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风貌改造意义(11篇)
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乡村风貌改造意义(11篇)

2023-01-15 18:00:33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乡村风貌改造意义(11篇)乡村风貌改造意义  关于乡村风貌提升工程的调研与思考  乡村风貌提升工作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乡村宜居环境、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的重要抓手,也是推动脱贫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乡村风貌改造意义(11篇),供大家参考。

乡村风貌改造意义(11篇)

篇一:乡村风貌改造意义

  关于乡村风貌提升工程的调研与思考

  乡村风貌提升工作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乡村宜居环境、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的重要抓手,也是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内容。

  2019年以来,xx市xx县xx镇以我区实施乡村风貌提升三年行动为契机,“颜值”和“内涵”并重,聚焦“形、实、魂”,努力打造宜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2020年xx月,xx市乡村风貌提升三年行动指挥部《关于印发第一批xx市优秀基本整治型村庄名单的通知》中,xx县列入xx个村,位居xx市xx个县(区)的第x位。xx县的xx个村屯中,xx镇列入x个。

  一、乡村风貌提升工程的经验做法

  xx县xx镇辖xx个行政村(社区)xxx个自然屯,总人口xx万人左右。全镇x个贫困村,在册建档立卡户某户某x人,建档立卡贫困户某户某x人,边缘户xx户xxx人。xx镇结合自身情况制定了村规民约,加快了宜居乡村、文明乡村、文化乡村、和美乡村建设的步伐,x次获评xx市乡村建设十佳乡镇、x次进入xx市十佳乡镇鼓励奖。某年,xx乡村风貌提升工程“惠民项目落地竞演”的经验做法在xx市推广。

  一是党建引领,发挥各方力量。在乡村风貌三年提升工作中,xx个村(社区)分别成立党员先锋队、包村工作队以及村民理事会、乡贤理事会,进一步强化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力、凝聚力和战斗力。镇三家班子主要领导分片包干,通过党建促改造,以改造促党建;各屯党员在“三清三拆”中带头先拆、捐资捐物、冲锋在前,用实际行动引导群众、感化群众,掀起了乡村风貌提升建设的热潮。

  二是乡贤带动,精心谋划部署。通过把各村有责任心、号召力强、情系桑梓的成功创业人士组织起来成立了乡贤理事会,激发乡贤能人视野开阔、资源丰富、信息通达等内在潜力,鼓励他们在“三清三拆”、捐款捐物中带头出力,自觉担任宣传员、执行者和管理者,响应乡村改造提升行动。

  三是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紧紧抓住群众这个主体,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坚信群众、依靠群众,通过进村入户召开乡村风貌提升工作动员会、培训会,为群众宣传政策、答疑解惑、分析红利,激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引导广大群众树立主人翁、当家人意识,为风貌提升建设无偿献地捐物、主动投工投劳,凝心聚力促进美丽家园提档升级。在实践过程中,创新推出公开竞争评优模式,通过公开竞演、优中选优、评审议定等程序,将乡村风貌提升相关资金项目、农村公益事业财政奖补建设项目以及村集体经济项目等,优先向组织领导得力、群众积极性高、基础设施较完善、环境整治效果突出的村屯倾斜,有效地激发广大群众投身共建美好家园的力量,村屯整治实现了“小投入”撬动“大效益”。截至2020年xx月,共拆除废弃旧房xxx间,拆除违章建筑、违规广告等xxx处,清理村庄垃圾某吨,清理池塘水沟淤泥xx吨,公共空间及“四微”整治xxx处,改造提升精神文明宣传栏某.x平方米,自筹及投工投劳约某万元。

  四是因地制宜,模式多样。因地制宜探索推进环境整治型、文化带动型等模式。兴隆村尧地屯组建巾帼团队,充分团结动员全屯妇女群众投工投劳、出钱出力,投身“三清三拆“四微整治”工作中,先后整治了村口池塘、村文化长廊、xx小花园等。xx村xx在x名党员先锋模范队员的带头下,村民们积极参与清除村庄垃圾、清理鱼塘沟渠、拆除非法违规广告牌等,制定篮球场、文化室、体育活动小广场、路灯、主干道等公共基础设施的运行维护制度,打造了干净整洁、畅通有序的居住环境。xx村xx屯利用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读书之风盛行的优势建立了“xx村公共服务中心”,并设有篮球场和戏台。县文体局、计生局配备了音响、乐器和书籍,开展文化活动的硬件基本齐全。20xx年至2020年自筹举办“塘七文化展”,活动内容有篮球队表演赛、文艺表演、书法美术摄影作品展、家谱展示、现场对联书写等,既带动环境清洁整治,又在维系文化、风俗、教化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二、提升乡村风貌的对策建议(一)发挥“两队两会”作用,解决“人”

  的问题

  xx镇各村屯开展乡村风貌提升工作,得益于党员队伍、驻村工作队伍、村民理事会、乡贤理事会的“两队两会”积极推进和参与,从而最大范围地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解决了谁来干的“人”的问题,改变了以前“干部干,群众看”的一头热现象。从xx镇推进的“惠民项目落地竞演”办法来看,也最大限度凝聚了群众参与的力量。在实践中将群众意愿、组织保障、资金保障、村庄条件、村庄优势、加减分项分为x大项xx项的考核指标,考核期限为x年,分数高者优先安排项目。20xx年,xx镇获得xx个乡村风貌提升工程项目,引来了xxx个屯参与竞演。为配合项目落地,村屯群众积极捐款、投工投劳,还制定了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日常维护制度,惠民项目落地中“群众参与少、建后管护差、财政负担重”的难题得以解决,这一做法在xx市推广。

  (二)推动基础设施提档升级,解决“形”的问题

  首先,开展农村“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环境整治专项行动。清理村巷道及乱堆乱放、房前屋后杂草杂物和垃圾、清理沟渠池塘溪河淤泥和障碍物,拆除危旧房和废弃猪牛栏及露天厕所茅房、乱搭乱建和违章建筑、非法违规商业广告和招牌,整治垃圾、污水、畜禽污染,建设栅栏圈围,实现人畜分离、家禽集中圈养,从根本上解决“脏乱差”问题。其次,开展“四微”创建活动。利用空地建成“微花园”,用果地建成“微果园”,整治菜地成为“微菜园”,将自家庭院修整为“微庭院”,建成生态宜居、环境优美的乡村风貌。

  (三)推进“产业+”,解决“实”问题乡村振兴关键在于多元化赋予乡村发展动能,对于当地的经济能人、返乡精英,应该注重发挥他们的较大号召力和创业能力、管理能力。着力培育农村经济产业和文化产业,促进多种所有制实体产业发展,扩大规模提高效益,扶持当地经济能人和返乡精英创业,吸纳贫困户就业。以创建品牌为抓手,积极打造乡土文化产业特色小镇、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基地和乡村旅游创客基地,进一步把乡土文化元素导入乡村旅游,一是积极引导支持经济能人牵头大力发展农业经济、实体经济和文化旅

篇二:乡村风貌改造意义

  美丽乡村建设中乡村建筑风貌提升思考

  摘要:乡村建筑风貌的提升指的是对传统的乡村空间进行改造重构,形成焕然一新的乡村风貌,为乡村发展提供创造力与活力,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乡村风貌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简要介绍了乡村建筑风貌提升的意义,并分析出乡村建筑风貌发展中面临的困境以及有效的提升整治途径,具有一定的实践意

  义与参考价值。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筑风貌;发展;

  引言:为了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建设美丽乡村的号召,我国传统乡村纷纷通过空间重构、功能转变等方式,积极提升乡村建筑风貌。乡村建筑风貌能够反映出乡村的风貌特征,是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文社会环境、自然地理环境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等密切相关。基于此,乡村建筑工作如何进一步优化乡村布局,改善乡村风貌,值得相关工作人员积极思考和研讨。

  1乡村建筑风貌提升的意义

  1.1有助于提升人居生活环境品质

  乡村地区具有丰富的优质生态资源,是我国最珍贵的财富,生态资源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条件,有效发挥生态优势可为乡村风貌的提升提供重要保障。新形势下,我国各地区政府积极推进乡村河道治理、垃圾分类、资源合理利用等乡村治理政策,有效缓解了乡村地区环境污染程度。此外,乡村建筑风貌的提升不仅促进了乡村地区资源的有效整合以及环境的改善,还促进了乡村地区的服务和就业,乡村地区的游客显著增多,农产品的质量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基于此,对乡村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全面实施垃圾分类,做好乡村污水政治处理工作,打造宜居的人居生活环境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中之重[1]。

  1.2有助于加快农村发展现代化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提升乡村风貌是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基本要求,乡村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进步,应该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摒弃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不能以为追求经济发展,而破坏了生态环境。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飞快,乡村的发展需要不断提升建筑风貌,注重城乡资源的良性互动,打造绿水青山的乡村美好景观,实现乡村的产业升级,为乡村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活力与创造力,让乡村美起来、富起来。

