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试述宪法的基本原则(12篇)
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如何理解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试述宪法的基本原则(12篇)

2023-01-17 11:15:05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如何理解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试述宪法的基本原则(12篇)如何理解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试述宪法的基本原则  思修复习简答题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人生现?主要内容有哪些人生观就是人们关于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等问题的总观点和总看法。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如何理解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试述宪法的基本原则(12篇),供大家参考。

如何理解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试述宪法的基本原则(12篇)

篇一:如何理解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试述宪法的基本原则

  思修复习简答题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人生现?主要内容有哪些人生观就是人们关于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等问题的总观点和总看法。人生观

  的主要内容包括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2.如何正确评价人生价值?

  客观公正准确的评价社会成员人生价值的大小,除了要掌握科学的标准外,还需要掌握恰当的评价方法。1.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2.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3.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3.为什么说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如何理解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才的重要性)

  1.理想信念昭示奋斗目标2.理想信念提供前进动力3.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4、为什么要信仰马克思主义?

  1.马克思主义体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2.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3.马克思主义具有持久生命力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什么?

  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6、爱国主义的基本内涵与时代要求是什么?

  基本内涵:1.爱祖国的大好河山2.爱自己的骨肉同胞3.爱祖国的灿烂文化3.爱自己的国家

  时代要求:1.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相统一2.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3.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4.坚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

  7、什么是国家安全?如何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国家安全是指一个国家不受内部和外部的威胁、破坏而保持稳定有序的状态。1.确立总体国家安全观2.增强国防意识3.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

  8、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

  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9.大学生应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扣好人生的扣子2.勤学修德明辨笃实10.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具体表现有哪些?

  1.重视整体利益,强调责任奉献2.推崇“仁爱”原则,注重以和为贵3.提倡人伦价值,重视道德义务4.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4.强调道德修养,注重道德践履11.社会主义道德为什么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12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有哪些?13.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14.我国宪法确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基本政治制度有哪些?15.什么是法治思维?基本内容是什么?16什么是民法?基本原则是什么?17.什么法人?法人成立的条件是什么?18什么是刑法?基本原则是什么?p15819.什么是正当防卫?构成条件有哪些?20.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有哪些?

  单选20题多选10题简答5题案例分析5题

篇二:如何理解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试述宪法的基本原则

  课次:第讲

  课程教案

  授课主题

  理想信念的内涵及重要性、崇高的理想信念

  相应章节

  第二章坚定理想信念

  授课时间授课类型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2018年月日第周星期第节

  课时

  2

  理论教学█实践教学□

  地点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大学生活的特点,适应人生的新阶段,为大学生活以及未来的社会生活做好心理准备、知识准备、能力准备。

  1.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是人精神上的“钙”;2.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之间的关系。为什么要信仰马克思主义

  教学方法讲授、案例启发

  教具仪器幻灯片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新课内容、知识拓展、作业布置

  教学过程

  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是人精神上的“钙”。

  教学备注

  “钙”的作用是什么

  第一节理想信念的内涵及重要性(学时)

  一、什么是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人既需要物质资料来满足生存需要,也需要理想信念来充实精神生活。正确坚定的理想信念,激励人们为一定的社会理想和生活目标而不断努力追求。

  (一)理想的内涵与特征

  1、理想的内涵:

  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知识拓展:钙有什么生理功能(1)血浆钙可降低毛细血管和细胞膜的通透性,降低神经、肌肉的兴奋性。(2)血浆钙作为血浆凝血因子参与凝血过程。(3)骨骼肌中的钙可引起肌肉收缩。(4)是重要的调节物质:①作用于细胞膜,影响膜的通透性;②在细胞内作为第二信使,起着重要的代谢调节作用;③是许多酶的激活剂;④其他。

  2、理想的特征(1)理想具有超越性。理想是一定社会实践的产物;

  理想通过实践才能实现。理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2)实践性。理想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而且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以实现;理想不同于空想。(3)时代性。理想同任何一种社会意识形式一样,都是一定时代的产物,都带着特定历史时代的烙印。理想的时代性,不仅体现为它受时代条件的制约,而且体现为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强调:理想是可能实现的追求。

  (二)信念的内涵与特征

  1、信念的内涵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

  2、信念的特征(1)信念具有执著性。信念一旦形成,就不会轻易改变。(2)信念具有多样性。一方面,不同的人由于社会环境、思想观念、利益需要、人生经历和性格特征等方面的差异,会形成不同的信念;另一方面,同一个人也会形成不同类型和层次的信念,并由此构成其信念体系。

  案例讲述技巧:名人和先进典范介绍后,要求学生谈身边的故事。

  杨善洲事迹介绍,丁玲说:“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都能适应。”

  列夫托尔斯泰有句名言

  二、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

  两弹元勋邓嫁先的名言

  1.理想指引方向,信念决定成败。2.理想信念昭示奋斗目标。

  彼得·杰克森当导演并重拍《金刚》的理想信念

  3.理想信念提供前进动力。

  4.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

  强调信念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

  第二节崇高的理想信念(学时)一、为什么要信仰马克思主义

  王国维(我国近代享有国际盛誉的著名学者)谈人生三大境界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长期探索的历史选择,是由马克思主义严密的科学体系、鲜明的阶级立场和巨大的实践指导作用决定的。

  作为党员的人生境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

  大学生只有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才能真正确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为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具体从三个方面阐述

  1.马克思主义体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

  3、马克思主义具有持久生命力。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的共同理想

  1.有共同理想,才能有共同步调。

  大学生要牢固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历经千辛万苦找到的实现中国梦的正确道路。

  4.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三、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1.马克思主义科学预测了未来社会的理想状态,指明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

  共产主义社会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实现按需分配、人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

  解读重点︰1.马列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论述;2.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92年德文第二版序言中的原文解读。3.“消费异化论”解读。

  证明马克思主义体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马克思主义具有持久生命力。

  2.共产主义是现实运动和长远目标相统一的过程。

  事实上,共产主义的思想和实践早已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那种认为“共产主义是渺茫的幻想”、“共产主义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

  3.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最终实现是一个漫长、艰辛的历史过程,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付出艰苦的努力。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正确认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之间的关系。实现共产主义是我们的远大理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向着远大理想所进行的实实在在的努力。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

  归纳︰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共同步调的、科学的、千辛万苦找到的理想。

  作业布置

  1、谈谈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2、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关系

  归纳︰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方向,是过程(共同理

  想)。

  教学后记手写

篇三:如何理解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试述宪法的基本原则

  【如何理解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笔记

  如何理解理想信念是___人精神之“钙”?一个人若身体缺钙,就容易骨质疏松,患上软骨病,立不起来。同样,一个人若精神没有支柱,就必然导致思想迷茫、萎靡颓废,甚至误入歧途、坠落深渊。

  ______指出,理想信念就是___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这段论述,把人的生命元素“钙”引入___生活领域,深度解析了坚定理想信念是保持___肌体健康的核心要素。

  “钙”之于生命的重要就如同“理想信念”对于每一个___员精神的意义。“坚定理想信念”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根本___要求,是___新时代______思想的重要内涵,是______重要讲话的关键论述。

  理想信念是___人的___灵魂。______在XX年春季学期___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讲话强调,衡量干部是否有理想信念,关键看是否对党忠诚。忠诚和信仰是具体的、实践的。要经常对照___党规党纪,检视自己的理想信念和思想言行,不断掸去思想上的灰尘,永葆___本色。这段论述,深刻诠释和明确表述了理想信念的具体

  内涵,是新时代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的根本遵循。坚定发展______理想信念。纵观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封建帝制不能救中国,资产阶级______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______下的___才能救中国。在___建设过程中,我们逐渐认识到传统___不能发展中国,______不适合中国,苏联模式也不适合中国,唯有______才能发展中国。坚定理想信念是加强党建工作的新优势。开展“___、牢记使命”___,要善于亮明党员第一身份,理直气壮、大讲特讲党的___信仰,真正使“四个自信”落地生根;常态践行“两学一做”,以坚定理想信念保证___上清醒坚定,自觉开启“关心我请批评我”“爱护我请监督我”的党性修养模式,切实以党建高质量推动工作高质量发展。

  常补理想信念之“钙”,选准“钙”源至关重要。只有学习和掌握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才能在“总开关”上形成思想自觉。要结合红色资源和___开放实际,推动干部深入学习___经典著作和______理论,引导党员干部更加坚定“三个自信”。同时,抓住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契机,教育党员干部深刻认识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真正明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把坚定的理想信念转化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

  主观世界的改造永无止境,理想信念之“钙”需要常补不懈。要注重加强对干部的经常性管理和持续不断的监督,督促和推动干部坚定___信仰、坚定理想信念。拓展了解干部的方式、渠道,健全考察考核干部的机制、办法,综合运用巡视、纪检、经济责任审计、___等手段,及时掌握干部的思想作风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谈心谈话,及时提醒帮助,避免干部“走弯路”“走错道”。同时,注重了解掌握干部日常表现,近距离、多渠道、多层次地察其言、观其行,通过对干部的有效管理,引导干部在一言一行、一点一滴中加强党性修养,补充理想信念之“钙”。

  常晒太阳、坚持锻炼,才能促进“钙”质吸收。我们坚持面向基层、面向实践、面向群众培养选拔干部,引导干部在深入基层一线、加强实践锻炼、接受群众检验中促进理想信念的“钙”质吸收。坚持面向基层培养选拔干部,健全完善干部到基层培养、在基层成长、从基层选拔的工作机制。坚持面向实践培养选拔干部,用实践标准锻炼和考验干部。坚持面向群众培养选拔干部,推动干部深入群众、融入群众,凝聚群众、引领群众,在服务群众中进一步强“筋”壮“骨”。

  理想信念犹如精神之“钙”,___人的钢筋铁骨就是靠精神之“钙”铸就的。___人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就能经受血与火的考验,抵御名和利的诱惑,矢志不渝地朝着目标前进。今天,中国

  ___人要完成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崇高事业,更要坚守___信仰,坚定___主义远大理想,坚持______共同理想,熔铸勇往直前的精神之魂。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篇四:如何理解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试述宪法的基本原则

  联系实际理解宪法的基本原则问题

  宪法原则是体现在宪法制度与程序中的价值和理念,是构成宪法价值共同体的基础和连接点。宪法原则既表现为人类生活的共同的价值追求,同时表现为各国特定宪法文化的存在方式与特殊性。宪法原则既表现为理念,也表现为具体的规范形式。在建立宪法诉讼制度的国家,宪法原则往往成为进行宪法判断的基础和具体依据。

