结合学生的口述,相机展示学生的作品

  师:重点引导学生交流结果是9人的集合图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师:为什么同样是8人参加语文组、9人参加数学组结果会出现不同的情况呢?

  生:因为上一道题告诉我们有几人重复的,而这道题没有告诉有几人重复的,结果就有几种可能性。

  生:这个题目没有前面两个题目讲的清楚,不知道会有什么情况。

  师:也就是说这道题没有确定语文组和数学组之间的具体关系。

  师:那你认为做这样的题目首先要注意什么?

  生:搞清重复的人数。

  生:在画图时要确定相交的部分应该是几人。

  生:考虑问题要全面些。

  师:通过刚才我们解决的这个题目,比较一下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生:重复的部分越多,参加两项活动的人数就越少。

  生:要想参加两项活动的人数多最好互不交叉。

  生:当参加两项活动的人数最少时,这个数就是其中一个较大的数。

  师:配合学生的讲解,相机用课件动态演示两个集合图变化的过程。

  五、全课总结

  师生交流:这节课我们解决了什么问题?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用到了什么策

  略?这一策略以前你用过吗?

小学四年级数学《重叠问题》教学设计2

  设计理念:

  课型为探究课,引导学生运用旧知探究新知,通过解决比较容易的追及问题,启发学生用算术方法和列方程方法,分别探究钟面上时针与分针第一次重叠的时刻,发现其解题规律,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和能力。

  探求目标:

  时针与分针第一次重叠的公式及方程模式。

  教学过程:

  一、例题引路

  小明每分钟走50米,爸爸每分钟走70米,两人从同一地点出发,小明先走了两分钟,爸爸再出发,问爸爸几分钟可追上小明?

  列算式:50×2÷(70-50)=5(分)。

  列方程:设爸爸x分钟追上小明。70x-50x=50×2或50x+50×2=70x。

  分析解题关键:列算式运用“相差路程÷速度差=追及时间”的关系求出答案;列方程则是找出等量关系,可以是“爸爸的路程-小明的路程=相差路程”,也可以是爸爸追上小明时,两人所走的路程相等。

  二、出示问题

  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从2时开始,在什么时刻两针第一次重叠?

  1.探究算术方法公式。

  (1)探究基础:

  a.本题与例题有什么类似之处?(追及问题)

  b.每小时分针与时针的速度差是多少格?(60-5=55)

  c.1时分针和时针相差几格?(5)2时呢?(5×2=10)……11时呢?(5×11=55)

  (2)尝试解答:用刚才求“追及时间”的方法想想看。

  2.探究列方程模式。

  (1)探究基础:

  a.一个周角是多少度?(360)分针、时针各用多少分钟走完一个周角?(60分、720分)

  b.钟面上每个大格是多少度?(360÷12=30)

  c.分针每分钟走过的角度是几度?(360÷60=6)

  d.时针每分钟走过的角度是几度?[360÷(60×12)=0.5]

  e.两针重叠时,两针的角度相等,由此可找出等量关系。

  (2)尝试解答:设经过x分钟两针第一次重叠。

  分析:分针走过的角度为6x,时针则为0.5x。

  试画出钟面的草图(如图),观察角度,找出等量关系。

  假设图中OC为重叠处,

  则∠AOC为6x,∠BOC为0.省略

小学四年级数学《重叠问题》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图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掌握解决重叠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理解韦恩图,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课前谈话 :同学们,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什么是重叠问题。那么在我们的生活中那些地方有重叠现象了?

  【设计意图:唤起学生生活中的重叠问题,让它们觉得我们生活中到处都是重叠问题】

  2、师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其实有很多重叠现象。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重叠问题。板书(重叠问题的.复习)

  二、复习巩固

  1、复习旧知识:

  现在我们一起去动物园看看动物,它们那些是会游泳的,那些是会飞的?【设计意图:复习观察图来解决重叠问题,大胆放手让学生去说】

  (四人小组讨论,组长总结并填好图)

  提问:请你来说说会游泳的是那些?并展示给大家

  请你来说说会飞的是那些?并展示给大家

  2、小结:是的,3是重叠部分,3写在中间既表示会飞的又表示会游泳的。

  3、精选复习题二:

  【设计意图:复习观察图来解决重叠问题,让学生从图去慢慢转移到具体的题目中,并且学会列式计算】

  提问:我们班喜欢吃香蕉和苹果的人数情况,一共有多少人?

  四人小组讨论,并列式计算 为什么要减8,因为8是重叠部分

  你们同意它们组的看法吗?