  1.3乡村建筑风貌的提升是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

  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农村与城市逐渐实现了同步发展,但是多数乡村地区基础设施仍然落后,缺乏专业的技术人才,经济发展依然缓慢。在城乡协调发展过程中,应该不断提升乡村的综合实力,注重美丽乡村的建设,进一步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只有这样,农民生活质量才能得以提升,农民生活更加幸福。

  2乡村建筑风貌发展中面临的困境

  2.1建筑质量低劣

  近年来,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乡村住房的建筑结构逐渐从以往的泥土结构转变为砖瓦结构。虽然在结构上进行了升级,但是受传统人力施工的影响,乡村地区专业建筑施工人才比较匮乏,在建筑设计工作中,不能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地理条件设计出合理的房屋结构,在建筑材料的选取上也比较草率,缺乏科学适用性的思考,房屋防火、防水、抗震等方面较差。究其根本原因主要为不合理的施工工艺和不符合建筑标准的建筑材料,导致农村传统建筑整体质量低劣等[2]。

  2.2城市建筑审美理念的影响较大

  在城镇化发展的推进过程中,大量以城市审美理念取向为准的景观与建筑涌入乡村地区,逐渐取代了乡村原有的建筑风貌特色,建筑风格千篇一律。在城市审美理念的影响下,整个乡村的历史文脉出现断层,景观文化不断淡化,整体风貌和乡土景观陈列杂乱无章。乡村特有的乡土历史文化是乡村民众集体情感和意

  识的融合,乡村传统的建筑风格是时间的历练下沉淀的瑰宝,乡村的建筑风格和历史文化是地域特色的体现,在农村的不断发展中,值得保留与传承。因此,新时代,在城市审美理念的影响下保留乡村特色,是乡村风貌发展中面临的主要困境之一。

  3乡村建筑风貌有效的提升与整治途径

  3.1加强创新,有效提升建筑质量

  乡村建筑质量的提升需要从建筑设计方面入手,综合考虑当地居民生活习惯、经济状况与地理气候条件等因素,依法委托具有相关建筑资质的建筑公司,安继强建筑的安全性设计,并根据当地的工程建筑标准与规范,加入自然灾害防御以及结构安全设计,提高新建建筑的抗震能力与防火防灾等能力。在建筑设计中积极推广各种新技术、新工艺,施工时积极采用新材料、新产品以及各种可再生能源,加强建筑房屋与设施的一体化设计。此外,在新建筑的建设过程中,还应该注重传统工艺的创新与传承,加强现代建造工艺与传统乡土手法、材料的结合,确保乡村建筑具有较高质量的同时,蕴含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

  3.2完善设计理念,发扬乡村特色

  3.2.1多管齐下,有序提升乡村建筑风貌

  乡村建筑风貌的提升过程中,应该注重地域文化的利用,充分发挥文化元素的应用价值。具体来说,乡村建筑风貌的提升应该遵循以下流程与原则:首先,注重乡村居民的参与,积极调动与鼓励居民参与到建筑风貌提升工作中,以公众的体验感为依据,加强美丽乡村建设的交互感与体验感;其次,乡村建筑风貌的提升应该以长远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遵循远近结合的设计原则,不仅要保证新建房屋的结构严谨,还要优化传统房屋的修建改造工作,实现乡村建筑空间的动态化发展。进而推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村民生活与建筑空间改造的协调发展;最后,乡村风貌的提升应该遵循协调性原则,做好考察与实践调研工作,增强建筑空间改造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协调好乡村风貌提升工作中各方利益关系。

  3.2.2因地制宜,明确改造目标

  提升乡村建筑风貌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应该从乡村的整体环境为主,结合当地乡村的实际发展情况,全面考虑乡村建筑空间、自然条件、生活习惯、民众偏好、历史文化等诸多因素,遵循相关元素融合的原则,确定好乡村的改造目标与所打造的整体环境目标。另外,在确定一个地域的建筑风格时,应该正确处理好现代与传统之间的关系、发展与继承之间的关系以及乡村建筑审美与城市建筑审美的差异,既要确保乡村建筑风貌与时俱进,还要确保当地的地域文化有点所保留,符合功能齐全、风格统一、错落有致的乡村整体规划要求。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为例,少数民族地区具有及其浓厚的地域特色,在提升乡村建筑风貌时应该从少数民族的自身特色出发,在建筑过程中融入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元素,为乡村发展提供长久的活力,致力于打造一批兼具商业、旅游、居住等功能特色鲜明的建筑群落。

  3.2.3完善功能,彰显建筑价值

  乡村建筑风貌的提升应该把握好当前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优势,以乡村承接城市功能为基础,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为农民打造理想的品质生活,进一步实现建筑功能和内部空间的合理配置,深化落实乡村住房及配套用房的管理规范[3]。

  4结语:

  综上所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乡村建筑风貌与当地材料工艺、民俗文化、人们生活习惯、地理、气候特征等因素密切相关,乡村建筑物的构造特征体现了当地居民精神文化需求以及生产生活需要,乡村建筑物自身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文化气息是农村生活外在的一种物化代表符号。美丽乡村建设中乡村建筑风貌提升应该以本地的自然资源、文化产业特色为依据,遵循当地建筑的发展规律,加强建筑风貌特色化、科学化发展,在专业建筑设计人员的引导下,保留田园乡愁和特色乡土味道,从而为居民打造宜居、美好的乡村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马辉.基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建筑改造策略探究[J].中华建设,2019,654(16):92-93.

  [2]郑永杰,张万荣.美丽乡村背景下的村庄风貌提升研究[J].山西建筑,2020,46(24):25-26.

  [3]彭小洪,伍国正.美丽乡村建设下的乡村新民居设计[J].建筑科学,2020,270(01):161-162.

篇三:乡村风貌改造意义

  浅析地域文化特征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实践意义

  摘要:乡村自古就是中国人口重要的聚居地,是农耕文明的沉淀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目前中国仍有相当大一部分人生活在乡村。但在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乡村人口流失、活力丧失,乡村日趋衰落。美丽乡村建设极为重要的意义就是挖掘正在逐步消退的乡村价值,再现乡村活力与生机,从而推动城镇与乡村之间发展体系的相对均衡化,最终促进美丽中国的建设。目前,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已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但部分政府、农民、市场对于美丽乡村建设依然认识不足,本文主要针对当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引入突出地域文化特征的理念,探索在新形势下,乡村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之间的协调发展,以期恢复乡村的人气和活力、促进城乡均衡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关键词:美丽乡村;地域文化;乡村振兴

  1美丽乡村的内涵与建设意义美丽乡村是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规划科学、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宜居、宜业的可持续发展乡村。美丽乡村承担了物质形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性,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价值。美丽乡村建设是中国深化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城乡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量,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前提,是未来一段时间国家建设的重点。2当前美丽乡村建设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中国农业部于2013年启动了“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由于全国各地城镇化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同,美丽乡村建设在资源禀赋、发展理念、经营方式上的差异,形成了多种建设模式。通过分析发现,美丽乡村建设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2.1地域文化缺失,建设同质化中国乡村地域广阔,乡村的空间布局和建筑形式,经过多年的积累和传承,反映了当地的地域文化特征。在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现代城市文明扩展的双重作用下,乡村劳动力、土地、资本三大传统经济要素不断流失,传统乡村生产生活方式逐渐萎缩,自然村庄锐减,地域文化所依赖的载体逐渐消失,最终导致地域文化的逐渐消隐。在地域文化影响力逐渐弱化的背景下,部分地区的美丽乡村建设过于偏重于物质要素,对乡村地域环境和乡村文化研究不足,最终导致缺失地域文化特色的“千村一面”现象频繁出现。部分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一味机械的套用量化指标,道路硬化、住宅集中、绿化整齐,追求单纯整齐的空间结构和统一的民房立面,使得美丽乡村的建设更像是城镇社区改造,同质化严重。2.2乡村原有生态及空间格局的破坏乡村中的道路、河流、农田、民舍以及树林是构成乡村生态和空间形态的主要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乡村景观,具有充分的地域文化特色和乡村氛围。部分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受经济利益的驱动,砍树、填湖、大规模的拆建,对乡村原有的生态及空间格局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一方面,大规模的拆建,破坏了乡村原有的建筑风貌。另一方面,过度商业化开发,导致乡村传统风貌的丧失。3突出地域文化特征在美丽乡村建设实践中的重要意义地域文化一般是指具有相似文化特征的某个区域及其文化生成的历史空间,不是一个简单的地理概念,而是一个文化时空概念。在漫长的演化、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历史、自然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又是在不同区域内进行的,产生了各具地域特色的文化形态和内质。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域的乡村发展差别很大。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乡村形成了自然有机的肌理格局、形态万千的乡土建筑,浓厚丰富的文化底蕴,淳朴勤劳的民俗风情等特色要素,结合其独特地理区位,演化出了极具辨识度的地域气质,比如江南水乡的温婉柔情,岭南渔村的诗情画意,黄土高坡的豪迈粗犷,这些都是中国传统农耕文明发展史中的瑰宝,它不仅仅是中华民族历史的见证,更是中华民族历史的延续。