  一、宪法原则性质与功能宪法原则是宪法价值的统一体和基础,是构成社会政治共同体的基本要素。宪法原则的性质表现在:一是价值性,即宪法原则体现了宪法国家应追求的基本目标与价值体系,指明宪法生活的基本方式;二是原理性,即宪法原则实际上是宪法存在与发展的基本原理,是由各种原理组成的集合体;三是指导性,即宪法原则对整个宪法制度的运作过程起到指导功能,构成宪法制度统一的基础;四是多样性,即宪法生活的多样性在客观上决定了宪法原则存在方式与功能的多样性。宪法原则的基本功能是指导宪法规范与宪法制度运行的过程和程序,使宪法发展具有统一的基础和依据。具体而言宪法原则的基本功能表现在:提供现代国家构成原理的基础,使国家权力的运行具有统一的基础;提供宪法国际化的事实和价值基础,使宪法在统一的理念下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提供解决宪法规范与社会现实冲突的指导原则与理论依据,是解决社会各种利益纠纷的准则;提供进行宪法解释与宪法判断的标准与认识论的工具;提供宪法价值社会化的基础与形式,使社会成员在实际生活中不断感受宪法带来的利益等。宪法原则并不是具体而明确的规则,其内涵由各种抽象的原理组成,有时存在不确定性因素。二、宪法原则形式与分类宪法原则作为对宪法制度运行过程进行指导的原理,其表现形式是多元化的。在各国宪法学理论中宪法原则有不同的表述。宪法原则在宪法中的体现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宪法典中没有明文。如在美国,有的学者谈论宪法原则时认为,美国宪政的基本原则是权力分立和权力分配,并从这一原则中派生出美国宪政的另一项原则,即限权原则。这三项原则实际上确立了美国宪法的价值基础和基本原理。在日本,国民主权、和平主义与基本人权保障是宪法所体现的基本原则,有的学者甚至把它描述为宪法的灵魂。在这些国家宪法原则主要通过宪法解释或具体的宪法判断过程得到说明和解释。第二种形式是在宪法典中具体规定宪法原则。有的国家规定在宪法正文,有的国家规定在宪法序言。采用这种形式的优点是宪法原则的表述比较明确和统一,便于人们在实际生活中理解和解释。但可能存在的局限性是宪法原则内涵的表述与宪法典规则之间会发生不吻合的现象,对具体的宪法解释设定不必要的范围。目前,在宪法典中规定宪法原则的国家,在具体规定形式也不尽相同。有的国家是在宪法序言中规定宪法原则(或宪法原理),代表性的国家是韩国。韩国宪法在序言中以直接或间接形式规定了国际和平主义、民主主义、法治国家、社会国家与文化国家等原理。有的国家是在宪法典第一章中具体规定宪法基本原则。保加利亚宪法(1991年)第一章以24条的篇幅规定了宪法的基本原则,其内容包括:(1)规定国民主权原则,即国家的全部权力来自于人民,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执行权与司法权;(2)明确规定实行地方自治原则;(3)宪法作为国家最高法地位的确认,规定宪法是最高法,其他法均不得与之相抵触,宪法的所有条款均直接有效等;(4)宣布保加利亚共和国是法制国家等。葡萄牙宪法(1982年)在

  宪法序言之后第一编基本权利与义务之前专门规定了宪法的基本原则,共有11个条款。

  其基本原则的内容包括:(1)规定葡萄牙共和国为民主的法制国家;(2)规定国民主权

  原则,即统一而不可分的主权属于人民,人民依照宪法规定行使主权,国家服从宪法,

  并且以民主化法制为基础;(3)国家实行单一制,并尊重地方政府的自治原则与公共行

  政的民主分权;(4)规定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5)规定了国家的基本任务;(6)规定

  普选和政党的基本原则等。从规定基本原则的结构安排看,宪法原则在宪法序言和具体

  制度之间起到价值上的承前启后的作用,以保障宪法在运行过程中保持价值上的统一

  性。

  三、宪法原则具体内容的分析

  宪法原则具体内容有不同的表述,但就其基本价值而言存在着一定的共性。从各

  国宪法结构和发展过程看,宪法原则主要由民主原则与法治原则组成。

  (一)民主原则

  宪法原则的基本内容与价值趋向首先是民主价值,以民主作为宪法存在和发展的基

  础。不同国家的宪法以不同的形式确认了民主的意义与功能。毫无疑问,民主原理是宪

  法原理中的核心的概念,在宪法秩序的形成和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民主的概

  念经过历史的变迁已成为多样化的概念,其内涵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既要尊重多数人的

  意志,又要保障少数人利益是现代民主的基本价值体系,其中少数人利益的保护又是民

  主原理的更为核心的概念。

  在宪法制度的发展史上,从宪法理念角度对民

  主的概念进行分析始于1952年德国宪法法院的判决。在政党解散的判决中宪法法院对

  “自由民主的基本秩序”做出了解释,认为自由民主的基本秩序是排除各种暴力或肆意

  性支配,是尊崇多数人意志,以国民自决、自由与平等为基础的法治国家的统治秩序。

  这一秩序包括具体化的人权、生命权的尊重、国民主权、权力分立、政府的责任、行政

  的合法律性、司法权的独立、多党制与政党机会的平等。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宪法

  的基本内容与民主主义有着密切的关系,如离开民主主义价值,宪法体制是不能存在和

  发展的。

  在宪法体系中民主原则发挥重要的功能。首先,在宪法体系中民主主义提供国家权

  力正当性的基础,即创设国家权力,使国家权力的运作具有正当性、合法性基础。宪法

  所体现的民意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形成与检验民意的基本途径是民主程序。特别是普遍

  实行代议制政体的背景下,民主原则直接构成宪法体系运作的指导性原理和基础。其次,

  民主原则为宪法体系中政治过程的合理化提供规则与途径。政治过程的合理化是各种利

  益平衡基础上实现的,以公开、平等为基本规则的民主原则保持了政治的理性与正当性,

  并赋予宪法广泛的合理性基础。再次,民主原则在宪法体系中起到限制国家权力的功能。

  民主原则在宪法体系中表现为一种限制国家权力的功能,使社会各个阶层能够在宪法规

  定的范围内参与政治过程,发挥相互制约的功能。第四,民主原则在宪法体系中获得自

  我矫正的机会与途径,使民主的价值得到健康的发展。民主在宪法体系中既有积极的功

  能,同时也存在消极的功能。按照传统民主主义理论,多数人统治是正当的,多数人意

  志一般情况下是理性的。但宪法体系中的民主并不以是否代表多数人意志为判断理性的

  唯一依据,维护少数人意志的理性是现代民主发展的重要内涵。如发生多数人意志出现

  非理性时,宪法体系能够有效地消除多数民主所带来的弊端。

  在宪法体系中多数决获得正当性的根据主要在:一是多数的数的优位或事实势力的

  优位成为多数决正当性或效力的根据;二是在一般情况下,多数人作出合理决定的可能

  性比较大;三是从经济民主主义观点看,利益的极大化成为正当性的基础;四是从自由

  的观点看,自由价值有可能提供正当性基础;五是从现实生活看,多数决能够极大限度

  地保障政治的平等与和平。从这种意义上讲,民主一方面为宪法的发展提供事实和价值层面的支持,而另一方面在宪法体系中获得矫正其弊端的制度保障。

  各国宪法在其制度的设计和运作过程中,以民主价值的维护作为基础和出发点,通过不同的形式规定了民主的意义。作为政治原理的民主主义在宪法体系中的具体运用表现在不同的领域,主要有:宪法普遍规定国民主权原则,确立国家权力的来源与基础;社会成员直接参与政治过程的途径与机制,规定直接与间接参与形式;国家统治正当化的基础与少数人利益的宪法保障机制;以宪法的形式规定多数决原则与具体运用规则;宪法与政党制度的相互关系;选举制度的原则与运用等。可以说,宪法制度的所有内容与民主价值有关,民主问题的研究自然成为研究宪法制度的出发点。

  (二)法治原则法治原则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总结和概括的治国原理,是一种法的统治形式,已构成现代文明社会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现代社会法治理论是内涵十分丰富的知识体系,既要反映人类追求的法治理论,同时也要反映人权保障的实践要求。1959年印度新德里召开的国际法学家会议通过的有关法治的报告是国际社会普遍公认的法治理想的综合性的反映,会议通过的《德里宣言》确认了如下法治原则:(1)根据法治精神,立法机关的职能在于创造和维持使个人尊严得到尊重和维护的各种条件。不但要承认公民的民事权利和政治权利,而且还需要建立为充分发展个性所必需的社会、经济、教育和文化条件。(2)法治原则不仅要防范行政权的滥用,而且还需要有一个有效的政府来维持法律秩序,借以保障人们具有充分的社会和经济生活的条件。(3)法治要求正当的刑事程序。(4)司法独立和律师自由。一个独立的司法机关是实现法治的先决条件。《德里宣言》提出的法治“集中表现了全面正义的法治要求”[4]可见,现代社会的法治精神是限制国家权力的滥用,保障公民权利与自由。其中,保障人权又是现代法治本质的内涵。成熟的法治是人权价值普遍受到尊重的理想状态。人权和自由是“法治理想最高最广的发展阶段,它们超出了纯法律的范畴,进入了政治、经济和哲学的领域”法治作为普遍尊重人权的一种制度,反映社会变迁的要求,具有浓厚的文化基础。法治是历史的概念,时代的变迁不断赋予法治以新的内涵。但无论社会的发展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法治所体现的限制国家权力、保障人权的基本价值是不变的。法治原理实际上构成现代国家的原理,成为现代文明社会的标志,并在实践中逐步形成法治国家的概念。法治国家概念本质上是与宪法秩序有着密切关系的政治概念,经过了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以自由、平等与正义的实现为基本内容的法治国家理念可追溯到古罗马时代。到了18世纪,法治国家作为与自由主义宪法国家相同的概念,形成了自身的理论体系,其内容包括:国家的活动必须依照法律进行;为了保护基本权利需要从宪法规范角度建立独立的法院体系;国家的活动应限于人的自由保护领域等。19世纪以后,法治国家进入到市民的法治国家阶段,即以市民社会为基础建立法治国家基础,如成文宪法的制定、权力的分立、基本权的保障、国家赔偿制度的建立、行政的合法性、宪法裁判制度的功能等都是市民社会中法治起到的功能。但是,随着社会矛盾的出现与冲突的加剧,法治国家从形式主义法治国家向实质主义法治国家转变,出现了实质的法治国家形态(materiellerRechtsstaat).实质法治国家重视国家的形式与实质,同时保障合法性与正当性,力求协调法和法律价值。其理论基础是尊重人的价值与尊严,建立社会共同体和平生活的环境,实现公民的权利与自由。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宪政理念的变化,法治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强调了法治国家的实质内容,成为区分于一般法律国家概念的价值体系,重视法律内容和目的,建立了以正义、平等与自由价值为基础的法治

  概念。法治国家原理在宪法体系中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体现宪政理念的宪法秩

  序。宪法体系上的法治国家规定了法治秩序的原则和具体程序,形成政治统一体价值,保障国家权力运作的有序化。在宪法体系中法治国家的原理具体通过法治主义的实质要素与法治主义的形式要素得到体现。

  法治主义实质要素包括:1.人的尊严与价值的保障。根据宪政的一般原理,人的尊严的维护是宪法存在的最高价值,而且也是优越于其他宪法规范的价值体系。保障人的尊严是一切国家权力活动的基础和出发点,构成人权的核心内容。各国宪法无论是否在宪法典上规定人的尊严问题,其基本精神是相同的,它是建立宪法体系的价值和制度基础。2.自由价值。法治国家的自由价值通过宪法规定的精神自由、人身自由、经济自由等自由价值得到具体化。从本质上讲,自由是宪法体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自由价值的维护既是法治国家的实质要素,同时也是宪法体系的核心价值。3.平等价值。在宪法体系中平等是人的基本要求和存在方式,体现了法治国家的基本目标。实际上,宪法体系是在平衡自由与平等价值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和完善的,一定程度和范围内自由的牺牲可以保障平等价值。作为在宪法体系中生活的人们,应该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享有平等权,这种平等既包括形式意义的平等,也包括实质意义上的平等。平等权作为权利和法治社会的基本原则,对所有的国家权力产生约束力。总之,人的尊严、自由与平等价值的维护是法治主义实质内容的基本要素,同时构成宪法体系的价值基础。