  三、应用几何图的练习

  1、练习第一关

  第一关请认真默读题并列式计算。

  拿红花的有6人,拿绿花的有7人,既拿红花又拿绿花的有3人,一共有多少人?

  【设计意图:学生从图到无图的一种转化,让学生理解无图的题该怎样去思考和怎样去列式】

  提问:你是怎么列式的呢?6+7表示什么呢?为什么要减去3呢?

  孩子们你们同意吗!

  2、练习第二关

  【设计意图:对于无图的题中有一些干扰信息,学生怎么处理】

  拿红花的有6人,拿绿花的有7人,既拿红花又拿绿花的有3人,只拿红花的有几人?

  提问:请四人小组讨论,并列式计算,请问你们小组是怎么列式计算的?

  为什么要这样列式了?

  3、练习第三关

  拿红花的有6人,拿绿花的有7人,既拿红花又拿绿花的有3人,只拿绿花的有几人?

  【设计意图:对于无图的题中有一些干扰信息,学生怎么处理】

  提问:请你来说怎样列式的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孩子们你和他一样吗

  4、练习第四关

  有10人拿了花,其中拿红花的有6人,拿绿花的有7人,既拿红花又拿绿花的有几人?

  【设计意图:以前的题都是出现了重复部分,而这题是要求重复部分】

  提问:请在小组交流讨论并列式计算,请你们小组来汇报一下

  为什么这样列式呢?

  四、综合练习

  1、综合练习一

  谈话:在上次我们学校趣味运动会上面,我有一个疑问一直都没有得到解决,三(3)班同学在积极参加,它们的参加情况是这样的:

  【这一题重点让学生学会观察图,并从中找出相应的数学信息并列式计算】

  有多少人参加趣味运动会?

  提问:那位同学来帮我解决一下这个问题?问问你这8、9、3都表示什么

  你们同意吗?

  谈话:看来同学们真的很厉害,都把我心中的疑问解决了,但是我*时在计算排队时总是算错,你们能帮帮我吗?

  【设计意图:解决同学们生活中的疑问题,让它们明白这类问题就是重叠问题,该怎么列式计算】

  2、综合练习二

  同学们排队,从前往后数,小明排第6位,从后往前数,小明排第

  3位,这一队共有多少人?

  提问:请问你为什么这样列式呢?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真的很厉害,我想问问你们这节课学到了什么?我们在做重叠问题的题时要注意找到重叠部分,这部分非常关键。据我了解我们班黄梦同学经常去买花,你们下来看看黄梦昨天究竟买了多少花呢?

  六、课外拓展

  黄梦上午买5种花,下午又买了5种花,这一天可能买了多少种花?

  【设计意图:从本班学生中选一位学生的名字来说,让它们更加有兴趣去想,去思考。去讨论这个问题】

  板书设计

  重叠问题的复习

  6+7—3=10(人) 6—3=3(人)

  答:一共有10人 答:只拿红花有3人

  7—3=4(人) 6+7—10=3(人)

  答:只拿绿花有4人 答:既拿红花又拿绿花的有3人

小学四年级数学《重叠问题》教学设计4

  一、教材分析:

  《重叠问题》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74——75页智慧广场的内容。 本节课是学生在已经认识了10以内的数、掌握了数的顺序、能正确读写、会比较大小,并且熟练掌握1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的设计目的是从一年级开始向学生渗透画直观图的方法,引导学生从低年级开始初步养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促进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好习惯,提高数学素养,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体现数学的价值。

  二、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学习借助直观图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

  2. 经历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过程,提高思维能力,促进思维发展,形成运用几何直观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增长学生的聪明才智,发展学生的智力。

  3. 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体验成功的乐趣,产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简单的重叠问题的意义及解决问题的计算方 。 教学难点是:理解前面的数量+中间部分+后面数量=总数。

  数了两次的部分是重复的部分,要从总数中去掉

  四、教学模式

  本节课采用合作探究教学模式。主要有:创设教学情境、找出有价值的数学信息、提出有效的数学问题并解决、巩固练习、总结反思四大环节。其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核心环节,主要是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索,建立数学模型。 这样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的意识,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去感知和体验,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五、说教学设计:

  我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的,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感受数学的乐趣,确定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如下:

  创设情境 导入新知

  多媒体出示信息图,让学生说一说观察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根据信息,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从前面数花雁排第6,从后面数排第3,一共有多少只大雁呢?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生动的情景,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直观、具体的感性材料,调动起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热情,为学生理解问题奠定基础。

  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这一行大雁一共有多少只?

  1.猜想:请你猜一猜,这行大雁一共有多少只?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可能会出现8只或9只这两种不同的答案。

  到底一共有8只大雁还是9只呢?