  东部与西部、南方与北方在地理、文化、生产生活方式上差异明显,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突出地域文化特征,可以更好的切合地方实际,体现地方特色,保护乡村生态,延续各民族独特鲜明的文化传统,激发乡村活力,有利于促进乡村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3.1重视乡村地域特色塑造,提升人居环境质量乡村往往保留着传统的风貌和空间肌理,乡村的整体格局包括村落与周边自然环境的整体空间关系、山水关系等,其风貌表达了当地的地域自然特征。乡村的地域特征在表象上主要体现在山、水、田、村等元素上,可以狭义的理解为乡村生态。进行美丽乡村建设,生态环境是关键。乡村建设应对乡村空间形态以及自然山体、河流水系等生态要素进行分析,保护良好的生态基底,延续村庄原有空间格局和建筑特色,使乡村的历史风貌和自然环境等地域特色得以传承,提升村庄人居环境。除此之外,乡村建设还应重视村庄中街巷、滨水、村口等空间的历史文化内涵挖掘和活化利用,形成乡村历史文化、乡风民俗等特征的集中展示的公共活动空间。3.2挖掘乡村文化价值,重塑乡村文化魅力文化的生命活力在于多元,文化的生命之根在于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中国传统文化五千年不间断,它的基本载体就是我们的乡村,乡村构成了大多数中国人心灵深处的精神家园。从文化的视角看,乡村是传统文化的自然载体,乡村地域的文脉和特色在维持乡村多样化和内在可持续性方面意义重大,可使乡村具有更好的可识别性,使乡村成为与城市相得益彰的靓丽空间。农耕文明、儒家传统文化深深的植根于乡村文化的土壤中,对于维系乡村社会情感、凝聚村民共同体意识有着不可忽视的内在支撑作用,而这也是当今中国城乡社会在剧烈变革和转型时期所最为缺乏的。因此重塑乡村文化魅力,重建乡村文化自信,重构乡土文化特色成为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文化复兴的重要着力点。乡村建设应当更加关注乡村文化的培育和村民文化生活的丰富,将乡村文化活动设施的规划布局和工程建设作为重点领域,加强乡村戏台、公共活动场地、文化站、图书馆、农技站的建设投入。每一个乡村所处的地理环境都不相同,都可能有自身的风土民情和村规民约,任何乡村特色都应值得我们珍视。尊重村庄的独特性,避免千村一面,应重点挖掘强化村落的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尊重原有村落形态、肌理、环境以及民风民俗,充分发挥土地资源及景观资源的场所特征和地域文化特征,才能将美丽乡村打造成一村一品,一村一特色,重塑乡村之美。4结语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性综合工程,需要综合考虑乡村山水肌理、发展现状、人文历史等因素,因地制宜,充分体现乡村的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具有独特性,是乡村区别于城市、乡村区别于乡村的重要特征。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突出地域文化特征,既尊重了地方特色,保护了乡村生态,传承了地域文化,又避免了建设同质化等问题。从另一方面来看,生态保护好了,地域文化特征就得以传承和发展,地方特色才能持久的保持,人与自然也就能实现和谐发展。参考文献:[1]建林.论中国农村环境生态悖论现象的主要特点[J].求索,2006(06):60-63.[2]汪光焘.城乡统筹规划从认识中国国情开始-论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J].城市规划,2012,36(1):9-12[3]梅耀林,汪晓春,王婧,许珊珊,杨浩.乡村规划的实践与展望[J].小城镇建设,2014,11:48-55.[4]张尚武,李京生,等.乡村规划与乡村治理[J].城市规划,2014,11:23-28.

篇四:乡村风貌改造意义

  广东省中山市乡村风貌的现状分析以及

  发展思考

  摘要:

  随着“三农”问题提出以来,党中央及各地方政府均出台相关政策,来为“三农”工作制定计划。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的提出,成功促进了各地农村的发展步伐。乡村风貌的建设对我国发展有重要意义,提升农村的经济水平和农民的生活质量。本文以广东省中山市为研究对象,文章主要阐述广东省中山市乡村风貌的现状,并提出该地方乡村风貌建设的遵循原则,同时提出乡村风貌的发展思考。

  关键词:乡村风貌;现状分析;发展思考;设计要点。

  发展乡村风貌是提高农业生产、改善农村建设以及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举措。在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任务以来,要求各地区政府和相关部门积极做出行动,全面贯彻党的精神和会议要领,为建设良好的乡村风貌而努力。由于这一作战计划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在工作开展前期要做好准备计划,明确发展目标和关键工作内容,才能保证乡村风貌建设工作有序开展。

  1.广东省中山市乡村风貌的概况和分析

  中山市是孙中山先生的故乡,地处珠江三角洲南部、珠江口西岸,全市陆地面积1800平方公里,境内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土地肥沃,河网交错,发展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和良好的区位优势,素有“鱼米之乡”之称。

  中山市的行政区划是地级市、镇(街道)两级建制,市下面直接管辖5个街道、1个开发区和18个镇。5个街道:东区、南区、石岐区、西区、五桂山区;

  1个开发区: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18个镇:板芙镇、大涌镇、东凤镇、东升镇、阜沙镇、港口镇、古镇镇、横栏镇、黄圃镇、民众镇、南朗镇、南头镇、三角镇、三乡镇、沙溪镇、神湾镇、坦洲镇、小榄镇。

  根据中山市目前村庄环境特点整理出七大环境风貌,部分村庄环境风貌较为突出,而部分村庄环境风貌为多种环境风貌并存。七大环境风貌为:岭南水乡风貌、农田生态风貌、山林生态风貌、城乡结合风貌、侨乡文化风貌、岭南建筑风貌、城中村风貌。

  其中具有代表性风貌特征的村庄有:

  1:岭南水乡风貌:

  民众镇:(新伦村、民平村、义仓村、裕安村、沿江村等);横栏镇(宝裕村、五沙村、六沙村等);东凤镇:(西步罟村、东步罟村、等);板芙镇:(板尾村、四联村等);神湾镇:(竹排村,外砂村等)

  2:农田生态风貌:

  南朗镇(崖口村、冲口村、濠涌村等);三乡镇(桥头村)

  山林生态风貌:

  五桂山区(石鼓村、龙塘村、桂南村等、南桥村);三乡镇(西山村、南龙村等)

  3:城乡结合风貌:

  火炬区(海滨社区,联富社区,张家边社区);石岐区(民族社区、湖滨社区、东明社区等);东区(桃苑社区、起湾社区、齐富湾社区等);古镇(海州村、古一村、古二村等);小榄(永宁社区等、盛丰社区、东城社区);沙溪镇(云汉村、圣狮村)

  4:人文历史化风貌:

  南朗镇(左步村、翠亨村等);三乡镇(雍陌村、古鹤村);火炬区(珊洲村等)

  5:岭南(侨乡)古村落风貌:

  大涌镇(安堂村、南文村等、起凤环村等):南区(曹边村、北台村、沙涌村、金溪村、寮后村等);黄圃镇(鳌山村,三社社区等);三乡镇(古鹤村等);南朗镇(茶东村、崖口村、大车村)等。

  二、广东省中山市乡村风貌的发展思考

  1、推进健康乡村建设

  一方面,推进典型示范建设。全面落实健康城市三年行动计划,计划目标是到2019年,实现健康镇区试点不少于6个,健康村居试点不少于20个,不少于1个镇达到省级健康镇建设示范镇水平,不少于3个村,达到省级健康村建设示范点水平。推进“体育+”等健康产业发展,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健康湾区”建设。另一方面,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结合健康中山建设发展,提高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到2020年,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达到6张,每万人全科医生人数达到2人,全面完成基层医疗卫生补短板任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达标,加强健康乡村建设与“美丽宜居村”、“特色精品村”建设有效衔接,增加健康设施和场地的建设。提升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和养生保健优势,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2]。

  1.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首先,推进教育资源合理布局。以盘活存量用地为主,适度新建为辅,将闲置的村集体用地腾挪出来用于新建幼儿园。推动城市优质学校资源辐射薄弱学校常态化,大力推进“三通两平台”在行政村中小学全覆盖。其次,全面整治提升农村养老设施,消除设施安全隐患。大力培育全科医生,提高农村卫生站为老年人提供医疗保健服务的能力,推进医养结合发展。最后,统筹城乡社会救助。制定中山市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实施方案,实现城乡居民医保省内和跨省异

  地就医联网直接结算机制全覆盖。并完善救助管理服务体系,完善健全社会力量参与救助农村困难群众等方面的渠道,建立城乡救助对象临时价格补贴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调整机制,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标准[3]。

  3、强化乡村信息化基础支撑

  制定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规划,选取部分成熟的镇村作为试点,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多渠道筹集资金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体系。对试点镇放宽市场准入,发展多元投资主体,吸收社会资本进入农村信息化领域。推进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展开5G网络规划、建设和应用。加大信息化推广应用,鼓励互联网金融、网络远程教育、网络创业等向农村延伸。另外,整治提升道路标准。按照“四好农村路”建设要求,整治镇村差乱路段,推进农村公路危桥改造及桥梁新改建。全面推进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强化主城区与外围各镇区的通行能力,完善公路网络结构,因地制宜推动农村路网从“树状”向“网状”转型,推进一批产业路、旅游路、镇出口路等升级改造。各镇区厘清辖内乡村道路养护管理责任,持续开展乡道、村道的建设和养护管理工作。