  法治主义形式(制度性)要素包括:1.法的最高性价值。德国学者克纳德认为,从一般意义上讲,宪法通过法治国家秩序,赋予国家及其功能以统一的标准与形式。法治国家各种要素中的最基本要素之一是法的最高性(PrimatdesRechts)。他在解释法的最高性时提出,法的最高性并不意味着以法律规定所有的社会领域,即使在法治国家中也存在不必通过法律调整的领域,但一旦对某些领域以法律作出规定后,应保持其优位的地位,使法律具有正当性与稳定性。在宪法体系中,法的最高性一般分为宪法优位与法律优位两种形式。宪法优位要求一切国家行为不得与宪法相抵触,国家的立法行为、行政行为与司法行为都受宪法的约束,不得侵犯宪法规则。即使以宪法限制公民的基本权利时也不得限制基本权利的本质内容。法律优位是指以立法的形式进行的国家行为应优先于其他国家行为,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一切国家权力受法律的约束。按照克纳德的解释,法律是以民意为基础的,是依民主的、政治意志形成方法制定的,法律优位实际上是实施法律的合理化与自由保障作为前提的。2.人权保障价值。法治国家出发点和目标是个人权利与自由的保障,整个宪法体系也要遵循人权保障的基本价值。在宪法体系中人权价值是作为法治的核心价值而得到体现的,并不独立构成宪法原则。如果把人权原则和法治原则作为相互独立原则加以界定,有可能在论述与逻辑上遇到相互重复或不一致的现象。人权的宪法保障既包括宪法体系内的基本权利,同时也包括宪法上没有列举的权利与自由的保障。在现代宪法体系中的人权一般具有两重性,即作为主观公权的基本权利和作为客观宪法秩序的基本权利,每一种权利通常具有主观性与客观秩序的性质。形式或制度意义上的人权保障是法治实质要素的人的尊严、自由与平等价值的制度化,是宪法本体价值的载体。3.权力分立价值。为了保障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与自由,法治国家要求对国家权力进行限制和合理的分工,使不同国家权力之间建立相互均衡和制约机制。现代宪法体系中的权力分立的功能并不仅仅消极地限制国家权力,而是积极、主动地对国家权力职能进行分工,明确其职责范围和程序。作为宪法原则意义上的权力分立的重要意义首先在于国家权力组织的合理化,制约与监督并不是权力分立的唯一内容与目标。此外,法治主义的形式要素还包括行政的合法性、基本权利的司法保护等不

  同领域。四、民主原则与法治原则关系民主与法治原则反映了现代宪法基本的价值体系和目标,构成现代宪法基本精神。

  在理解民主原则与法治原则时,我们需要从历史、规则与实践三个方面分析两者的一致性、冲突与解决冲突的途径。

  首先,民主与法治原则在基本的价值目标与价值形态上是相一致的。民主原则排除了统治权被少数人或集团垄断的可能性,以国民主权与社会成员权利与自由的保障为目标,建立了国家统治原理。法治原则是实现自由、平等与正义为目标的国家功能形态,是依法实行统治的原理。两者功能是相互联系的,具有共同的价值基础。民主原则体现的国民主权、自由、平等等基本价值只能在法治国家体系内才能获得实效性。同时,属于实质法治国家要素的自由、平等、正义价值的实现需要保障平等参与的自由的政治秩序。如没有民主的程序和环境,法治目标的实现缺乏基础和必要的程序。

  其次,民主与法治原则之间存在冲突与矛盾。民主与法治原则之间存在的价值一致性并不意味着两者不存在冲突,实际上两者是在价值的紧张关系中存在和发展的。在以多数决为基础的民主理论看来,多数人的意志具有合法性与正当性效力,对其重新进行正当性评价的法治主义是没有必要的。当我们把民主理解为多数决原则时,法治国家原理则要求对其合理性与理性进行判断,消除民主理念中不符合现代法治理念的非理性部分,使民主与法治之间建立原理与功能上的联系。实际上,民主的自我修正是法治的基本要求,而法治又是在民主的自我修正中得到发展的。民主与法治的冲突源于两者具有的各自的缺陷,只有在两者的相互结合中才能弥补各自的缺陷,建立共同的价值体系。

  再次,在宪法体系框架内寻求解决民主与法治冲突的途径。现代社会的发展是在民主价值与法治价值的统一中得到实现的,需要通过一定形式消除影响其统一形态的各种因素,克服两者的缺陷。违宪审查制度是现代社会解决两者冲突的基本形式,各国普遍通过不同形式的违宪审查制度解决民主与法治的冲突与矛盾。违宪审查机关审查范围通常包括法律法规的违宪审查、机关之间权限争议、政党解散的审判、宪法诉愿等。对依照多数人意志制定的法律合宪性进行审查表明了法治原则对民主缺陷的克服,实际上反映了保护少数人利益的现代民主主义价值。及时地消除民主与法治的矛盾,有助于维护宪法体系,实现自由与平等的价值。

篇五:如何理解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试述宪法的基本原则

  大一思修复习重点

  1.(1)新时代的内涵是什么?新时代是我们理解当前所处历史方位的关键词内涵: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②意味着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③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发展,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2)怎样理解新时代?理解:①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②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③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④是全体中华人民戮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⑤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不太重要,不断的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2.如何正确评价人生价值?(1)人生价值的定义:人生价值是指人的生命及其实践活动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2)评价标准:①坚持能力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②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③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人生的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基础,评价人生价值的大小,应主要看一个人对社会所做的贡献,但并不意味着要否定人生的自我价值。人的自我完善和全面发展,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和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又有助于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3.人生价值的实现条件①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人生价值是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的,人的创造力的形成,发展和发挥都要依赖于一定的社会客观条件。)②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人的自身条件会有一定的差异,某一个具体的价值目标对这个人来说是恰当的,较容易实现的,对另一个却并非如此,因此大学生要针对自己成长成才过程的实际,注重完善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努力客观认识自己,准确把握影响人生价值实现的自身条件。)③不断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能力和本领。大学生可塑性强,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努力创造实现人生价值的良好条件。4.人生态度中的“人生要进取”如何理解?①人生时间是一个创造的过程,适应历史发展趋势,开拓进取的态度,明确迎接人生的各种挑战,才能不断领悟美好人生的真谛,体悟生活的快乐和幸福。②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大学生要积极进取,不断丰富人生的意义,不能贪图安逸,固步自封,否则人生就会失去应有的光彩。③要发扬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精神,始终保持朝气蓬勃,昂扬锐气,充分发挥创造力,在创新创造中不断书写人生的新篇章。5.人生观(区分正确与错误的人生观)(1)人生观的定义:人生观是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等问题的总观点,总看法。(2)区别:①科学高尚的人生追求。一个人确立了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人生追求,才能以

  正确的人生态度对待人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以人民利益为重,始终对祖国和人民却高度的责任感,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②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人生须认真→以认真的态度对待人生,就是要严肃思考人的生命应有的意义,明确生活目标和肩负的责任,既要清醒地看待生活,要积极认真的面对生活。

  人生当务实→要从人生的实际出发,以科学的态度看待人生,以务实的精神创造人生要把

  远大的理想寓于具体的行动中,不能好高骛远,空谈理想,否则就会脱离实际,一事无成人生应乐观→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真正拥有生活,乐观豁达,热爱生活,对人生充满自信,体现了对自己对生活,对社会的积极态度,这种态度是人们承受困难和挫折的心理基础,人生要进取→人生实践是一个创造的过程,适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开拓进取的态度,迎接人生的各种挑战,才能不断领悟美好人生的真谛,体验生活的快乐和幸福。6.确立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的科学依据①地位: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长期探索的历史选择,也是由马克思主义严密的科学体系,鲜明的阶级立场和巨大的实现指导作用决定的。②马克思主义体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深刻揭露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坚持实现人民解放,维护人民利益的立场,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反映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是“伟大的认识工具”,是人们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有力思想武器。③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鲜明的表明了马克思主义重视实践,以改造世界为己任的基本特征。虽然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的严重挫折,但历史发展总趋势并没有改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无可辩驳地证明,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社会主义具有光明的未来。④马克思主义具有持久的生命力。作为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不但不排斥,而且最能够吸收提炼人类创造的一切科学知识和文明成果,并将其运用于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既引发了中华文明的深刻变革,也走过了一个逐步中国化的过程。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解决各种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指导党和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7.理想定义的理解(1)定义: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目标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2)理解:①理想具有超越性。它不仅源于现实,而且超越现实。理想在现实中产生,但不是对现状的简单描绘,而是与奋斗目标相联系的未来的现实是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和期待。离开理想的指引,人们会失去前进的方向;离开现实的努力,理想同样不能实现。⑵理想具有实践性。理想是处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人们对社会实践活动理性认识的结晶。离开了实践,任何理想的产生都是不可思议的,理想的实现同样也离不开实践。理想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而且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以实现。⑶理想具有时代性。不同时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社会历史条件和政治经济关系不同,人们对社会现实状况,社会实践活动及其发展规律,认识的广度和宽度不同,形成的理想也

  就会有所不同。理想的时代性不仅表现为它受时代条件的制约,而且体现为它随着时代的发展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随着对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发展规律认识的逐步深化,人们也会不断调整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理想。8.如何理解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①理想信念是人生发展的内在动力。②理想信念昭示奋斗目标。人生是一个在实践中奋斗的过程,要使生命富有意义,就必须在科学的理想信念指导下,沿着正确的人生道路前进。理想信念是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定向器,一旦确立,就可以使人方向明确,精神振奋,即使前进的道路曲折,人生的境遇复杂,也能使人看到未来的希望和曙光,永不迷失前进的方向。③理想信念提供前进动力。一个人有了崇高坚定的理想信念,才会以惊人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成就事业。他们具有崇高坚定的理想信念,从而具有披荆斩棘,锲而不舍的动力。④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理想信念是衡量一个人精神境界高下的重要标尺。理想信念作为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一方面使人的精神和生活的各个方面统一起来,使人的精神世界成为一个健康有序的系统,避免精神空虚和迷茫;另一方面又能引导人们不断的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并在追求和实现理想目标的过程中提升精神境界,塑造高尚人格。9.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①辩证看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理想与现实是对立统一的。一方面现实中包含着理想的