  2.验证:

  我们用什么方法验证呢?

  引导学生说出摆一摆、画一画、数一数、算一算等验证方法。

  下面我们一起先用摆一摆的方法来验证一下到底是几只。

  摆一摆:

  让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学具:

  (1)引导学生用圆片代替大雁,用三角形代替花雁,边读题,边摆一摆,同桌可以相互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该怎样操作。

  (2)找两名同学到展台上摆一摆,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摆?

  (3)课件演示摆一摆。

  “从前面数,它排在第6”,花雁前面摆几只?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从后面数,它排在第3”,花雁后面摆几只?

  数一数,这行大雁有几只?

  (4)请同学们再动手摆一摆。

  画一画:

  除了摆一摆,我们还可以画一画进行验证:

  下面用圆片代替大雁,三角代替花雁画一画,看看这一行大雁是多少只? 小组内可以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画法。

  学生汇报的同时教师板书下来。

  回想一下我们是怎样画的?课件演示画一画的方法。

  【设计意图】这一验证过程充分体现了新课标要求第一学段的小学生“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面图形,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面图形的要求”同时在摆一摆画一画的过程中可以使小学生在头脑中产生重叠的概念 算一算:

  引导学生根据画出的直观图列出算式解决问题。

  穿花衣服的大雁,从前面数排在第6,从后面数排在第3。数了两次,

  所以可以这样计算:6+3-1=8(只)

  从图上看穿花衣服的大雁前面有5只,后面有2只,

  所以可以这样计算:5+1+2=8 (只)

  最后让学生说一说这两种方法,你喜欢哪一种?

  强化学生对算法的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猜一猜,摆一摆,画一画,数一数,算一算等活动, 使学生亲身经历了猜想-----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验证的过程, 让学生在活动中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自主练习,巩固新知

  练习设计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基础题

  第二层次:综合题

  第三层次:拓展题

  基础题的设计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巩固基本的方法和技能。 综合题关注差异,使不同程度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

  拓展题关注发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总结反思,深化认知

  我们这节课解决的问题叫做“重叠问题”。(板书课题)

  1.让学生读一读课题,说一说对“重叠”的理解。

  2.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解决的“重叠问题”呢?

  画图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以后在生活中遇到这样的问题,就可以用这个方法来解决。

  【设计意图】概念的形成不是一次完成的,要经过多次的比较、分析与综合。通过各种手段,引导学生总结概念,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加深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

  板书设计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清楚明了的表现出来,重点突出,能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小学四年级数学《重叠问题》教学设计5

  尊敬的各位老师,你们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108页的数学广角例1,也就是重叠问题。我先说说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

  一、说教材

  1. 数学广角是新课程增设的内容,也是新教材的一大特色,其实它是属于小学奥数的一个教学内容,但是现在要拿来面对班学生进行教学,无疑在内容上要进行简化,在教学上要进行细化,不然的话就不能达到教学目标。这节课的重叠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 集合的知识体系集合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从学生一开始学习数学,其实就已经在运用集合思想方法了,所以对集合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但还没有抽象成集合的思想。而以后学习的*面图形之间的关系都要用到集合的思想,如,把一堆图形分类,需要一定的标准,这种分类思想就是集合理论的基础,所以集合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但这些都只是单独的一个集合圈。本节课教材例1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渗透了集合的有关思想,并利用直观图的方式求出两个小组的总人数。教学要使学生理解用直观图(集合圈)表示“重叠现象”的方法,了解到直观图各部分的意义,特别是重叠部分(交集)的意义,掌握根据直观图列式计算总数(两个集合的并集)的方法。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学习这部分内容,思维力度较强,有一定的挑战性。

  2、 说教学目标

  结合本课的教材内容和三年级学生认知水*,我制定了如下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表述。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感知集合图的产生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和能力,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情感、态度 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初步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3、说重点与难点

  这节课的重点、难点都是: 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二、 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新课标指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 三年级学生 来说, 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 向 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能进行一定的抽象思维,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模仿性强,是非观念淡薄;想象能力也由模仿性和再现性向创造性的想象过渡;意志还很薄弱,自觉性、主动性、持久性都较差。 针对这种情况,我注重学生对重叠问题的理解,联系实际生活,创设问题情境,我用:

  提问诱导法。

  直接观察法

  操作发现法

  来组织学生开展在探究中思考,在思考中获得,在获得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二) 、学法

  新课标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只是引导者,我们要让学生有目的地主动建构知识。因此我更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在本节课中,我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为:

  动手操作法

  观察发现法

  自主探究法

  合作交流法

  让他们在猜一猜,说一说,贴一贴,画一画,算一算等一系列活动来理解重叠的含义,并能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下面我说说我的教学程序