  三、广东省中山市美丽乡村建设中的设计要点

  中山市广袤的村庄以田园、山林、水源和具有岭南文化或侨乡文化特色的建筑使村庄地区风貌特色明显区别于城市。如果单纯以建筑、景观两大要素为基础搭建的风貌要素框架多运用于城市风貌的塑造,很难突出村庄地区的核心风貌特色。为保证风貌的引导控制普遍适用于市域范围内的各个村庄并避免村庄风貌趋于雷同,而且难以实现设计指引的作用。现将村庄风貌营造的具体元素进行分解、细化,以突出村庄的风貌特色为原则,同时实现基本的环境要素的落实到位,提炼形成村庄风貌提升的四大核心控制要素:点、线、面、专项设计,通过四大核心要素将环境风貌控制要求细化,以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方式指导村庄地区的建设活动。

  点:乡村主入口、党建和红色文化主题广场、村内文体广场、村各点见缝插绿、邻里空间、美丽庭院

  线:乡村主干道风景线、乡村特色支路线、乡村精品小巷、乡村生态田间道

  面:美丽田园(田园风光)、美丽园区(农业生产园区、工业园区)、美丽林区(村庄林区)、美丽河湖(塘、溪、涌、河、江、湖)、美丽廊道(建筑立面,景观廊道)

  专项设计:党建和红色文化主题宣传设计、标志、标识、铺装、亮化、绿化、环卫、公厕、村史馆、乡村篱笆围护、乡村墙绘、乡村特色栏杆、乡村三线整治、乡村窝棚整治

  总结

  综上所述,乡村风貌建设对当地发展和国家振兴有重要意义,在新时期的快速发展中,相关部门要加强乡村风貌建设。广东省中山市在建设乡村风貌的道路上不断努力,紧抓时代机遇,通过严格的建设原则,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健康乡村建设、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强化乡村信息化基础支撑,并制定一系列乡村风貌的保障措施,谱写中山市新时代乡村风貌振兴新篇章。

  参考文献:

  [1]郭海鞍,崔愷.文化引导下的乡村特色风貌营建策略研究[J].建筑实践,2019,000(002):31-32.

  [2]袁青,张东禹,孟久琦.我国乡村风貌的发展与演变研究[J].建筑与文化,2020,000(005):83-84.

  [3]张立,王丽娟,李仁熙.中国乡村风貌的困境、成因和保护策略探讨——基于若干田野调查的思考[J].国际城市规划,2019(5):59-68.

  [4]王立亚,钱可敦.关于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艺术科技,2019,032(002):22-23.

篇五:乡村风貌改造意义

  新农村背景乡村风貌管控思考——以

  广西南宁地区农村为例

  “村容整洁”是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之一。在新农村风貌规划建设中,进行专项村庄风貌管控设计,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专业的设计指导与设计图纸的支持,引导广大农民科学合理建设住宅,提高农房质量安全,彰显本土特色文化,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打造经济、适用、有当地乡土气息的现代化宜居农村住宅。

  关键词:乡村、新农村住宅

  1、乡村风貌管控的背景

  广西是少数民居聚居区之一,村落自带地域特点。但落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广大农村住宅有了显著改善。但随着乡村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传统居住环境已经不能满足村民日渐增长的现代化生产生活需求,城市化生活理念影响,乡村出现新老建筑风格“对撞”,一些具地域特色建筑特征日渐消逝。而农村住宅大多以村民自筹自建为主,由于长期缺乏相关专业人员设计指导与设计图纸支持,无论在平面或外立面因循守旧或盲目追随城市住宅。近些年来,通过政府层面组织编制了相关风貌管控导则与方案,以此建立乡村风貌管控机制,对村落风貌进行管控,引导建设具有广西地域特点与乡土特色的新农村民居,逐步实现乡村振兴与人居环境的整体提升。

  2.村庄风貌管控的思路

  村庄的风貌管控的涵盖问题较为广泛,通过对南宁周边一些乡村的调研、分析进行风貌整治村落案例分析、以及以其他风貌管控导则分析,明确乡村风貌管控的措施应当具有适宜性、指导性与技术性。

  南宁周边村落多以壮族或汉族,及多民族混居为主,传统民居中既有山地民居干栏建筑,又有岭南汉式建筑,以及晚晴民国时期欧式建筑特征等。乡村风貌

  管控导则从对不同风格、不同时期地域建筑的建筑特征与色彩进行提取、地域传统材料与现代材料的选用、新农村住宅户型设计、结构选型等角度出发,对村落中既有住宅建筑立面改造、修缮;新建住宅在户型、结构设备及建材施工指导与管控;并改造提升乡村道路;开放空间及乡村绿化景观整治,以塑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新农村,提升乡村人居环境,更契合村民现代生产生活需求。

  3.乡村风貌管控策略

  因各新农村建设的地域特点与经济发展与文化特色不尽相同,因此在风貌管的导则具有适宜性,同时以指导性为主。管控整治的策略应该因地制宜,依据村落自身的特质与条件有计划分步骤推进实施。在具体的风貌管控中,应对对建筑进行分类整理,实行分级管控。

  3.1分类整理与分级管控

  首先根据地形地貌、民族聚居特点进行分类。南宁地处丘陵盆地,地形涵盖了山地、丘陵、平地三种类型。通过对现状地形分类,风貌管控中能快速有效分析村落基本的村落形态特征、建筑选址、建筑风貌特征等。其次,一般村落可以借鉴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做法进行分区,划定村落核心区与一般区域:核心区的民居应更为严格按照风貌导则方案进行建设改造,一般区域的则旨在建筑风貌上协调,弹性控制。风貌管控实施应预留余地,为乡村的经济转型创造条件,而非生搬硬套导则方案。例如一些村落自身自然环境优越,部分居民住宅改造作为民宿或者农家乐,其功能需求不再局限传统住宅布局。

  3.2村落景观营造

  村落景观与城镇小区景观设计思路是不同的。各个村落应该根据自身自然景观特点,实行差异化的整治,这也是有效避免“千村一面”的有效措施之一。村落内景观整治应该根据各村现状与经济条件,绿化植被选择上尽量采用当地的农业作物和果树,地面铺装应根据道路等级与实际实用需求进行硬化适当处理。村落内公共空间是村落重要的文化景观节点,是展示乡村自然风貌、民俗风情及田园乐趣的重要窗口。

  3.3建筑风貌管控

  3.3.1平面设计

  住宅的功能分区应尊重当地风俗习惯,平面布局应契合现代农民生产生活切实需求。主要包括卧室、起居室、厨房、卫生间等基本住宅功能模块,以及符合农村生产需求的农具房、牲畜房、晾晒空间及贮藏间等附属功能用房。主要功能模块采光通风良好,尤其需要考虑适老化的设计需求。厨卫的排烟排气也要有适宜有效措施。

  3.3.2建筑风貌控制要点

  通过南宁周边传统民居中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元素提炼和现代建造工艺特征,在风貌管控导则的设计方案中在民族、现代、简洁、精致四个维度,根据实用、美观、经济等原则,提炼出具有乡土特色的建筑元素,同时也是风貌管控的主要要点。

  1.建筑的材料和形式

  建筑材料的选择宜因地制宜,在不破坏当地生态条件前期下,就地取材,或者是当地建材市场长期供应且符合节能、环保、防火要求的材料,同时兼顾经济性。考虑当地的环境、气候、性能需求,符合住宅建筑节能计算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

  1.建筑体量

  根据国家相关政策以及广西南宁地方性法规政策要求,对农村地区居民宅基用地及住宅建筑面积进行了限制,防止宅基地侵占生态红线、耕地及其他用地。在管控的设计方案中,住宅多以2-3层为主,避免过高过大的建筑体量对村落景观视廊造成遮挡。

  1.

  建筑色彩

  通常传统民居建筑色彩元素质朴,以突出材料机理体与色彩。因此通常单栋建筑总色彩不宜超过三种,充分利用乡土材料,控制外立面材料使用及比例。此外,也应考虑建筑色彩与村落及其周边自然环境相协调,以实现建筑群体在形态与空间层次有张有弛,避免建筑与环境生硬过渡。

  1.建筑屋面及构架

  南宁地处我国南部,常年多雨,屋面形式以坡屋面为主。但同时考虑到当地居民晾晒需求,适宜以平坡结合的屋面形式,增加建筑空间变化,利用地形更易于营造建筑群的高低错落的空间形态。

  1.其他细部做法

  传统民居中一些建筑符号或图案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或民族代表性。在新的农村住宅中适时表达这些建筑元素,更容易渲染出当地浓郁的历史人文氛围。例如窗花、山墙壁画等。

  4.风貌规划的实施机制

  新农村的风貌建设是一个长期的、不断更新的过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而管控成果的落实需要行之有效的实施机制来保障。

  4.1公众参与性

  村庄风貌管控工作虽是地方政府推动和实施,但村民作为村庄风貌管控的最终受益人,在实际管控工作中需要处理好政府与村民的利益关系,明确各方的责任与职权,建立一种村民参与并监督的长效管控机制。村落的风貌管控组织实施者、相关职能部门也应给予相应的引导或技术支持。

  4.2“点—面”示范推动

  农村风貌整治试点对全面推动风貌管控作用非常重要。初期以一至两个单位的改造作为示范,从施工到最后建成,既可让村民看到建造工序,对最终成果也有更直观感受。通过点带面的方式,更有以利于推动村域内风貌管控治理工作。

  4.3建筑使用后评估

  乡村风貌管机制的可持续发展体现在建筑使用后评估上。在住宅建成(改造)后一年,回访居民、风貌管控实施部门等,调研居民及管理者对管控方案方案及其成果的使用后意见,进行使用后评估。可以以面谈、问卷调查等调查形式,充分体现公众参与性。

  参考文献:

  1.左力.村庄风貌整治规划设计的思考——以重庆市北碚区五新村为例[J].南方建筑,2009,(4):80-83.