  因素,孕育着理想的发展,另一方面,理想中也包含着现实,既包含着现实中必然发展的因素,又包含着理想转化为现实的条件,在一定的条件下,理想就可以转化为未来的现实,脱离现实而谈理想,理想就会成为空想。②实现理想是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理想越是远大,它的实现过程就越复杂,需要的时间也就越漫长。理想变为现实,不是一帆风顺的,往往会遭遇波澜和坎坷,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于理想的美好有着充分的想象,而对于理想实现的艰难则往往估计不足。③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一方面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社会观念的变化只是富裕艰苦奋斗,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但艰苦奋斗的精神是永远不会过时的另一方面,艰苦奋斗也并不是不讲物质利益,而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理想,不怕吃大苦耐大劳,不惜献出自己的一切。10.【1】什么是中国精神?如何理解?①中国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构成了中国精神的基本内容。②理解:⑴中国精神作为兴国强国之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撑和精神动力,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例如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的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华儿女的爱国奋斗史。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追求进步,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主权的光荣传统,形成了对外来侵略者无比痛恨,对卖国求荣的民族败类,无比鄙视,对爱国志士无比崇敬的宝贵民族性格,爱国主义成为动员和鼓舞人们为祖国的发生存发展前途后期奋斗不息的伟大精神旗帜。⑶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时代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是体现民族特质并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是一种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和推动作用的集体意识。时代精神反映社会进步的发展方向,引领时代的进步潮流,是社会的主旋律和时代的最强音。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当代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写照,是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强大力量。⑷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辩证统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共同构成了我们当今时代的中国精神,民族精神赋予中国精神与民族特征,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独立性得以保持的重要保证;时代精神赋予中国精神意识的内涵,是中国精神引领时代前行,拥有鲜明时代性和强大生命力的重要根源,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交融汇通,使得中国精神既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又洋溢着强烈的时代性,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奋力实现复兴的强大力量。【2】实现中国梦,为什么要弘扬中国精神?①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以高扬的精神旗帜为指引,以强大的精神支柱为主为支撑,团结凝聚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②它是凝聚中国力量的精神纽带。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最根本的力量在人民最强大的力量在团结凝聚起来的人民。③激发创新创造的精神动力。纵观人类发展史,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④推进复兴伟业的精神定力。11.新时代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①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相统一。②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③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④坚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12.弘扬爱国主义与扩大对外开放的关系①中国的命运与世界的命运紧密相关。坚持新时代的爱国主义,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好立足民族与面向世界的辩证统一关系,把弘扬中爱国主义精神与扩大对外开放结合起来,既要尊重各国的历史特点,文化传统,尊重各国人民选择的发展道路,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增强中华文明生存生机活力,又要积极倡导求同存异,交流互鉴,促进不同国度不同文明相互借鉴,共同进步,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②弘扬新时代的爱国主义,必须坚持立足民族维护国家发展主体性。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的认识,既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所提供的机遇发展自己,又坚决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按照本国国情坚持发展自己的政治制度和民族文化。③弘扬新时代的爱国主义,必须面向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时代弘扬面向世界的爱国主义精神,意味着我们要有更加宽广的世界胸怀和全球视野,为维护人类共同利益,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提供中国智慧,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13.结合做改革创新生力军知识来举例说明大学生应该如何做。(1)树立改革创新的自觉意识。①增强改革创新的责任感。大学生要不断增强以改革创新推动社会进步,在改革创新中奉献服务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的崇高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投身改革创新的实践中。②树立敢于突破常规的意识。敢于大胆突破常规申请成功的改革,善于发现,不唯书,不唯上,这是大学生在学习与实践中创新创造的重要前提。③树立大胆探索未知领域的信心。要创新就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青年应是常为新敢创造的理当锐意创新创造,不等待,不观望,不懈怠,勇做改革创新的生力军。(2)增强改革创新的能力本领。①夯实创新基础。改革创新之所以能够推陈出新,因为改革创新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大学生作为创新的主力军,应从扎实系统的专业知识学

  习起步何入手,而不能好高骛远,空谈改革,坐谈创新。②培养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注重求一批判,而不甘落入窠臼和俗套。创新思维,善于发现问题。③投身创新实践。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当代大学生对于我国迈向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深深体悟改革创新精神,增强改革创新的意识,锤炼改革创新的意见,增强创新的能力本领,永做改革创新的实践者和生力军。1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综合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①是一定社会形态社会帙质的集中体现,②在一个社会的思想观念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③体现着社会制度,社会运行的基本原则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1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冶爱国、敬业、诚信、有善16.如何理解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①为什么人服务是道德的核心问题,决定并体现着道德建设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规定并制约者道德领域中的所有道德现象。②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③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需求。④为人民服务是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17.为什么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①集体主义强调国家利益、社会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②集体主义强调国家利益、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③集体主义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18.道德与法律之间的关系?(1)道德:道德①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②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特殊意识形态。③是社会利益关系的特殊调节方式。④是一种实践精神。(2)法律:①是由国家创制和实施的行为规范。②由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③是统治阶级意识的体现。④是治国之重器,尊法学法守法是法治的必然要求。(3)关系:①法律和道德是治国理政不可或缺的两种方式,共同发挥作用,相辅相成,相得益彰。②道德对法治有支撑作用。③法律是底线的道德,也是道德的保障。(4)意义:①我们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相结合,应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的要求,贯彻到法治建设中。②以法治承载道德理念,道德才有可考制度支撑。③要加强相关立法工作,依法加强群众反映强烈的失德行为的整治。

  19.如何理解社会公德?(1)社会公德是①指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②是维护公共利益,公共秩序,社会和谐稳定的起码的道德要求,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2)基本规范为:①文明礼貌:调整和规范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是路上相遇时的微笑,是人与人相处时的尊重,是沟通感情的桥梁。②助人为乐: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是有爱心的表现。③爱护公物:对社会共同劳动成果的珍惜和爱护,是每个公民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显示出个人的道德需要水平,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④保护环境:大学生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身体力行,为建设美丽中国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⑤遵纪守法:是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时候条件每个社会成员要遵守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要遵守特定公共场所和单位的有关纪律规定。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20.谈谈你对网络道德的全面理解?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①是人们在网络生活中,为了维护正常的公共秩序所需,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②是社会工作在网络空间的运用和拓展。我们要①正确使用网络工具,②健康进行网络交往,③自觉避免沉迷网络,④加强网络道德自律,⑤积极引导网络舆论。促进网络生活的健康和谐。21.家庭美德的内容及意义(1)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2)尊老爱幼不仅是每个公民必须遵守的道德准则,也是应尽的社会责任和法律义务;坚持男女平等,特别要珍重和保护妇女的合法权益,反对歧视和迫害女的行为;夫妻和睦,是在男女平等基础上的互敬互爱,互助互让;勤俭持家,既要劳动致富,也要量入为出;邻里团结做到互谅互让,互帮互助,宽以待人,团结友爱。22.简述法律的定义。法律:①是由国家创制和实施的行为规范。②由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③是统治阶级意识的体现。④是治国之重器,尊法学法守法是法治的必然要求。23.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我国社会主义法律①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②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保障。24.大学生如何维护法律权威?(1)法律权威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力、影响力,公信力,是法律应有的尊严和生命。(2)它的重大意义是①社会主义法治观念的核心要求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条件。②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极为重要。③实现人民意志、服务维护人民利益,保障人民权利的基本途径。④维护个人合法权益的根本保障。(3)基本要求:信仰法律,遵守法律,服从法律,维护法律。(4)①大学生要培养法治思维,也是际行动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②尊重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重要意义③尊重和维护法律的基本要求。25.对言论自由的正确理解。公民依法享有的表达自己对国家公共生活的看法,观点,意见和权利,表达权对于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道德的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26.宪法是根本大法的体现和基本原则。(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①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②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法律体系的核心,在全面依法治国中具有突出地位和重要作用。(2)宪法的基本原则:党的领导,人民主权原则,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社会主义法治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27.大学生如何培养法治思维?大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法律知识、掌握法律方法、参与法律实践、养成守法习惯、守住法律底线等在学习生活中逐渐提高法治思维能力,培养法治思维方式。

篇六:如何理解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试述宪法的基本原则

  2015司考宪法知识点:宪法的基本原则

  2015司考宪法知识点:宪法的基本原则。20XX年司法考试复习正在进行中,法律教育网为考生整理了宪法部分的名师讲义,供大家复习参考。

  宪法基本原则是指人们在制定和实施宪法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最基本的准则,是贯穿立宪和行宪过程的基本精神。任何一部宪法都不可能凭空产生,都必须反映一国当时的国家生活的指导思想、社会经济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对世界各国宪法理论与实践的考察表明,宪法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人民主权原则、基本人权原则、权力制约原则和法治原则。

  一、人民主权原则

  (一)人民主权原则的概念与历史发展

  主权是指国家的最高权力。人民主权是指国家中绝大多数人拥有国家的最高权力。在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看来,主权是公意的具体表现,人民的公意表现为最高权力;人民是国家最高权力的来源,国家是自由的人民根据社会契约的产物,而政府的一切权力都是人民授予的。因此,国家的主人不是君主,而是人民,治理者只是受人民委托,因而主权只能属于人民。人民主权学说的出现是国家学说发展史上的一大飞跃,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锐利思想武器,是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核心。因此,从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宣布政府的正当权力须得自被统治者的同意、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宣布整个主权的本原主要是寄托于国民以来,西方国家宪法在形式上一般都承认人民主权,并将其作为资产阶级民主的一项首要原则,而且在宪法中明确规定主权在民。如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主权属于人民”;日本1946年宪法规定,“兹宣布主权属于国民”;意大利现行宪法规定,“主权属于人民,由人民在宪法所规定的形式和范围内实现之”,等等。

  社会主义国家宪法普遍规定了“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由于“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无产阶级在创建自己的政权过程中,在批判性地继承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基础上对人民主权原则的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因此,“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实质上也就是人民主权。

  (二)人民主权原则在我国宪法中的主要体现

  1.宪法第1条第1款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第2条第1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2.宪法同时规定实现人民主权的具体形式与途径,如宪法第2条第2、3款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3.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规定也是人民主权原则的具体体现。

  4.为了体现人民主权原则,我国宪法规定了选举制度的主要程序,以实现宪法的基本原则。

  二、基本人权原则

  (一)人权的概念与发展

  人权是指作为一个人所应该享有的权利。人权的主体是“人”,首先是指自然意义上的人。就人权最原始的意义而言,它在本质上首先属于应有权利、道德权利。其次,由于人存在于社会关系之中,是具体的社会中的人,因而当人权与某一个体的人相结合时,就带有这个人所处客观社会历史条件的烙印。人权观念的萌芽古已有之,但人权口号最先由十七八世纪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提出。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不仅国家政权建立在“君权神授”基础之上,而且还公开推行等级特权和不平等制度。随着封建社会末期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新兴的资产阶级强烈要求摧毁君权神授学说,建立以自由、平等为核心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条件。因此,十七八世纪的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提出了“天赋人权”学说,强调人人生而享有自由、平等,享有追求幸福和财产的权利。在天赋人权学说和人权口号的指导下,资产阶级开始进行了争取人权的斗争。在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以及革命胜利后,人权口号逐渐被政治宣言和宪法确认为基本原则。法律教育网

  (二)人权在宪法文本中的体现

  人权在各国宪法文本中有不同的含义与表述方式。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一是宪法文本中直接规定人权;二是宪法文本中不直接出现人权,但解释上人权表现为基本权利或基本权;三是严格限制人权在宪法文本中的含义,直接以基本权利规定人权的核心内容;四是文本中同时出现人权与基本权利、基本的权利等表述,在实践中主要通过宪法解释方法确定其具体内涵。

  (三)基本人权原则在我国宪法中的体现

  从《共同纲领》开始,我国宪法都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特别是20XX年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后,基本人权原则成为国家基本价值观。

  人权与基本权利也存在一定的差别。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主体是公民,而人权的主体是人;宪法列举了公民享有的若干基本权利,而人权的内容是无需宪法列举的。对于这种差别,我们需要保持逻辑上的协调与解释规则上的统一。基本权利与人权之间存在价值上的共同性。当实践中出现侵害人权的事件时,应当积极运用宪法解释规则与技术,在规范内涵所允许的范围内寻求可能的权利救济途径。

  除规定尊重和保障基本人权原则外,我国宪法还规定了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和自由、人身自由和宗教信仰自由、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权利等基本权利。宪法要求,根据国家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不断为基本权利的实现提供经济、社会与文化保障。

  三、法治原则

  (一)法治的概念与发展

  法治是历史的概念,时代的变迁不断赋予法治以新的内涵。但无论社会如何发展,法治所体现的限制国家权力、保障人权的基本价值是不会改变的。法治是指统治阶级按照民主原则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方式。十七八世纪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十分重视法治的意义。如洛克认为,政府应该以正式公布的既定法律来进行统治,这些法律不论贫富、不论权贵和庄