  一)【第一个环节】脑筋急转弯,激趣导入

  我先出示一道脑筋急转弯题:两位妈妈和两位女儿一同去看电影,可是她们只买了3张票,便顺利地进了电影院,这是为什么?这里谁的身份最特殊?为什么?估计思维比较灵活的几个学生能够回答出来。而其他学生在这几位学生的解释下也能比较容易地理解身份特殊的妈妈既是妈妈,又是女儿的重叠身份。这样,通过脑筋急转弯为后面学生理解重叠打下基础,也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还能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

  二)【第二个环节】探究新知。【这个环节分为三个步骤来进行】

  (一)、认知冲突,直观感悟

  1、观察表格、收集数据

  我用课件出示一张参加语文、数学课外小组情况表,让学生观察

  再问学生从这张表格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我估计学生很快就能说出来报语文的有8人,报数学的有9人,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8人,9人。对学生进行肯定的评价以后,我指着板书又问那你们说报语文小组的和报数学小组的的一共有多少人呢?我估计一部分学生会说17人,8+9=17,而另外一部分学生会说不是17人,这时,我请这些学生说说自己的理由,为什么说不是17人。学生会说有些人是两个名字的,不能算两次。我首先对这名学生给予赞赏:你观察得真仔细!再引导学生进入下一点

  2、发现问题

  我引导其他学生观察有几个学生是两个名字的以后,问学生两个名字是什么意思?学生会说说明他既报了语文组,又报了数学组。对回答的学生,我会及时表扬:你这句话说得真好。 既……又……

  数学最重要的是思考,没有思考的课堂是无效的。在这个环节中,我设置不断深入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让学生在解答出现分歧时, 激发探究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动探索创造条件。

  (二)引出集合图,加深理解

  集合是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对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的三年级学生来说,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是不现实的。这需要老师帮学生搭好思考的舞台。因此,我本着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先画好了两个不同颜色的集合圈,分别表示报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让学生通过以下几个环节从生活实际中亲身感知集合的思想,并使他们亲身体验集合图的产生过程。

  1、 贴一贴,请一个小组的学生上台把我事先准备好的写好姓名的小纸贴到对应的圈里面。

  2、议一议,画一画,小组之间商量一下遇到两种都报的同学,应该把名字放到哪里?再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画一画。

  在学生画的时候,我在课堂巡视,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指导。

  3、小组汇报两样都报的同学应该在哪儿,得出结论。

  通过前面的活动,我想学生这时会移动两个圈,把它们交叉在一起,把两样都报的同学放在交叉处。这时,我让全体学生一起表扬上台演示的小组,让学生体验生生互评的快乐。

  4、我在黑板上指着学生摆好的集合图问一问:蓝圈表示什么?(报语文小组的)黄圈表示什么?(报数学小组的)中间交叉的部分呢?(既报数学小组,又报语文小组的)左边表示什么? 更明确地应该怎么说?(只报语文小组的。)右边表示什么? 更明确地应该怎么说?(只报数学小组的。)

  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严谨性是数学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数学的教学,最重要的不是数学知识的教学,而是数学思维,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所以,从小就给学生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是非常必要而且非常重要的。而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学生数学思维的严谨性的培养。因此,通过五个问题,引导学生整理思路,明晰集合图各部分的含义。同时,也让学生明白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意思完全不一样。从而提高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我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圈出只报语文小组的,只报数学小组的,既报语文小组,又报数学小组的。这样,既美观又直观,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充分理解集合图各部分的含义。

  (三)、思维碰撞,掌握算法

  1、根据黑板上的板书,让学生算出总人数。

  有了前面的基础,我估计学生可以很快列出算式8+9-3。这时,我请学生反馈自己的算式,并让他说一说是怎么想的?重点说一说为什么要减去3。说话其实是整理自己思路的一个过程,我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明晰为什么要这么算。

  2、归纳揭题

  我告诉学生,今天我们研究的就是数学广角中的一个重叠问题,同时板书 数学广角 重叠问题 。我们可以通过画一画这样的重叠圈,帮助理解。它又有另一个名字,韦恩图,是100多年前英国名叫韦恩的逻辑家想到,后来人们就用他的名字来命名了。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让你的名字流传千古。

  三、巩固练习

  新课标要求学生要学习生活中的数学,要学习有用的数学,因此,我设计了四个生活中的情境,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在巩固练习的过程中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

  (1)书本110页第一题,我根据学生的回答在课件上演示答案。重点让学生说一说天鹅为什么要放中间?