  2.朱宇恒,吴锐.和而不同:新农村风貌规划建设的方针和原则——以长兴县五个乡村更新实践为例[J].城市问题,2010,(09):91-97.

  3.赵晓婷.新型城镇化下的冀中南地区农村自建住宅户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7.

  4.蔡嘉璐,赵波,魏文,黄祺炜,夏晨阳,李雯紫萍.乡村振兴视野下农房风貌引导路径探索与实践——以《上海市浦东新区美丽乡村农民建房设计导则》为例[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重庆市人民政府.活力城乡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8乡村规划).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重庆市人民政府: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9:980-990.

  5.

  王轶伦.新农村住宅设计的批判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8.

篇六:乡村风貌改造意义

  浅析瑶族乡镇风貌改造设计要点--以马山县古寨瑶族乡风貌改造设计为例

  卢覃晴;欧阳勇锋

  【期刊名称】《广西城镇建设》

  【年(卷),期】2014(000)012

  【摘要】随着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视,各少数民族地区陆续开展乡镇风貌改造。本文以马山县古寨瑶族乡镇风貌改造为例,以瑶族文化为背景,分析马山县古寨瑶族乡风貌改造中的临街建筑,如屋顶、门、屋脊起翘、窗框等瑶族元素,体现设计中蕴含的民族文化思想,总结少数民族乡镇风貌改造应该遵循的设计原则,揭示少数民族乡镇风貌改造的意义。

  【总页数】4页(P129-132)

  【作者】卢覃晴;欧阳勇锋

  【作者单位】广西大学林学院;广西大学林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

  【相关文献】

  1.网红经济下的精品示范型乡村设计策略——以广西田阳县五村镇巴某村加旭屯特色风貌改造为例[J],范华;崔皓2.浅析旧城商业发展与风貌保护——以南锣鼓巷改造为例[J],孙慧3.乡村风貌提升改造项目中的一体化设计

  ——以江门市潮连岛芝山村项目为例[J],蒋纯龙4.传统商业街风貌形象改造初探——以西安大唐不夜城设计为例[J],胡欣萌;彭军5.微更新视角下城市老旧住区有农化空间探索——以天津风貌里社区改造设计为例[J],李昊宣;郝文雅;万硕;许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篇七:乡村风貌改造意义

  乡村景观生态建设的意义及发展前景

  作者:李佼阳来源:《现代园艺·下半月园林版》2015年第10期

  李佼阳

  (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重庆

  400715)

  摘要:在农村城镇化进程快速转变的今天,乡村景观生态建设是当前农村建设中的重点。从乡村景观生态的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两方面诠释了景观生态建设的意义,让我们看到乡村景观生态建设在建设和谐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景观建设;乡村景观;生态规划;景观生态建设

  1

  乡村景观生态发展现状

  1.1农村城市化的转变让乡土特色消失

  由于农村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一些具有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的历史景观,被人们急于追求的现代化潮流和高楼大厦高度破碎化,比如,传统的村落、乡土建筑、乡土性的景观等这些最原始的生态景观在农村城市化的进程中,逐渐地消失和被取代,渐渐失去了区域特有的乡土气息、历史气息和人文气息。

  1.2土地浪费及污染严重,与经济的矛盾日益突出

  农业耕种造成了土壤、空气、水源等的污染,田地质量日趋下降,生态功能遭到破坏。近年来,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也越来越激烈。且农村建设用地布局和功能定位不合理,造成土地的浪费严重,主要表现在:第一,多圈多占、占而不用、不充分利用等现象。第二,有些乡村把耕地划为宅基地,让耕地面积锐减。第三,农村人群大量拥入城市务工,荒废和舍弃资源。第四,建立工业化的厂房占用大量耕地等。以上这些现象都导致了土地的大规模浪费,乡村耕地与发展社会经济产生了不可抗拒的矛盾。

  1.3自然、半自然景观退化导致生态平衡失调

  在乡村城市化的进程中,具有乡村特色的林木、农田、果园、池塘等自然景观,逐渐被马路及林立的高楼这些人工景观所替代,大量的绿树和植被被城镇绿地所取代。同时,由于乱砍乱伐、毁林开荒等不合理的开发,自然生态遭到破坏,致使人类的生存环境恶化,自然灾害越发频繁,生态平衡严重失调。

  1.4乡村向城镇化转变存在的问题

  乡村城镇建设不考虑地域特点,不顾及自身的实际情况,造成自然生态景观的严重破坏,同时,乡村的过快建设,并没有考虑到节约和合理利用资源。由于城市化速度过快,使得农村转化为城镇的基础设施跟不上脚步,造成生产、生活垃圾大量排放,得不到有效的回收再利用,影响着生态环境的质量。

  2

  乡村景观生态建设的意义

  我国乡村景观,由于人类对其的干预和破坏相对较小,这些乡村景观独特的特点和完整的地域文化特征也就保存得相对比较完整。而山村地区由于远离城市,极少遭受人类干预,与平原地区的乡村相比,更具有独特的景观资源。由于山区的经济落后,生态环境就变得脆弱和敏感。这种类型的乡村在社会的快速发展中面临着巨大的威肋,这就需要我国的乡村景观在科学合理的规划中进行,它是促进未来社会的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行之路。

  近30年来,乡村向城市化的转变已经对我国的农业及乡村景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国大部分乡村处于由传统农业景观向现代农业景观的转变过程中。而在这一过程中,大量的农药、化肥、除草剂的使用,使农业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再加上土地多样化、易变性的发展,不断改变着乡村的生态景观及景观格局,这些现象都在破坏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景观和乡土风貌。这种破坏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使得传统的农业生态系统不能在乡村得到可持续性的发展,因此,对乡村景观进行合理有序地规划显得日益迫切。

  3

  乡村景观生态的发展前景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乡村快速城市化的进程让我国的乡村景观面临着严竣的考验,更多的乡村景观被社会的发展所淹灭,被城市化的进程所吞噬。当人们还站在社会发展的潮流中喜不自胜时,许多蕴含地域文化的乡村景观却在身边逐渐消失。尤其是现代农业对土地利用变得多样化、易变性,还有就是现代农业中使用的大量化学物品,使原本非常纯净的乡村自然生态变得复杂而又问题繁多。因此,通过对乡村景观生态的规划和建设,建立一个和谐互利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所迫切需要的。

  我国的乡村景观分布面广泛,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乡村景观开展深入的研究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发展,加强生态脆弱区乡村的人居环境建设非常重要。由于农业产业化、乡村城市化,让乡村的人居环境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散、乱、差是当前我国乡村人居环境的主要特点。所以,在新农村建设中,合理规划乡村土地和景观资源,维护安全的乡村居住环境,是我国乡村景景观建设的重点。

  4

  结语

  总之,乡村景观建设就是要解决怎样合理地安排和利用土地及其它适合人居的资源,来为人类创造安全、健康、舒适的环境。乡村景观建设的核心内容是生态建设与人文景观建设。因此,保护原生态,建设自然生态环境,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刘黎明.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历史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前景[J].农村生态环境,2011(1)

  2

  王云才,刘滨谊.论中国乡村景观及乡村景观规划[J].中国园林,2010(1)(责任编辑王曼)

篇八:乡村风貌改造意义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浅谈景观设计在乡村振兴中的运用与意义

  作者:程佩来源:《中国房地产业·上旬》2019年第05期

  【摘要】文章简要阐述了景观规划设计在引导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作用与意义,并分析了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村规划理念及内容。结合项目实例,着重从景观系统规划、环境风貌提升、乡村空间利用和产旅融合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以供读者借鉴。

  【关键词】乡村景观规划;乡村旅游;产旅融合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成为全面激发农村发展活力的行动指南。旅游业依托自身优势,成为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乡村振兴重要抓手,而美好的乡村环境则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必要基础条件,因此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成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一环。

  1、乡村景观的概述

  乡村景观是乡村地区范围内,经济、人文、社会、自然等多种现象的综合表现。在漫长的农业生产过程中,人类与大自然之间在不断的相互雕刻与改造过程中,形成了“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这样宁静而美好的原生景观风貌。