  稼人都一视同仁,并不因特殊情况而有出入。潘恩也说,在专制政府中国王便是法律,同样地,在自由国家中法律便应该成为国王。

  法治思想的核心在于依法治理国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对任何组织和个人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权。这对于反对封建专制特权,确立和维护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起了重要的作用。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在其宪法规定和政治实践中贯彻了法治精神。在他们看来,宪法本身就是国家实行法治的标志,并且一般都在宪法规范中宣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如作为1791年法国宪法序言的《人权宣言》宣布:法律是公共意志的体现,全国人民都有权亲身或经由其代表去参与法律的制定。法律对于所有的人,无论是施行保护或处罚都是一样的。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故他们都能平等地按其能力担任一切官职,除德行和才能的差别外不应有其他差别。

篇七:如何理解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试述宪法的基本原则

  思修题库附参考答案

  1.为什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①人生观的主要内容包括: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②人生目的和人生态度一起决定了人生的价值,人生价值表现为对社会,对人类,对世

  界所造成的积极的影响,促使这个社会发展,同时也可以是对人文的丰富,对世界的探索。一个人的价值建立在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之上。

  所以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应该是一个人一生中首要做的是,也是最为重要的事,

  2.如何理解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的关系

  ?。

  ①人生观的主要内容包括: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②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人生目的决定人生道路,人生目的决定人生态度,人生目

  的决定人生价值选择。

  3.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原理说明人生的自我价们与社会会价值。①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②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生的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前提。③人生的社会价值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人生社会价值的实现是个体自我完善、全面发展的保障。

  4、如何正确评价人生价值。。①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②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③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

  5、谈谈新时代语境下人为何要有理想?如何才值实现理想?。①理想信念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人既需要物质资料来满足生存需要,也需要理想信念来充实精神生活。②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理想信念昭示奋斗目标。理想信念提供前进动力。理想信

  念提高精神境界。①新时代大学生应当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6、从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说明代青年应当树立怎样的理想信念

  ?。

  ①个人理想以社会理想为指引。

  ②社会理想是对个人理想的凝练和升华。

  ③社会是个人的联合体,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密不可分。

  立志当高远,立志做大事,立志须躬行。

  7、为什么要信仰马克思主义?。①马克思主义体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②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③马克思主义具有持久生命力。

  8、如何正确理解理想与现实的关系?“①辩证看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理想与现实是对立统一的。②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③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

  9、什么是中国精神?为什么说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因为中国精神①是凝聚聚中国力量的精神纽带。

  ②是激发创新创造的精神动力。③是推进复兴伟业的精神定力。

  10.爱国主义的基本内通与时代要求是什么了

  爱国主义的基本内涵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自己的骨肉同胞。爱祖国的灿烂文化。爱自己的国家。

  新时代的爱国主义基本要求是: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相统一。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必须坚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

  11、在当代中国,为什么爱国主文与爱社会主义是统一的

  ①爱国主义是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深厚的崇高感情的体现

  ,历来是鼓舞人民团结奋斗,

  推动我国社会历史不断前进的巨大力量和精神支柱;

  ②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

  ,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

  现代化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的事业.

  ③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能够

  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是历史和现实已经和正在证明的真理.

  ④只有把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有机地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才

  能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地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

  .爱国主义,就是要表现为爱社会主义。

  1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①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结着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追求。

  ②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社会的期望和憧憬,是衡量现代社会是否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重要标志。

  ③个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爱国才能担负时代赋予的使命,敬业才能创造更大的人生价值,诚信才能赢得良好的发展环境,友善才能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13、社会主义核价值观的道义力量体现在哪些方面”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性,体现在是社会主义制度所坚持和追求的核心价值理念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民性(根本特点)体现在它所代表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反映的最广大人民的价值诉求,引导着最广大人民为实现美好社会理想而奋斗。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义力量还源于它的真实性。

  14、大学生应当如何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心价值观

  ?。

  ①扣好人生的扣子

  ②勤学修德明辨笃实

  ③对于大学生而言,就是要切实做到勤学、修德、明辨、笃实

  15、什么是道德?如何理解道德的本质?.道德是以善恶为评价方式,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来发挥作用的行为

  规范的总和。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①道德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特殊意识形态。

  a.道德的性质和基本原则、规范反映了与之相应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和内容。b.道德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c.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在阶级社会里总是反映着一定阶级的利益,因而不可避免地具有阶级性。

  d.作为社会意识的道德一经产生,便有相对独立性。②道德是社会利益关系的特殊调节方式。③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

  16、中国传统美德有哪些基本精神化和创新性发展

  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

  今天的建德建设中又该如何对其进行创造性转

  1.重视整体利益,强调责任奉献。2.推崇“仁爱”原则,注重以和为贵。

  3.提倡人伦价值,重视道德义务。4.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

  5.强调道德修养,注重道德践履。。如何做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1.加强对中华传统美德的挖掘和阐发。

  2.用中华传统美德滋养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两种错误思潮:复古论与虚无论。

  17、中国革命道德主要内容是什么它的当代价值何在。中国革命道德的主要内容:1.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3.始终把革命利益放在首位。4.树立社会新风,建立新型人际关系。

  5.修身自律,保持节操。中国革命道德的当代价值①有利于加强和巩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②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③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④有利于培育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1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什么要继续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

  ?

  1.集体主义是调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关系的现实需要。

  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运行机制,在我国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它首先为实现社会主

  义经济制度的利益关系服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复杂的利益关系,要求它的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关系。

  2.集体主义是实现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协调统一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是社会主义,最终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坚持集体主义有利于克服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思想道德。

  19、如何理解我国宪法的地位和基本原则?我国宪法的地位:宪法至上地位主要体现在其特有的作用、效力、内容、修改程序等方面。

  ①从作用上看,我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②从效力上看,我国宪法是国家各项制度和法律法规的总依据。③从内容上看,我国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

  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包括:党的领导原则。人民主权原则。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社会主义法治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

  20、如何理解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量本质的特征

  T。

  ①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繁荣富强。我们必须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中国共产党这一坚强领导核心,是中华民族的命运所系。

  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是支持和保证人民实现当家作主。,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在国家工作中得到全面贯彻和有效执行。

  ③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确立和维护党的领导核心,是保持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正确方向的根本保证。

  21、如何理解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

  联系:依法治国需要以德治国为基础,以德治国需要以依法治国为补充与保障。法治与德治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区别:(1)法律按照合法与否的标准来强制规范人们的行为;道德则是根据善恶、美

  丑、荣辱、诚实与虚伪、公正与偏私、正义与非正义等标准

  .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传

  统习惯和教育等力量来影响和规范人们的行为.

  (2)法律是一种硬约束,道德是一种软约束.

  (3)法治强调法律的惩治作用,德治则强调思想道德的规范作用.

  (4)法律以其强制力规范人的行为,道德以说服力和劝导力来规范人的行为

  .

  (⑤)对抑制、防止犯罪行为而言,法律重在治“标”,道德重在治“本”.

  22、如何理解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关系①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是相互依存的关系②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③有些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具有复合性的关系,行为。

  ?”即一个行为可以同时是权利行为和义务

篇八:如何理解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试述宪法的基本原则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学生复习题目绪论

  1、新时代概念:由19大提出,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五层定义:

  (1)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2)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3)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4)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5)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2、中国梦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20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逐步并最终顺利实现)(1)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2)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

  3、思想道德素质(1)人们的思想观念、政治立场、价值取向、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等方面品质和能力的综合体现(2)反映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道德风貌(3)促进个体健康成长、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保障。

  3、法治素养人们通过学习法律知识,理解法律本质、运用法治思维、依法维护权利与依法履行义务的素质、修养和能力,对于保证人们尊崇法治、遵守法律具有重要的意义。*思想道德修养和法治素养是新时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是调节人们思想行为、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服务于一定的经济基础。

  二、基本问题1、大学生如何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1)根本要求: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①崇高的理想信念,树立坚定的政治方向和远大的人生志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民族复兴为己任。)②要有高强的本领才干,勤奋学习,全面发展。③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

  (2)夯实综合素质基础,着力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

  第一章人生的青春之问1、人生观:人们关于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等问题的总观点和总看法。2、人生目的:

  指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在人生实践中关于自身行为的根本指向和人生追求。是对“人为什么活着”这一人生根本问题的认识和回答,是人生观的核心。

  2、人生态度:指人们通过生活实践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精神状态。3、人生价值:指人的生命及其实践活动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包含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处理生命历程中个人与社会、现实与理想、付出与收获、生与死等一系列人生中的重大问题等,都与人生价值紧密相关。)二、基本问题1、什么是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二者的关系如何?(1)自我价值: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2)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个体的实践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3)二者关系: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①人生的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前提。②人生社会价值的实现是个体自我完善、全面发展的保障。2、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①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自觉将人生目标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通过不断努力实现人生价值。②社会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②实现人生价值要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大学生要珍惜难得的历史机遇,把人生追求建立在正确把握当今中国社会发展实际的基础上,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③实现人生价值要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不断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能力和本领。个人的主观努力,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也决定着人生价值实现的程度。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国家的主人。大学生要在为人民群众服务、实现人民群众利益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4、结合个人体验谈谈如何创造有意义的人生?(1)社会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美好的人生目标要靠社会实践才能转化为现实。

  (2)正确对待人生矛盾,自觉抵制错误观念。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得失观。苦乐观。顺逆观。生死观。荣辱观。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与历史同向。与人民同在。与祖国同行。

  第二章坚定理想信念一、基本概念1、理想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目标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超越性。实践性。时代性。2、信念信念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精神状态。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追求理想目标的精神动力。执着性。多样性。

  二、基本问题1、理想信念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有什么重要意义?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理想指引方向,信念决定成败。(1)昭示奋斗目标。(2)提供前进动力。(3)提高精神境界。大学生只有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才能激发起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而发愤学习的强烈责任感与使命感,掌握建设祖国、服务人民的本领。3、如何看待和处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如何看待:理想与现实是对立统一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化。(1)对立:二者的矛盾与冲突,属于“应然”和“实然”的矛盾。假如理想与现实完全等同,那么理想的存在就没有意义。(2)统一:理想的发展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现实孕育理想;理想包含着现实中必然发展的因素,以及理想转化为现实的条件。如何处理:(1)理想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要符合实际(2)在现实艰苦奋斗.