  (2)一群小朋友在操场排队做操,小明排的位置从前往后数排第4,从后往前数也排4,这对一共有几个同学?

  (3)书本110页第2题

  (4)三年级有20个同学参加兴趣小组,其中参加数学小组的有15人,参加语文小组的有13人。既参加数学小组又参加语文小组的有几人?只参加数学小组的有几人?只参加语文小组的有几人?

  这四个练习,从易到难,逐步递进,我相信,学生通过这几个题的联系,可以很好地将本节课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归纳总结

  我提问学生今天我们遇到的数学问题都有什么共同特征?都通过了什么方法帮助我们解决的?引导学生回顾整节课所学的知识,让学生对这节课所学的知识有一个全面的概括。

  这就是我这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

  五、说说板书设计

  我整节课的板书就是这样(用手指黑板)。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把本节课比较抽象的内容有简洁的文字和图解表述出来,让学生能够更直观的了解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5教师根据画的情况出示图进行总结

  6一起回顾一下,你们能为这些图形起个名字吗?其实呀,早在很久很久之前,这个人就发明了这些图形就是韦恩图,是表示封闭图形及其关系的图形,便于我们解决问题,我们称之为重叠问 题。

  7总共有几个人参加了游戏,小组讨论一下有几种计算方法,学生说教师板书

  四、课堂练习

  这节课同学们听得非常认真,连小聪聪也来凑热闹了,他说要考考你们,你们敢于挑战吗?小聪聪说了答对了有礼物送给你们哦,做题然后出示答案,出示小聪聪的礼物,一幅幅重叠美的图片

  五、刚才呀同学们都沉醉在这种重叠美中

  是呀,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这样的重叠美,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希望同学们能用智慧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六、结束课堂,好这节课就到这儿,下课


四年级数学小故事范文 (菁选5篇)(扩展8)

——小学四年级数学作文 (菁选2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作文1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比如推理、周期性、植树等等。数学王国真的很奇妙,但往往会让你神出鬼没,甚至产生错觉!

  记得我上幼儿园的时候,喜欢一边爬楼梯一边数台阶。我家当时住在六楼,每层之间有18级台阶。每次离家回家都要牵着妈妈的手数台阶,每次数都是90。我妈妈总是称赞我聪明。

  小学的时候,学完简单乘法后,想都没想,每次回家到六楼都要爬108级台阶。因为我住在六楼,每层有18级台阶。根据乘法原理,618=108步。但是我其实每次回家只需要爬90步。当时我做了个大“?”没有,不知道为什么。于是我满脸疑惑的问家里足智多谋的明星。爸爸。爸爸听完笑了笑,却没有解释什么。他拉着我的手来到一楼。他笑着说:“孩子们,如果我们住在一楼,我们需要爬18级台阶吗?”住在二、三楼需要爬几级台阶?你再爬一次,体验一下。“听了父亲的话,我服了”?“我又经历了一次。结果一楼不用爬,二楼18,三楼只有36,我就爬到了七楼和108。通过这些经历,我突然意识到我找到了规律:

  在地板上攀爬的步数

  1(1-1)18

  2(2-1)18

  3(3-1)18

  ……

  n(n-1)18

小学四年级数学作文2

  我很敬佩钱老师,她是我们的数学老师。她的个子高高的,梳着整齐的短发。她的眼睛很敏锐。只要有谁在上课时不专注,做小动作,她马上会发现,严肃地看他一眼,警告他要专心听讲。她的耳朵特别灵。有时候,有的同学在课堂上讲悄悄话,她马上会幽默地说:“你们别以为我的眼睛没有看着你们,就不知道谁在讲话,我可是有耳朵的噢!”

  钱老师上的课很生动。有一次,在教我们千以内的“退位减法”时,为了让我们认真听讲,更容易吸收,就把个位数比喻成小弟弟、把十位数比喻成二哥、把百为数比喻成大哥。使原本枯燥无味的算式成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把同学们逗得哄堂大笑。生动有趣的故事使我对“退位减法”不再感到困难。

  钱老师总是要求我们要细心,她对我们的一点点小小的粗心都不放过。哪怕是将“了”写得有一点像“3”,或者把“千”写得有一点像“4”,她都不会轻易地放过我们,她会及时地让我们订正。并耐心地教导我们,让我们明白“小错误大问题”的道理。

  钱老师是个很有责任心和爱心的`好老师。她教给了我们很多道理,我要把这些道理都牢牢地记在心里,做一个做事认真、细心地孩子。


推荐访问:范本 四年级 小故事 四年级数学小故事范本 菁选五篇 四年级数学小故事范文1 四年级数学小故事范文100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