  2、乡村景观的设计原则

  2.1乡土化原则

  乡村在生态环境、基质构成与空间尺度上与城市有着天然不同,乡土化是乡村景观最独特的标签,因此在景观材质运用上应就地取材,多用乡土材料,保持乡村的那份天然与质朴。

  2.2开放性原则

  从乡村肌理构成来看,生产和公共生活空间是乡村景观关注的重点。大尺度生产空间通过特色种植引导形成农耕体验区、地景公园类型的开放景点;公共生活空间则靠打造小而美的游憩场所来提升环境品质。优化主客共享的开放空间是乡村景观规划要遵循的一大原则。

  2.3地域性原则

  大量乡土文化随着城市化进程而逐渐凋敝,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可以从资源中梳理出最具本地属性的设计元素,提炼成景观语汇并加以广泛运用,实现乡土文化在景观上的复兴与传承。

  3、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意义与案例分析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毋庸置疑,乡村景观设计在提升人居环境、推动乡村文化传承保护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同时也为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乡村经济繁荣、实现城乡一体化提供保障。本文以嘉善县大云村3A级景区村庄创建规划为例,进一步阐述景观规划设计在优化乡村生活环境、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中的运用。

  大云村位于大云镇西北角,远离旅游成熟片区,整体资源非优,旅游基础薄弱;空间上,自东向西分为集镇、中德工业园和农业区三大板块,是大云镇传统的工业强村。

  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在解决大云环境风貌良莠不齐、发展割裂化严重的问题上主要把握以下几点:

  3.1首先、以景观风貌提升为调控手段,实现三大板块扁平化发展。

  提炼统一的形象符号运用到景观小品、城市家具与旅游标识系统中,用统一的大云印象向外推广并实现全域覆盖,弱化三大板块的独立性。此外,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园区风貌提升、集镇景观改造来实现大云村乡村风貌的均好性,缩小环境差距,为发展乡村旅游打基础。

  3.2其次,点、线、面三大维度统筹全域

  以康兴路为骨架,通过植被复绿工程打造线性景观轴线;整合沿线分散的旅游资源点、工业厂区示范点及景观节点,以线串点形成大云村独特的“翡翠项链”,实现三大板块一盘棋的统筹化发展模式。

  3.3最后,以景观为抓手、市场为导向,优化乡村环境促进产旅融合

  3.3.1集镇片区

  通过绿化整治、增设祥云地雕等手法强化大云禅寺入口景观,内部滨河绿地补充绿化、植入禅修台、禅宗小品等景观节点包装户外禅修园,通过优环境、丰体验的方式打造嘉兴市知名佛教文化体验地;依托严四浜、钱泾港打造乡村休闲带,成为本地居民和游客的服务配套;以云溪路、西庄街为载体,通过景观牌、文化墙绘以及农耕立体装饰景观打造文化街区,以“一寺一带两街”为核心成为大云村人文脉络和美好生活的展示区。

  3.3.2中德工业园

  在景观环境提升上,整合企业外围绿地实施统一标准化景观提升;以特色厂区做亮点。例如以宠物饲料企业为代表,提炼萌宠元素,以建筑彩绘、宠物雕塑和宠物草坪灯等景观小品优化厂区风貌,从景观视觉上突出企业特色,形成亮点。整个片区通过大标准、小特色的景观提升方式,打造花园式工业园区典范。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在产旅融合示范上,以记忆棉厂家为代表,植入海绵“宝宝”科普馆、海绵雕塑手作馆、家居生活体验馆等业态,让厂区变景区。企业从单一的生产加工向参观、研学、购物等方向延伸,创新工业+旅游发展模式。

  3.3.3农业片区

  缺少美丽乡村基础,风貌差、经济落后问题显著,因此乡村景观提升既是改善人居环境,缩小发展不均衡的重要举措,也是整合资源,推动乡村旅游发展、打造农旅融合示范基地的关键。

  第一,美化农业生产空间。依托千亩果蔬大棚,以果蔬主题景观化为指导方针,通过果蔬大棚创意化、果蔬廊架观赏化和景观小品主题化等方式,形成“果蔬大逃亡”系列彩绘大棚、果蔬游园、南瓜灯会、水果家具等系列景观小品,让田园变乐园,成为大众亲子客群喜爱的户外课堂和农业体验基地。

  第二,整合生活空间,引导业态落地。

  乡村民房用白墙、黑瓦、小庭院美化的方式进行统一改造,恢复粉墙黛瓦的水乡特色。利用废弃的果蔬大棚和农房,通过就地改造植入科普馆、共享农庄、民宿、田园食府等消费业态,以“乡村+互联网+创客”发展模式,打造果蔬产业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设置游客中心、旅游厕所等基础设施。用完善的配套设施、丰富的旅游体验吸引游客和本地居民,也是农旅融合、提升农业附加值的具体表现。

  第三,合理利用公共空间,改善村民人居环境。

  整合闲置绿地和村民宅前屋后的公共空间,用花草美化环境,设置文化广场、滨水公园,植入木凉亭、条石坐凳、健身器械等景观家具,营造良好的生活空间,提升村民的生活幸福指数。

  结语:

  在大云村这个案例中,以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为抓手,不仅为大云村风貌优化提供了实操路径,也为3A级景区村庄创建提供了依据,更为大云村未来旅游发展指明了方向。未来,在乡村旅游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通过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引导,让生态、美丽、和谐成为乡村的代名词,可以让更多的乡村选择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化发展模式来实现三生共荣与乡村振兴。

篇九:乡村风貌改造意义

  关于重视乡村风貌与乡野风光的营造的几点建议一、我市拥有一大批乡村风貌1.我市历史悠久人文璀璨,拥有一大批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古村落和乡土文化,这不仅是建德历史的见证,而且深刻反映了我市源远流长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民间民俗乡土文化,这是建德千百年来历史和文化的实物载体,是中华文明在建德这一区域内的民间积淀,是我市历史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我市具有文物保养价值和开发利用的古村落有处,古建筑、遗址有座。这些古村落的布局和建筑均十分考究,祠堂、门楼、牌坊、古塔、亭以及其他等公共建筑中拥有一定历史价值的不在少数。我县的古村落、古民居数量相对较多,特色为徽派古民居,是一批非常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从类型特点来看,各地古村落有的属于文化型,不仅有大量的古民居,还有寺庙、祠堂、书院、戏台等大型古建筑群等;有的村镇,过去曾是商贾云集、景象繁华的物流集散地,拥有驿站码头,石板路穿镇而过,在历史上曾由于商贸与交通的关系而成为重镇;有的在生态环境方面独具一格;还有一些古村落则具有非常独特的民族民俗风情特色。在我市,胥村、新叶、洋溪古街等,民居数量最多,风格突出,拥有比较高的保护利用价值,具备开发前景。这些不同类型的古村落,历史文化内涵都极为丰富,是一批非常重要的旅游资源。如果加以很好地开发利用,并和发展旅游相结合,其潜力甚大,将会带来积极而良好的效益。2.现状目前我市一些乡村缺乏对乡村风貌的保护意识或者意识淡薄,对乡村风貌的价值只停留在古建筑或者历史遗迹上,对乡村风貌的内涵和外延研究不透,尤其是对其丰富的历史、科协、社会、艺术等价值知之甚少又不加研究,而是片面地追求乡土建筑价值的开发,只重开发利用、轻保护的现象十分普遍。一些具有重要价值的乡土建筑,因为开发利用中的管理不善或者开发不当而遭到损毁。由于乡村风貌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或者完善,已经有的《文物保护法》和实施条例不能完全适应当前乡村风貌保护的需要,我市的相关法规似乎并没有出台,只有一些地方规划。在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展开形势下,乡村风貌保护面临着巨大难题。按照国家有关法规,我国农村实行一户一宅的政策,乡土建筑(宅基地)不拆,不批新的宅基地,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村民拆旧加剧男主,导致众多乡土建筑被损毁。这些无秩序的拆旧建新使得许多村落中新旧参差,原有格局、自然环境和历史风貌被破坏殆尽。二、保护乡村风貌的重要意义乡村风貌,作为能够反映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中形成和演变的历史过程,真实地记录了传统建筑风貌、优秀建筑艺术、传统民俗民风和原始空间形态,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开发价值。我们这里指的乡村风貌,不仅包括古村落的近现代和古代建筑、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还包括了当地的各类民俗、民族语言(如畲族的语言)、生活民居、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戏剧以及各种传统技艺等。乡土建筑或者古建筑,是乡村风貌中的一个实物载体。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我市一些古村落的居住理念、村落布局、建筑风格、民风民俗等有蕴含丰富的历史、哲学、天象、宗教、艺术等文化内涵。这些都是我市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在经济逐步发展、农村大修大建的背景下,重视和加强对乡村风貌的保护,守住这块最后的历史文化阵地和精神家园,为今后的建德可持续发展提供历史的源泉,显得尤为重要。

  1

  以古朴的乡村文化、浓郁的乡土气息为内容的乡村风貌,是现代乡村旅游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提升村镇形象的重要手段,是培育村镇特色经济的重要支撑,对于丰富村镇内涵,体现以人为本,改善人居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2