  4、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大学生如何实现人生理想?实现理想是长期的、艰巨的和曲折的。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学习上:刻苦钻研、不畏艰难,孜孜不倦地学习理论和专业知识,不断提高思想道德和专业知识水平;生活上: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抵制和反对铺张奢华的思想和生活作风;工作上:奋发图强、不怕困难、不避艰险,努力完成各项任务。

  第三章弘扬中国精神一、基本概念1、中国精神基本内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地位:①兴国强国之魂②凝聚中国力量的精神纽带③激发创新创造的精神动力④推进复兴伟业的精神定力。2、民族精神

  核心:爱国主义定义: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地位: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3、爱国主义定义:千百年来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对自己的祖国极其忠诚和热爱的深厚情感。体现了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揭示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家园以及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地位: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①爱祖国的大好河山②爱自己的骨肉同胞③爱祖国灿烂文化④爱自己的国家。特点:历史的、具体的。4、国家安全一个国家不受内部和外部的威胁、破坏而保持稳定有序的状态。

  (什么是时代精神?“时代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是体现民族特质并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是一种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和推动作用的集体意识。”)二、基本问题1.中国精神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弘扬中国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1)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反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反映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实需要,反映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2)要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火热生活为源泉,批判的继承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和道德,吸取和借鉴外来文化的道德的积极成果,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不断丰富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使民族精神得到大力的弘扬。

  2.新时代爱国主义的主要内容有哪些?(1)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相统一(2)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3)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4)必须坚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3、如何做新时代的忠诚爱国者?①维护和推进祖国统一②促进民族团结③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第四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基本概念1、核心价值观:一定社会形态社会性质的集中体现,在一个社会的思想观念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体现着社会制度、社会运行的基本原则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党十八大)特点:①深深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②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基础③以其先进性、人民性和真实性而居于人类社会的价值制高点,具有强大的道义力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核,它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二、基本问题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是对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等重大问题的深刻解答。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一价值追求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的

  重大问题,揭示了当代中国在经济发展、政治文明、文化繁荣、社会进步等方面的价值目标。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一价值追求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社会的重大问题,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相契合,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一价值追求回答了我们要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涵盖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各个方面,是每一个公民都应当遵守的道德规范。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是什么?(1)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遵循。(2)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要求。(3)增进社会团结和谐的最大公约数。4、大学生应当如何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扣好人生扣子。在大学时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养成核心价值观。(2)勤学(以增智)修德(以立身)明辨(以正心)笃实(以明功)(3)既要志存高远,又要脚踏实地。

  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一、基本概念1、道德道德是以善恶为评价方式,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来发挥作用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具有认识、规范、调节功能。

  2、社会公德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

  准则,是维护公共利益、公共秩序、社会和谐稳定的起码的道德要求,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内容: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3、职业道德

  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即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内容: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4、家庭美德

  指人们在家庭生活中调整家庭成员间关系、处理家庭问题时所遵循的高尚的道德规范。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二、基本问题1、如何理解道德的本质?(1)道德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特殊意识形态。(2)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调节规范体系(3)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2、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有哪些?如何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1)重视整体利益,强调责任奉献。(2)推崇“仁爱”原则,注重以和为贵。(3)提倡人伦价值,重视道德义务。

  (4)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5)强调道德修养,注重道德践履。如何弘扬:(1)必须通过科学的分析和鉴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赋予传统美德新的时代内涵。(2)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供丰厚的道德资源,赋予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以鲜明的民族特色。(3)发挥中华传统美德的人伦育化作用,使传统美德丰富人的精神,增强人的精神力量。3、如何理解中国革命道德的当代价值?(1)有利于加强和巩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2)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4)有利于培育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什么是中国革命道德: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把革命利益放在首位。树立社会新风,建立新型人际关系。修身自律,保持节操。

  4、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原则是什么?核心:为人民服务原则:集体主义原则5、大学生应该如何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与婚姻观?恋爱观:尊重人格平等。自觉承担责任。文明相亲相爱。①异性之间要把握友谊与爱情的界限②不能错置爱情的地位。③不能片面或功利化地对待恋爱。④不能只重过程不顾后果。⑤不能因失恋而迷失人生方向。6、网络生活中有哪些道德要求?①正确使用网络工具。②健康进行网络交往。③自觉避免沉迷网络。④加强网络道德自律。⑤积极引导网络舆论。

  7、大学生如何提升个体品德?学习道德模范。自觉参与精神文明建设。参与志愿活动。第六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一、基本概念1、法律法律,指统治阶级为了实现统治并管理国家的目的,经过一定立法程序,所颁布的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国家的统治工具。2、宪法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在全面依法治国中具有突出地位和重要作用。3、行政法行政法是关于行政权的授予、行政权的行使以及对行政权监督的法律规范,调整的是行政机关与行政管理相对人之间因行政管理活动发生的关系,遵循职权法定、程序法定、公正公开、有效监督等原则,既保障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又注重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4、法治思维

  法治思维是指以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为导向,运用法律原则、法律规则、法律方法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模式。法治思维包含以下几层含义:第一,法治思维以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为指导,蕴含着公正、平等、民主、人权等法治理念,是一种正当性思维;第二,法治思维以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为依据来指导人们的社会行为,是一种规范性思维;第三,法治思维以法律手段与法律方法为依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解决纠纷,是一种可靠的逻辑思维;第四,法治思维是一种

  符合规律、尊重事实的科学思维。因此,法治思维是一种融法律的价值属性和工具理性于一体的特殊的高级法律意识。3、犯罪与犯罪构成

  犯罪:指对犯罪各种内在、外在特征的高度、准确的概括,是对犯罪的内涵和外延的确切、简要的说明。中国刑法中的犯罪概念是形式与实质相统一的犯罪混合概念,也就是指触犯了法律。

  犯罪构成:(犯罪构成要件),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客观和主观要件的有机统一,是使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的根据。

  犯罪成立四个构成要件: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

  4、正当防卫为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

  中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5、人身权利

  人身权利主要包括人格权和身份权,人身自由权,生命健康权和人格尊严权,人格尊严又包括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姓名权和隐私权等。是人的基本权利。6、财产权利

  财产性权利是指可单独转让或与其他权利一并转让的权利;旨在使持有者获得物质利益的权利;以现实物质利益或预期物质利益交换而得的权利。

  二、基本问题1、怎样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机制?

  法律的运行是一个从创制、实施到实现的过程。包括法律制定、法律执行、法律适用、法律遵守等环节。法律制定:国家对权利和义务,即社会利益和负担进行的权威性分配;法律的执行、适用、遵守:把法律规范转化为法律实践,把法定的权利和义务转化为现实的权利和义务。2、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3)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4)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3、如何理解我国宪法的地位和基本原则?

  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基本原则:党的领导原则;人民主权原则;人权保障原则;社会主义法治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4、如何理解我国民法和刑法规定的基本原则

  ①罪刑法定:指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

  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指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③罪刑相适应等基本原则:指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

  5、我国刑法规定的刑罚种类和制度是怎样的?(1)刑罚种类: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五种主刑+罚金、

  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三种附加刑,对于犯罪的外国人可以适用驱逐出境;(2)刑罚制度:自首、立功、缓刑、减刑、假释、社区矫正等

  6、什么是诉讼法?概述我国的民事和刑事诉讼制度。定义:规范国家司法活动解决社会纠纷的法律规范,包括民事诉讼法、刑事

  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1)民事诉讼法:确立了当事人有平等的诉讼权利、根据自愿和合法的原

  则进行调解、公开审判、两审终审等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和制度,明确了诉讼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规范了证据制度,规定了第一审普通程序、第二审程序、简易程序、特别程序、审判监督程序等民事审判程序,还对执行程序、强制执行措施作了明确规定。

  (2)刑事诉讼法,规定一切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尊重和保障人权,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保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获得辩护,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不得确定有罪等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和制度,并规定了管辖、回避、辩护、证据、强制措施、侦查、起诉、审判、执行等制度和程序,有效保证了刑法的正确实施,保护了公民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保障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7、如何理解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地位。都非常重要且不可或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法治具有根本性、决定性和统一性,它强调对任

  何人都一律平等,任何人都必须遵守法律。德治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以德治国就是通过在全社会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道德,对不同人群提出有针对性的道德要求。

  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作用。法治和德治对社会成员都具有约束作用,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也都具有必须遵守的性质,但约束作用的内在要求和表现形式不同,行为人违反两种规范以后承担的后果也不相同。法治发挥作用要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主要依靠法律的预测作用、惩罚作用、威慑作用和预防作用对公民和社会组织的行为进行约束,并对违反法律的行为追究法律责任;德治发挥作用主要通过人们的内心信念、传统习俗、社会舆论等进行道德教化,并对违反道德的行为进行道德谴责。

  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实现途径。法治和德治的实现方式和实施载体不同。法治主要依靠制定和实施法律规范的形式来推进和实施,国家要保护什么、不保护什么,倡导什么、禁止什么,都得有明确的

  法律依据,实行法有禁止不得为,体现的是规则之治。德治主要依靠培育和弘扬道德等途径来推进和实施,道德是内心的法律,以价值、精神和理念等形式表现出来,引导人们自觉地在行动上符合道德才可为,违反道德不可为。

  推动法治和德治的相互促进。一是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应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为全面依法治国创造良好人文环境;在道德体系中体现法治要求,发挥道德对法治的滋养作用,努力使道德体系同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衔接、相协调、相促进;在道德教育中突出法治内涵,注重培育人们的法律信仰、法治观念、规则意识,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全社会都讲法治、守法治的

  文化环境。二是把道德要求贯彻到法治建设中。以法治承载道德理念,道德才有可靠制度支撑。法律法规要树立鲜明道德导向,弘扬美德义行,立法、执法、司法都要体现社会主义道德要求,使社会主义法治成为良法善治。要把实践中广泛认同、较为成熟、操作性强的道德要求及时上升为法律规范,引导全社会崇德向善。要坚持严格执法,弘扬真善美,打击假恶丑。要坚持公正司法,发挥司法断案惩恶扬善功能。三是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法律是底线的道德,也是道德的保障。要加强相关立法工作,依法加强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失德行为的整治。比如,对突出的诚信缺失问题,既要抓紧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又要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惩戒机制,使人不敢失信、不能失信;对见利忘义、制假售假的违法行为,要加大执法力度,让败德违法者受到惩治、付出代价。8、如何理解法律权利行使的目的、限度和方式?

  权利行使的目的。公民在行使法律权利时,不仅要在形式上符合相关法律的规定,也要符合立法意图和精神,不得违反宪法法律确定的基本原则,保障权利行使的正当性。此外,行使权利不得破坏公序良俗,妨碍法律的社会功能和法律价值的实现。如,赋予公民言论自由权的目的在于保障思想自由,不能将该权利作为打击不同意见、钳制思想自由的手段;赋予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目的在于保障精神自由,不能借此宣传邪教和迷信思想。

  权利行使的限度。任何权利的行使都不是绝对的,都有其相应的限度,必须依照法律规定的限度来行使权利。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我国物权法规定,物权的取得和行使,应当遵守法律,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公共利

  益和他人合法权益。如果因行使自己权利而损害了国家、集体或他人的利益,超出了国家法律所许可和保障的范围与界限,则不再是行使权利,而是侵权,会受到法律追究。

  权利行使的方式。权利行使的方式分为口头方式、书面方式和行为方式,有时口头方式和书面方式可以兼用。如,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起诉应当向人民法院递交起诉状,但书写起诉状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起诉,由人民法院记入笔录,并告知对方当事人。权利行使还可分为直接行使和间接行使,前者指权利主体直接行使权利,后者则指由其法定代理人或者委托代理人代为行使权利。比如,我国选举法规定,选民如果在选举期间外出,经选举委员会同意,可以书面委托其他选民代为投票。每一选民接受的委托不得超过三人,并应当按照委托人的意愿代为投票。

  8、违反法定义务应当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民事责任:由于违反民事法律规定、违约或者由于民法规定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行政责任:因违反行政法或因行政法规定而应承担的责任。刑事责任:行为人因其犯罪行为所必须承担的由国家司法机关代表国家依法所确定的否定性法律后果。

篇九:如何理解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试述宪法的基本原则

  联系实际理解宪法的基本原则

  任何一部宪法都不可能凭空产生,都必须反映一国当时的政治指导思想、社会经济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宪法基本原则是对这些方面的集中反映。对世界各国宪法与宪政理论和实践的考察表明,宪法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人民主权原则、基本人权原则、权力制约原则和法治原则。