篇十:乡村风貌改造意义

  在新乡村建设中部分政府部门和建设单位为了打造仿古风貌没有考虑建筑本身的功能形式空间形态和地域特点采用复古仿古的方法简单模仿传统住宅形式粗鄙化仿古使得建筑风貌不伦3矫揉造作地追求形式在地区的新乡村建设中新建建筑数量较少对旧建筑进行风貌改造的数量占了大部分

  浅谈乡村民居改造之路

  【摘要】: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中国拥有浩浩的乡村民居,这些民居根据地域、民族等不同,又各具特色,然而在现代化的钢筋、水泥、混凝土的影响下,谋求发展的乡村建设及农村土坯房改造正逐步遗弃乡村民居原有的特色。作为乡村建设中重要的主体,乡村民居改造在改善居住条件的同时还应传承原有特色。

  【关键词】乡村建设现状对策

  一、引言

  乡村民居将何去何从?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城市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建设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轰轰烈烈的发生在每一个城市的大街小巷甚或街头巷尾。如火如荼的城市建设使钢筋、水泥、混凝土的使用达到空前的泛滥,并塑造出千篇一律而又冰冷的城市形象。然而这种泛滥并没局限在城市,事实上他们正以势不可挡的趋势向乡村地区延生他们的触觉,并逐步蚕食着中国乡村地区原本的民居形式。本文主要从中国南方乡村地区不属于历史文物保护范畴的具有乡村地区特色的民居形式与形态出发,探讨中国乡村地区民居的发展,挖掘其中可利用、保护、传承的地方。

  二、乡村民居特色

  问题

  1、偏离地域文化风格

  地区的传统村落建筑是在其特有的地理气候、自然条件、民族文化及生活特性下所形成的,它具有明显的地域文化风格特色。随着乡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在新乡村建设中“城市型住宅”开始冲击古朴的传统民居形式。在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火柴盒”式民房建筑几乎铺遍了整个中国,地区乡村的民居建筑也存在这此类问题,各个村镇都是千篇一律的盒子建筑,这些集中安置的建筑脱离了农民生活和劳作的习惯方式,不具备美感,也与自然村落环境不协调。

  2、粗鄙仿古

  传统民居建筑是承载着地域文化和历史文脉的建筑,具有“古”味,但在其建筑工艺、材料、建设周期上已经不能够适应现代乡村的发展,与之配套的乡村基础设施也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在新乡村建设中,部分政府部门和建设单位为了打造仿古风貌,没有考虑建筑本身的功能形式、空间形态和地域特点,采用“复古”、“仿古”的方法简单模仿传统住宅形式,粗鄙化仿古,使得建筑风貌不伦

  不类。

  3、矫揉造作地追求形式

  在地区的新乡村建设中,新建建筑数量较少,对旧建筑进行风貌改造的数量占了大部分。这使建筑的改造有了很大的局限性:既定的建筑功能、空间形态使得对建筑风貌的改造仅仅流于表面,加之地方领导和规划单位往往会对该村落建筑风貌作出一个表象的定位,诸如“风格建筑”、“晚清建筑风格”、“明清仿古建筑”等,因此在改造过程中大家都会向着这个目标进行建筑外在形式上的表现,而这种表现大多数都是形式大于内容。

  三、地区新乡村居民风貌的思考:

  建筑风貌是新乡村建设工作重点之一,它体现了人们在农耕生活中因地制宜、因材施工的营建思想,反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历史痕迹。良好的建筑风貌不仅能给人们带来良好的生活环境,也能提升村庄的整体形象。对建筑风貌的规划建设不仅仅是对建筑穿衣戴帽的面子工程,其根本目的在于营造一个视觉美观的人居环境形象,传承和延续一定的地域文化,同时展现出新乡村建设的新风新貌,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质量,促进村庄积极健康地发展。对新乡村的建筑风貌作了以下的思考:

  1、对新乡村居民建筑风貌的建设应有“度”的把握

  建筑风貌在新乡村建设中,对于展现村容村貌,体现村域特色和村落文化有重要意义,但新乡村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还是在于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我们提到在建筑风貌“度”上的把握,首先是指要认识到建筑风貌的重要性却又不能过于夸大。一些领导在新乡村建设中急于求成,做面子工程,往往都把工作重心放在了对建筑风貌的改造上,资金投入比例也较大。新乡村建设的工作重心以及资金投入的重点应放在发展农业产业以及完善乡村基础设施方面,切实为农民的发展服务。如果建筑风貌建设这个“度”一旦过了,老百姓就不会得到真正的实惠和长足的发展。其次,在建筑风貌“度”上的把握还指应控制住其建设的覆盖面。并非所有的建筑风貌都需要整治和改造,不能搞一刀切。在地区某些村庄,动辄就要求全村落建筑全部进行风貌打造,一些建筑形态和立面效果较好的建筑也被强迫做了“美容”,这实际上是对资源的巨大浪费。在规划中,可以采取建筑分类的方式进行规划设计,风貌较好的建筑可以保留,较差一点的建筑进行改造设计,然后根据设计方案进行建设。中国乡村地区民居的发展不应盲目追求现代化钢筋、水泥、混凝土堆砌的高楼大厦,而应传承原有形式与形态中好的地方,保持乡村应有的风貌,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居住形式。

  2、建筑风貌应展现地域特色

  在对地区建筑风貌的规划和建设中,应充分体现地区建筑地域特色。地区村

  庄的居民建筑风貌可分为几大类:一是传统的民居建筑,这类建筑历史较悠久,建筑风貌经过岁月的冲刷显得厚重,有文化积淀,其建筑空间、结构、饰面能直接反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民居风格。但这类建筑由于年代久远大都显得破旧不堪,成了人们眼中的旧房、危房。对于传统的民居建筑,尽可能地保持其原有风貌,只对一些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进行修葺,加固排危,展示出原滋原味的地域建筑,唤起人们对历史的记忆。二是已经建好的普通居民建筑。这类建筑大多数都是由村民自建自修,没有经过统一规划,建筑风貌形态各异,缺乏美感。对于这一类建筑,建筑风貌改造的重点应是对建筑的整洁化、卫生化处理,通过清杂去乱,让建筑干净,清爽,宜居。三是还未修建的居民建筑,未修建的建筑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建筑的地域性,可以提炼民居符号元素进行设计,使建筑能够和谐自然地融入村庄环境。当然,相关职能部门还应严格把关,控制其建筑效果。

  3、建筑风貌不应“千村一面”,应在统一中寻求变化

  在对建筑风貌的改造过程中,很多村落都以一个模式进行套用,导致了地区的新乡村建筑风貌千篇一律。地区新乡村居民风貌在建设中考虑“统一”,所谓的“统一”不是指建筑风貌必须一个模样,一种色彩,而是指在地区的地域背景下形成的建筑风格的协调统一。由于各个村落所处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小气候环境以及历史文化背景都有所差异,所以地区新乡村居民建筑应在大地域背景下呈现出个体差异,达到“一乡一色,一村一品”的建设效果。

  4、建筑风貌应与建筑功能、建筑空间形态相符合

  传统的民居建筑以“尺子拐、撮箕口”为平面组合布局方式,建筑也多依地形而建,呈现出丰富的空间层次。居民建筑功能完善,堂屋、卧室、厨卫、圈舍等一一俱全。但后来修建的居民建筑以独立的建筑单体为主,多为平房或两至三层的楼房,在道路两侧作平行规则式布局。相比传统的民居建筑,在建筑功能、空间形态上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对建筑风貌进行打造时,应把建筑风貌与建筑功能、建筑空间形态综合考虑。首先在建筑功能方面,建筑风貌应从“有利生产”和“方便生活”的功能性出发,突出“乡村”的特点。不应为了表面形式而脱离建筑本身的功能。其次在建筑空间形态上,应把建筑风貌与空间形态结合。建筑空间形态上出现单一的线形空间、围合性及半围合性的空间,其风貌的表现上也应有所变化。尤其是围合或半围合的庭院空间,我们可以结合乡村庭院景观综合考虑,传达出浓郁的农耕文化。

  三、结语

  乡村民居关键在于“美”得要像乡村。较之钢筋水泥,乡村的生长见诸田野,充满希望;较之人造园林,乡村的风景演绎大自然之美,天然去雕饰;较之现代知识,乡村里有乡土的箴言,乡村更贴近生命的本真,更懂得自然的谶语。千万

  不要用城市的视角去美化乡村。此外,注意美的差异性。美因差异而存在,美因传承而久远。美丽乡村是农民幸福生活的家园,还是市民休闲旅游的乐园,更是我们所有人的精神家园。通过美丽乡村建设,让精心打造的美丽乡村日益成为更多的人乐于前往的旅游目的地、流连忘返的心灵休憩地。

  参考文献:

  [1]张建赵之枫等新乡村建设村庄规划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115-125

  [2]潘谷西中国建筑史[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2-4

  [3]赵兵乡村美化设计:新乡村绿化理论与实践[M]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10,54-55

  [4]杨永生《建筑百家言续编》摘句[J]建筑创作2003(第七期)