  一、人民主权原则主权是指国家的最高权力人民主权是指国家中绝大多数拥有国家的最高权力。在法国启蒙思想卢梭看来,主权是公意的具体表现,人民的公意表现为最高权力;人民是国家最高权力的来源,国家是自由的人民根据契约协议的产物,而政府的一切权力都是人民授予的。因此,国家的主人不是君主,而是人民,治理者只是受人民委托,因而主权只能属于人民。如法国第五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主权属于人民”;日本1946年宪法规定,“兹宣布主权属于国民”;意大利现行宪法规定,“主权属于人民,由人民在宪法所规定的形式和范围内实现之”,等等。但这些形式上的规定并不意味着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广大人民群众已经享有当家作主的权利了。二、基本人权原则由于资本主义宪法所体现的基本人权原则以资产阶级所有权为核心,因而虽然其宪法规范往往以公民普遍享有人权的形

  sevralgoupnmb,thwi±=cyxfz.P-2~3dqFG

  式表现出来,但它的特点在于以人权的普遍性掩盖人权的阶级性;社会主义宪法则在具体规范中,公开限制少数敌对分子的部分人权,其特点在于以人权的阶级性谋求人权的普遍性。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以后在宪法中确认了基本人权原则。虽然在措辞上,社会主义宪法并未直接合作“人权”一词,但宪法中有关“公民基本权利”的规定,实质上就是对基本人权的确认。如我国宪法中规定的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和自由、公民的人身自由和信仰自由、公民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权利,等等,就是基本人权的主要内容。

  三、法治原则法治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它是指统治阶级按民主原则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方式,是17、18世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所倡导的重要的民主原则。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建立,使法治原则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不仅宣布宪法是国家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一切国家机关和全体公民最高的行为准则,而且还规定国家的立法权属于最高的人民代表机关。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建立,使法治原则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如果说资本主义国家的法治是体现资本特权的法治,那么社会主义法治原则则是以消灭特权为目的法治。四、权力制约原则权力制约原则是指国家权力的各部分之间相互监督、彼此牵

  sevralgoupnmb,thwi±=cyxfz.P-2~3dqFG

  sevralgoupnmb,thwi±=cyxfz.P-2~3dqFG

  三、宪法原则形式与分类:宪法原则作为对宪法制度运行过程进行指导的原理,其表现形式是多元化的。在各国宪法学理论中宪法原则有不同的表述。宪法原则在宪法中的体现主要有两种形式。(一)在宪法典中具体规定宪法原则。(二)宪法典中没有明文。

  四、宪法原则具体内容的分析:宪法原则具体内容有不同表述,但就其基本价值而言存在着一定的共性。从各国宪法结构和发展过程看,宪法原则主要由民主原则与法制原则组成。(一)民主原则1、宪法原则的基本内容与价值趋向首先是民主价值,以民主作为宪法存在和发展的基础。2、在宪法体系中民主原则发挥重要的功能。首先,在宪法体系中民主主义提供国家权力正当性的基础其次,民主原则为宪法体系中政治过程的合理化提供规则与途径。再次,民主原则在宪法体系中起到限制国家主权的功能。第四,民主原则在宪法体系中获得自我矫正的机会与途径,使民主的价值得到健康的发展。3、各国宪法在其制度的设计和运作过程中,以民主价值的维护作为基础和出发点,通过不同的形式规定了民主的意义。(二)法治原则法治原则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sevralgoupnmb,thwi±=cyxfz.P-2~3dqFG

  总结和概括的治国原理,是一种法的统治形式,已构成现代文明社会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部分。1、现代社会法治理论是内涵十分丰富的知识体系,既要反映人类追求的法治理论,同时也要反映人权保障的实践要求,2、法治是历史的概念,时代的变迁不断赋予法治以新的内涵。3、法治国家原理在宪法体系中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体现宪政理念的宪法秩序。4、法治主义实质要素包括:(1)人的尊严与价值的保障。(2)自由价值。(3)平等价值。5、法治主义形式(制度性)要素包括:(1)法的最高性价值。(2)人权保障价值。(3)权力分立价值。

  五、民主原则与法治原则关系民主与法制原则反映了现代宪法基本的价值体系和目标,构成现代宪法基本精神。在理解民主原则与法制原则时,我们需要从历史、规则与实践三个方面分析两者的一致性、冲突与解决冲突的途径。(一)民主与法治原则在基本的价值目标与价值形态上是相一致的。(二)民主与法治原则之间存在冲突与矛盾。(三)在宪法体系框架内寻求解决民主与法治冲突的途径。结论民主与法治原则反映了现代宪法基本的价值体系和目标,构成现代宪法基本精神。

  sevralgoupnmb,thwi±=cyxfz.P-2~3dqFG

篇十:如何理解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试述宪法的基本原则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三兴社区王军)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对党的作风建设的进一步深化推进。目的就是通过学习党章党规、系列讲话,以此为标准做一名合格的党员。这就要求我们每个党员要坚定我们明确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这形象的比喻,指出了崇高的理想信念对于共产党人的极端重要性。共产主义信仰作为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始终是党员、干部站稳政治立场、抵制各种诱惑的决定因素。因为人总是要有精神追求的,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特征,是人有思想意识的重要体现。而如何坚定理想信念,就是“两学一做”的基本课题。首先就是明确理想信念,把共产主义当作科学。没有理想信念,或者理想信念不坚定,就可能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当然,对共产主义的信仰不会自然而然产生,而是靠党员、领导干部不断地加强学习,真正明白共产主义到底是什么。中国共产党建党的时候理论水平不高,理论准备也不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成长,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探索和成功,就是不断学习马克思主义并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结果。今天,党员领导干部的理论水平提高了很多,党员干部要学习各方面的知识,这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领,也是领导干部必须普遍掌握的工作制胜的看家本领。

  而党章党规是学习的基础,是做事的标杆。对于知识的作用和价值,古人已有认识。“人有知学,则有力矣”。要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以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和能力为目标,扎扎实实地学习,努力做到理论与实际、学习与运用相统一。一是学以立德。即通过学习党章党规,掌握立场、观点、方法,坚定理想信念,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提升党员党性修养、政治素养、政治觉悟,保持党员的政治底色,使党员成为政治上可靠,业务上过硬的党员干部。二是学以增智。通过学习习总书记的系列讲话,努力掌握基本知识,探求新知,不断提高驾驭全局的能力、宏观决策能力、综合协调能力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其次学习的目的做就是学以致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改革开放以来,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我们党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和制度,这是我们党执政能力的体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员干部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的现实要求。归根结底是要端正思想作风,把学习掌握的理论和知识用于指导个人发展的具体实践。学以致用就是要以党章党规为标准做一名合格党员,评价的标准就是在工作中老百姓提出的问题能不能解决,解决得越多,说明落实得越好。要俯身倾听百姓心声,耐心倾听百姓诉求,

  做到民有所难我有所解,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只有把学习内容转为行动,并且固化成习惯,就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把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和制度,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篇章。每一个共产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地加强党的经典理论和创新理论的学习,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自己,更加清醒地认识当今的世情国情党情,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篇十一:如何理解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试述宪法的基本原则

P>  如何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一要有崇高的理想信念,牢记使命,自信,自勉。二要有高强的本领才干,勤奋学习,全面发展。三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讲求奉献,实干,进取。

  人的本质: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的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了人的本质。

  评价人生价值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实践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促进了历史的进步。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最重要的就是看一个人是否用自己的劳动和聪明才智为国家和社会真诚奉献,为人民群众尽心尽力服务一,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二,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三,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

  人生价值的实现条件:

  一,实现人生价值要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二,实现人生价值要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三,不断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能力和本领。

  人生观的主要内容包括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一人生目的决定人生道路。人生目的规划了人生的方向,对人们所从事的具体活动起着定向的作用。人生目的决定人生态度。人生目的决定人生价值选择。二人生态度,是指人们通过生活实践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精神状态。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三,人生价值是指人的生命及其实践活动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人生价值,内在的包含了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人生观与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世界观决定人生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观。人生观又对世界观的巩固,发展和变化起着重要作用

  正确的人生观:

  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人生须认真,人生当务实,人生应乐观,人生要进取。

  怎样评价人生价值?

  反对错误的人生观:错误的人生观主要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的人生观没有正确把握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忽视或否认社会性是人的存在和活动的本质属性。对人的需要的理解极端狭隘和片面。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一己之私利。

  成就出彩人生应与历史同向,与祖国同行,与人民同在

  理想的内涵与特征:理想具有超越性,实践性,时代性。

  信念的内涵与特征:信念具有执着性,多样性。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理想信念昭示奋斗目标,理想信念提供前进动力。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为什么要信仰马克思主义?一,马克思主义体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二,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三,马克思主义具有持久生命力。

  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一首先表现在对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相互关系的独到理解上。也表现在中国古人对理想的不懈

  追求上,亦表现在对道德修养和道德教化的重视上,还表现为对理想人格的推崇。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

  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中华

  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如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当代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写照,是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强大力量。

  爱国主义的基本内涵: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自己的骨肉同胞,爱祖国的灿烂文化,爱自己的国家。新时代的爱国主义继成街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又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内涵更加丰富!新时代的爱国主义基本要求是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相统一,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坚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如何做忠诚爱国者:维护和推进祖国统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推进两岸交流合作,促进两岸同胞团结奋斗,反对台独分裂图谋。

  如何做改革创新生力军:新时代的大学生应当以时代使命为己任,把握时代脉搏,迎接时代挑战,增强创新创造的能力和本领,勇做改革创新的实践者,将弘扬改革创新精神贯穿于实践中,体现在行动上。树立改革创新的自觉意识。增强改革创新的责任感,树立敢于突破陈规的意识,树立大胆探索未知领域的信心。如何增强改革创新的能力本领:夯实创新基础,培养创新思维,投身创新实践。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核心价值观是一定社会形态,社会性质的集中体现在一个社会的思想观念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体现着社会制度,社会运行的基本原则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

  道德是以善恶为评价方式,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来发挥作用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的本质: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道德是社会利益关系的特殊调节方式。是一种实践精神。道德的功能:道德的功能一般是指。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形式,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功效与能力,如认识功能,规范功能,调节功能,还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道德的作用:是指道德的认识,规范,调节,激励导向,教育等功能的发挥和实现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及实际效果。反对两种极端的看法道德万能论和道德无用论。

  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重视整体利益,强调责任奉献。推崇仁爱原则,注重以和为贵。提倡人伦价值,注重道德义务。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强调道德修养,注重道德贱履。中国革命道德的形成与发展:中国革命道德是指中国共产党人,人民军队,一切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所形成的优秀道德。是马可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华民族极其宝贵的道德财富。中国革命道德的主要内容: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把革命利益放在首位,树立社会新风,建立新型人际关系,修身自律,保持节操。

  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公共生活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一是活动范围的广泛性,二是活动

  内容的开放性。三是交往对象的复杂性。四是活动方式的多样性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社会生产活动的重要基础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障,更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正确使用网络工具健康进行网络交往,自觉避免沉迷网络,加强网络道德自律,积极引导网络舆论。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服从社会发展的需要,做好充分的择业准备。培养创业的勇气和能力。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学习职业道德规范,提高职业道德意识,提高践行职业道德的能力。注意家庭家教家风。

  第六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共同体现。是维护人民利益和公民权利的有力武器,是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全体公民的活动规则和行为准绳。法律的含义: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和实施的行为规范法律有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综上所述,可以将法律定义为: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保证。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法律制定,执行,适用,遵守现行宪法是1982年的宪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主要内容: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16字方针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性质和方向,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就和经验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法治领域的具体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正确道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法治思维的含义:法治思维是指以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为导向,运用法治律原则,法律规则和