  [5]挖掘文化内涵,凸显民居特色[N]广元日报2008

  [6]广元市整体推进秦巴山生态小康新村示范市建设规划纲要[R]广元市人民政府2011

篇十一:乡村风貌改造意义

P>  既定的建筑功能空间形态使得对建筑风貌的改造仅仅流于表面加之地方领导和规划单位往往会对该村落建筑风貌作出一个表象的定位诸如川北风格建筑晚清建筑风格明清仿古建筑等因此在改造过程中大家都会向着这个目标进行建筑外在形式上的表现而这种表现大多数都是形式大于内容

  川北地区新农村建设中的建筑风貌问题思考

  【摘要】: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农村建筑风貌改造在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时也出现了“偏脱离建筑的地域性”、“单一追求外在形式”等问题。在对川北新农村建筑风貌的建设过程中,应以川北地区的地域性作为出发点,提取本土建筑符号,结合建筑功能、空间形态进行综合思考,打造出具有川北特色的新村风貌。【关键词】川北地区新农村建筑风貌地域性

  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及建筑风貌建设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新农村具备旧农村所没有的“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和现代城市所没有的“乡村意境、风土人情”,是社会主义体制下通过不断摸索和创新从而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型乡村。新农村的建设主要包括了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规划、环境综合整治、建筑风貌改造、文化建设、民主法制建设等内容,每个内容版块都以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基础,同时以村容村貌外显。建筑风貌建设作为体现村容村貌的核心内容,不仅仅是对建筑的美化,也反映出一定的地域文化和民居传统特色。在新农村建设中,建筑风貌建设对于美化村庄环境,彰显村庄特色,传承村落文化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川北地区新农村建设建筑风貌建设出现的问题川北地区传统村落建筑多依地形就势而筑,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其结构多为穿斗式木构架,造型空透轻盈,色彩清明素雅。其风貌主要特征为“青瓦、粉墙、人字顶”,在风格上呈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简洁朴实的建筑外貌,传达出既稳重又活跃的视觉感受。在村庄自身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使川北的新农村居民建筑风貌在建设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偏离地域文化风格

  川北地区的传统村落建筑是在其特有的地理气候、自然条件、民族文化及生活特性下所形成的,它具有明显的地域文化风格特色。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城市型住宅”开始冲击古朴的传统民居形式。在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火柴盒”式民房建筑几乎铺遍了整个中国,川北地区农村的民居建筑也存在这此类问题,各个村镇都是千篇一律的盒子建筑,这些集中安置的建筑脱离了农民生活和劳作的习惯方式,不具备美感,也与自然村落环境不协调。

  2、粗鄙仿古传统川北民居建筑是承载着地域文化和历史文脉的建筑,具有“古”味,但在其建筑工艺、材料、建设周期上已经不能够适应现代农村的发展,与之配套的农村基础设施也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在新农村建设中,部分政府部门和建设单位为了打造仿古风貌,没有考虑建筑本身的功能形式、空间形态和地域特点,采用“复古”、“仿古”的方法简单模仿传统住宅形式,粗鄙化仿古,使得建筑风貌不伦不类。3、矫揉造作地追求形式在川北地区的新农村建设中,新建建筑数量较少,对旧建筑进行风貌改造的数量占了大部分。这使建筑的改造有了很大的局限性:既定的建筑功能、空间形态使得对建筑风貌的改造仅仅流于表面,加之地方领导和规划单位往往会对该村落建筑风貌作出一个表象的定位,诸如“川北风格建筑”、“晚清建筑风格”、“明清仿古建筑”等,因此在改造过程中大家都会向着这个目标进行建筑外在形式上的表现,而这种表现大多数都是形式大于内容。

  三、川北地区新农村建筑风貌的思考:建筑风貌是新农村建设工作重点之一,它体现了人们在农耕生活中因地制宜、因材施工的营建思想,反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历史痕迹。良好的建筑风貌不仅能给人们带来良好的生活环境,也能提升村庄的整体形象。对建筑风貌的规划建设不仅仅是对建筑穿衣戴帽的面子工程,其根本目的在于营造一个视觉美观的人居环境形象,传承和延续一定的地域文化,同时展现出新农村建设的新风新貌,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质量,促进村庄积极健康地发展。对新农村的建筑风貌作了以下的思考:1、对新农村居民建筑风貌的建设应有“度”的把握。

  建筑风貌在新农村建设中,对于展现村容村貌,体现村域特色和村落文化有重要意义,但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还是在于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我们提到在建筑风貌“度”上的把握,首先是指要认识到建筑风貌的重要性却又不能过于夸大。一些领导在新农村建设中急于求成,做面子工程,往往都把工作重心放在了对建筑风貌的改造上,资金投入比例也较大。新农村建设的工作重心以及资金投入的重点应放在发展农业产业以及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方面,切实为农民的发展服务。如果建筑风貌建设这个“度”一旦过了,老百姓就不会得到真正的实惠和长足的发展。其次,在建筑风貌“度”上的把握还指应控制住其建设的覆盖面。并非所有的建筑风貌都需要整治和改造,不能搞一刀切。在川北地区某些村庄,动辄就要求全村落建筑全部进行风貌打造,一些建筑形态和立面效果较好的建筑也被强迫做了“美容”,这实际上是对资源的巨大浪费。在规划中,可以采取建筑分类的方式进行规划设计,风貌较好的建筑可以保留,较差

  一点的建筑进行改造设计,然后根据设计方案进行建设。

  2、

  建筑风貌应展现川北地域特色

  在对川北地区建筑风貌的规划和建设中,应充分体现川北地区建筑地域特色。川北地区村庄的居民建筑风貌可分为几大类:一是传统的川北民居建筑,这类建筑历史较悠久,建筑风貌经过岁月的冲刷显得厚重,有文化积淀,其建筑空间、结构、饰面能直接反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川北民居风格。但这类建筑由于年代久远大都显得破旧不堪,成了人们眼中的旧房、危房。对于传统的川北民居建筑,尽可能地保持其原有风貌,只对一些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进行修葺,加固排危,展示出原滋原味的川北地域建筑,唤起人们对历史的记忆。二是已经建好的普通居民建筑。这类建筑大多数都是由村民自建自修,没有经过统一规划,建筑风貌形态各异,缺乏美感。对于这一类建筑,建筑风貌改造的重点应是对建筑的整洁化、卫生化处理,通过清杂去乱,让建筑干净,清爽,宜居。三是还未修建的居民建筑,未修建的建筑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建筑的地域性,可以提炼川北民居符号元素进行设计,使建筑能够和谐自然地融入村庄环境。当然,相关职能部门还应严格把关,控制其建筑效果。3、新农村建筑风貌不应“千村一面”,应在统一中寻求变化。

  在对建筑风貌的改造过程中,很多村落都以一个模式进行套用,导致了川北地区的新农村建筑风貌千篇一律。川北地区新农村建筑风貌在建设中考虑“统一”,所谓的“统一”不是指建筑风貌必须一个模样,一种色彩,而是指在川北地区的地域背景下形成的建筑风格的协调统一。由于各个村落所处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小气候环境以及历史文化背景都有所差异,所以川北地区新农村居民建筑应在大地域背景下呈现出个体差异,达到“一乡一色,一村一品”的建设效果。

  4、建筑风貌应与建筑功能、建筑空间形态相符合传统的川北民居建筑以“尺子拐、撮箕口”为平面组合布局方式,建筑也多依地形而建,呈现出丰富的空间层次。居民建筑功能完善,堂屋、卧室、厨卫、圈舍等一一俱全。但后来修建的居民建筑以独立的建筑单体为主,多为平房或两至三层的楼房,在道路两侧作平行规则式布局。相比传统的川北民居建筑,在建筑功能、空间形态上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对建筑风貌进行打造时,应把建筑风貌与建筑功能、建筑空间形态综合考虑。首先在建筑功能方面,建筑风貌应从“有利生产”和“方便生活”的功能性出发,突出“川北农村”的特点。不应为了表面形式而脱离建筑本身的功能。其次在建筑空间形态上,应把建筑风貌与空间形态结合。建筑空间形态上出现单一的线形空间、围合性及半围合性的空间,其风貌的表现上也应有所变化。尤其是围合或半围合的庭院空间,我们可以结合农村庭院景观综合考虑,传达出浓郁的川北农耕文化。

  四、结语当前,我国正处于大规模地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阶段,我们必须正确地认识村庄建筑风貌的作用和重要性,不能一味地追求建筑的外在形式和夸大其作用。川北地区新农村建设中对建筑风貌的改造应立足于其地域性,结合建筑的外立面、空间形态、建筑功能综合打造,让新村不仅外观美丽,同时也体现出功能的合理性和对地域文化的传承作用。

  参考文献:[1]张建赵之枫等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115-125[2]潘谷西中国建筑史[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2-4[3]赵兵农村美化设计:新农村绿化理论与实践[M]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10,54-55[4]杨永生《建筑百家言续编》摘句[J]建筑创作2003(第七期)[5]挖掘文化内涵,凸显川北民居特色[N]广元日报2008[6]广元市整体推进秦巴山生态小康新村示范市建设规划纲要[R]广元市人民政府2011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推荐访问:乡村风貌改造意义 风貌 乡村 改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