  法律方法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模式

  法治思维与人治思维的区别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你是在依据上法治思维认为法国家的法律是

  治国理政的根本依据,处理法律问题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人治思维的本质是主张人高于法或权大于法,它片面强调依赖个人的魅力,德行和才智来治国平天下。而是在方式上,法治思维以一般性,普遍性的平等对待方式调节社会关系,解决矛盾纠纷,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具有稳定性和一贯性,而人治思维,漠视规则的普遍适用性。按照个人意志和感情进行治理。治人者以言代法,言出法随,朝令夕改,具有极大的任意性和非理性。三是在价值上,法治思维强调集中社会大众的意志来进行决策和判断是一种多数人。迟迟的思维。避免陷入无政府主义或以民主之名搞乱社会,而人治思维是个人说了算的专断思维四是在标准上,法治思维与人治思维的分水岭不在于有没有法律或者法律的多寡与好坏,而是在于最高的权威究竟是法律还是个人。

  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是法律至上,权力制约,公平正义,权利保障,正当程序

  怎样培养法治思维,学习法律知识,掌握法律方法。参与法律实践,养成守法习惯,守住法律

  底线。

篇十二:如何理解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试述宪法的基本原则

P>  法益相称性原则又称狭丿上的比例原则此原则要求在符合宪法的前提下先考察手段法律文件也可视为一种手段的有效性再选择对公民利益最温和的手段来实现同样可以达到的目标最后还必须迚行利益上的总体斟酌考察此手段实现的目标价值是否过分高二因实现此目标所使用的手段对公民的人身财产等基本权利的损害价值

  试论宪法基本原则

  【摘要】本文围绕宪法保障人权、限制政府权力这一功能,由此产生宪法的价值取向、正当性问题和实现宪法的辅助性工具手段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宪法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宪法基本原则价值性原则辅助性原则

  原则,是可以作为众多法律规则之基础的综合性、稳定性原理或准则;基本原则,即是具有普遍性、根本性的准则;宪法基本原则,则指贯穿于宪法规范之中,指导宪法规范的制定、修改及其实施的依据、基本准则。此外,由于宪法的至上性,是一国的根本大法,宪法的基本原则也必然关系着其他部门法的精神,所以宪法的基本原则还必须体现着国法的基本价值追求。既然宪法的基本原则关系着宪法规范的制定、修改及实施,那么就可以认为宪法的基本原则是体现宪法应然价值取向、统合宪法规则并指导全部行宪过程的依据和准则。基于此,我认为解决宪法的基本原则问题关系着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宪法的目标是什么;第二个问题宪法的正当性;第三个问题是宪法实现其目标的手段是什么。

  1.宪法的目标。在此,我将宪法的目标这一问题理解为宪法的价值回归。在宪法的基本原则中,可将其表达为价值性原则——人的尊严价值原则。

  宪法以保障人权为其功能。而对于人权的界定,学界纵说纷云。但无论是中国的沈宗灵认为的“道德上意义上的权利和义务”或何华辉认为的“人之为人所应该享有的权利”还是美国伦理学家A.格维尔茨所提出的人权即是主张权的复杂的五因素论等等理论;无论是历史上第一次使用了“人权”一词、谈论“人的普遍权利”的格老秀斯,还是“天赋人权”成为我们的流行话语的今天,我认为我们所谈论的人权都离不开的是人的社会属性所导致的人对一些内在恒久不变的价值因素的选择——人对于在群体之中尊严价值的向往追求。用秦前红在“基本人权原则”一节中的说法,即“在人的自然属性之上对人的应有道德权利的期待,它充满了人的偏好或价值选择”。

  1.1人的尊严价值原则的内容:

  1.1.1个体的自由——人身的自由、思想的自由、表达的自由、追求幸福的自由;

  1.1.2个体在群体生活中的平等——人性的平等、话语的平等、享有完善个体的相关权利的平等(如受教育权、劳动权、休息权等);

  1.1.3个体在遭遇困难时渴望获得的公正待遇:

  I.1.4对群体生活中他人价值实现的尊重。

  2.宪法的正当性。由宪法的价值性原则出发继续前行,宪法何以得到制定,何以获得正当性接踵而来——人民主权原则。

  人民主权原则之所以需要在宪法上得到体现,是因为他解决了国家权力的来源、归属问题。强调国家一切权力来源于人民,属于人民,其行使不得背离人民授予权力行使者行使该项权力的目的。

  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阐述了国家的由来:社会的契约真正源于人与人自身的结合。他还指出,这种契约本身要求每个订约者或每个成员把自身及其所有的一切,包括生命、自由和财产,全部转让给由全体成员结合起来的整个集体,并置于这一整个集体的绝对支配之下;同时,每个订约者或每个成员又是这一控个集体的不可分割之一部分。他认为国家是社会契约的结果,所有个人同意服从国家意志,政府的统治完全来源于人民的委托。由于整个集体是由各个成员结合而成的,所以就每个人而言也就是在与自身订约。经过这样订立契约之后,每个人服从契约,实际上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并且仍然象以往一样地享有自由和平等权力。在此基础上,他发展出了人民主权理论——国家是社会契约的产物,国家的最高权力也就是属于人民。这个最高权力也就是主权。

  宪法是确认公民基本权利的法律,因为公民的权利自始存在。公民让渡自己的权利于集体所以产生国家,宪法用以保护人权、限制政府权力。所以人民主权原则肯定了宪法的正当性。正如《追问宪法的正当性》一文中所提及的“当莫纪宏认为‘制宪权是一种主观性的权利,它是宪法理论上的一种假设,主要是为了解决宪法本身的正当性问题,是现代宪法不可缺少的基本范畴’时,也就是在陈述一种诉诸观念价值体系的正当性证明,并且是就宪法的正当性证明的抽象程度而展开论说的。当1992年10月25日立陶宛经全民公决通过宪法、1993年12月12日俄罗斯经全民公决通过宪法、1995年8月30日哈萨克斯坦经全民公决通过宪法、1995年11月12日阿塞拜疆经全民公决通过宪法、1996年11月24日自俄罗斯经全民公决通过宪法时,经由全民公决所解决的就是作为实在法形态存在的宪法的正当性问题。”

  3.宪法实现价值目标的手段。基于宪法的目标性问题的思考而构建宪法原则,为了达到宪法价值取向的实现,唯有依靠辅助性原则的实施——权力制约原则、比例原则、正当程序原则、法治原则。

  3.1权力制约原则——对权力本身的约束。汉密尔顿的经典著作说过,防止把某些权力逐渐集中于同一部门的最可靠办法,就是给予各部门的主管人抵制其他部门侵犯的必要法定手段和个人的主动。在这方面,如同其他各方面一样,防御规定必须与攻击的危险相称。野心必须用野心来对抗。……如果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任何外来的或内在的控制了。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提出了对政治权力作出内在的控制——分权制衡——立法、行政和司法相互制衡的原则。

  尽管权力制约原则起源于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理论,但是权力的制约却是

  宪政民主的内在要求,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虽然我们国家实行的是人民民主专政、民主集中制原则,但并不意味着同分权制衡原则相对立,而且人固有的恶性、对权力的趋赶,也要求实行权力制约以保证权力运行。

  权力制约原则是对权力的分配,是限制政府权力、保障公民权益不受侵害的一道历屏障。

  3.2比例原则——在政府力量与个体利益之间的权衡。莫纪宏在《现代宪法的逻辑基础》一书中,提到:“民主、人权,其价值的核心内容是对利益的确定性的把握,寻求的是一种需求满足关系中的线性规律。现代宪法的基本价值理念都是将道德判断建立在实体的利益基础之上的”。如此一来,如何确定利益的分配,如何保证社会资源分配系统可以维持至少在最低公正性原则的基础上。这也就是比例原则。

  奥托·麦耶在《德国行政法》一书中提出了这一重要原则,即行政权追求公益应有凌越私益的优越性,但行政权力对人民的侵权必须符合目的性,并采行最小侵害之方法。比例原则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3.2.1适当性原则。行政机关在做出行政行为时,面对多种选择,仅得择取所欲达到之行政目的之方法。它要求行政行为的手段必须适合于实现行政目的,如果行政主体所采取的手段不是为了实现该目的,或根本不能实现行政目的,则属于违反此项原则。

  3.2.2必要性原则。要求行政机关做出行政行为时,面对多种可选择方法,应尽可能选择最小侵害的方法。此原则要求执行者必须使用对公民利益损害最小的行为来实现国家所追求的目标。

  3.2.3法益相称性原则。法益相称性原则又称狭义上的比例原则,此原则要求在符合宪法的前提下,先考察手段(法律文件也可视为一利,手段)的有效性,再选择对公民利益最温和的手段来实现同样可以达到的目标,最后还必须进行利益上的总体斟酌,考察此手段实现的目标价值是否过分高于因实现此目标所使用的手段对公民的人身财产等基本权利的损害价值。这就是所谓狭义上的比例原则,也是比例原则的精髓。比例原则还是用于当法律未做出规定时,可以依据价值性原则所做出的平衡、选择利益的标尺。

  可以说,比例原则在保障人权、限制政府权力中扮演着一个天平的作用。基于他是对两种不同利益抗衡时的衡量标尺,是对处于强势的政府机关执行公务时的一种限制,所以是实现宪法价值目标的工具辅助性原则。

  3.3正当法律程序原则——一道程序制度上的栅栏。正当法律程序原则来源于美国宪法修正案第5条规定:“未经正当的法律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生命、自由或财产”。正当法律程序的意义就是正当的行使权力,要求行政机关在对当事人做出不利的决定时,必须受一系列程序的约束,包括告知、听证等。没有程序上的公正就没有实质上的公正,不公平的处理方式不可能产生实质公平的结

  果。行政权在追求公益时是享有凌越于私益的优越性的,所以唯有在制度上设置栅栏、在宪法中规定正当法律程序方能有效地防范行政机关对个体利益的侵害。正当法律程序原则是我国宪法所欠缺的一项重要原则。

  3.4法治原则——宪法作为根本法所需做出的原则。1999年我国宪法修正案将法治原则写入宪法。法治原则意味着依法治国,而非人治。奥托·麦耶与卡尔·史密特都认为法治原则应包括以下几项子原则:

  3.4.1法律优先与法律保留原则。

  3.4.2所有国家的行为都必须具有可预测性。

  3.4.3法官必须独立。

  3.4.4所有国家行为和争议都可以有类似司法的信息途径来解决。

  3.4.5一些高度政治性的案件都有类似司法的方式来解决。

  而法治原则的两个最基本的作用是:

  (1)保障个人自由

  (2)将国家权力用法来规定,以用来对抗恣意滥权与不法行为

  不仅如此,法治原则在作为根本法的宪法中制定对于其他部门法而言也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使得其他部门法的实施获得宪法依据保障。

  总之,宪法原则的确立是基于宪法价值目标的确立及围绕该目标之实现的逻辑关系而确立的。在宪法制定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为了某些特定目的而出现的原则,但这些原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可以将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看成是一项为了实现人民主权、保障人权而出现的制度。说这一原则并非一成不变,是指它可能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进行修正。举个例子说明,日本宪法中的和平原则,它是在二战结束后的特定环境下产生的,但现今,这一原则正在被宪法解释、宪法判例、条约、法律等方式被篡改、架空。


推荐访问:如何理解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试述宪法的基本原则 基本原则 宪法 理想信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