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中国共产党7篇
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中国共产党7篇

2022-08-30 08:35:12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中国共产党7篇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中国共产党 国共的十年对峙 一、阶段特征1.世界历史阶段特征资本主义世界由相对稳定发展向大危机过渡,为摆脱危机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缓和了国内矛盾;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中国共产党7篇,供大家参考。

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中国共产党7篇

篇一: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中国共产党

的十年对峙

  一、 阶段特征 1. 世界历史阶段特征 资本主义世界由相对稳定发展向大危机过渡, 为摆脱危机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 缓和了国内矛盾; 德日先后确立法西斯专政, 法西斯国家加紧对外侵略, 英法美推行绥靖政策, 新的世界大战迫在眉睫。

 中国、 埃塞俄比亚、 西班牙等国人民进行英勇的反法西斯斗争。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面对侵略, 共产国际制定 “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策略对中国革命产生重大影响。

 2. 中国历史阶段特征 1927 年 8 月至 1937 年 7 月的 10 年, 是国共两个政权的对峙时期。

 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是国共两党、 两个政权的对立斗争; 中日 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国共两党由对抗走向合作; 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

 其中, 国共两党、 两政权的内战对峙是最基本的特征。

  一是在政治上国民党新军阀取代北洋军阀的统治, 建立起一党专政, 强化专制统治, 围剿“红军”; 同时, 采取一系列整理财政和发展经济的措施。

 一方面客观上有利于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也形成以“四大家族” 为首的官僚资本; 同时美国在华的经济势力也迅速扩张。

 在外交方面, 发起改订新约运动。

 二是大革命失败后, 中国共产党从实践和理论探索新的革命道路, 找到了中国革命正确的发展道路。

 从参加革命到独立领导革命, 从右倾转向“左” 倾, 从幼稚走向成熟, 革命中心从城市转入农村, 革命区域从南方转到北方, 从走俄国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

 三是日本帝国主义逐步扩大对中国的侵略, 国共两党由对峙走向合作, 中国由国内战争转向对外民族战争, 中日矛盾逐步上升为主要矛盾。

 1931 年, 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九· 一八” 事变, 民族矛盾开始上升。

 民族危机加重, 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

 中国共产党制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揭开了国共两党合作的抗日序幕。

 二、 概念解析 1.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基本内容是在中共领导下, 把武装斗争、 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结合起来。

 党的正确领导是最重要的条件; 土地革命是其基本内容; 武装斗争是主要斗争形式;根据地是其赖以发展的战略基地。

 在抗日战争初期, 毛泽东又进一步完善了 这一理论体系。

 它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完全符合中国国情和革命的发展实际, 为中国革命在城市遭到失败后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它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丰硕成果, 也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伟大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2. 土地革命路线

  1931 年春, 毛泽东总结土地革命的经验, 制定出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 那就是依靠贫农、 雇农, 联合中农, 限制富农, 保护中小工商业者, 消灭地主阶级, 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这条路线, 调动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 保证了 土地革命的胜利。

 3. 长征 1934 年 10 月因第五次反“围剿” 的失利, 临时党中央被迫决定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实

 行战略转移, 开始长征。

 1935 年召开的遵义会议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此后红军四渡赤水, 渡过金沙江, 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 翻越夹金山,穿过大草地, 进入甘肃、 陕西。

 1935 年 10 月, 中央红军同在陕北的红军胜利会师。

 1936年 10 月, 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 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围剿红军、 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 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4. 遵义会议

  1935 年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会议集中全力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 倾错误; 肯定了 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 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这次会议结束了王明“左” 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 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 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 己的路线、 方针和政策问题, 妥善地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这次会议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 挽救了党, 挽救了红军, 挽救了革命, 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 华北事变

  华北事变是指 1935 年日本帝国主义企图把华北从中国分离出去而制造的一系列侵略事件, 其内容包括“河北事件” 及《何梅协定》;“张北事件” 及《秦土协定》;“华北五省自治运动” 及“冀察政务委员会”。

 这些事件基本上都发生在华北地区, 故称华北事变。

 华北事变标志着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5. 西安事变 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 爱国将领张学良、 杨虎城, 同红军和解停战, 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

 1936 年 12 月蒋介石到西安威逼张、 杨执行“剿共” 计划。

 张杨多次劝说蒋介石停止内战, 联共抗日无果后, 他们于 12 日扣押了蒋介石, 实行“兵谏”,逼蒋抗日。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又称“双十二事变”。

 西安事变发生后, 国民党内亲日派头子何应钦积极部署讨伐张杨。

 国民党内亲英美派的宋美龄、 宋子文等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营救蒋介石积极奔走。

 中国共产党高瞻远瞩, 从全民族利益出发, 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 派周恩来等赴西安参加谈判。

 经过各方面的努力, 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 联共抗日的主张。

 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 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三、 问题探讨 1 . 大革命失败后, 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是如何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 试结合近代中国特殊的国情说明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走这条道路?

 理论上:(1)

 八七会议纠正了 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给处在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 新的出路。(2)

 毛泽东及时总结了井冈山斗争的经验, 相继写了一些重要的文章, 从理论上论证了中国革命采取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以农村包围城市, 最后夺取城市这样一条正确的道路, 提出了著名的“工农武装割据” 的思想。

 实践上:

 (1)

 大革命的失败, 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2)

 1972 年下半年, 先后发动了南昌起义、 秋收起义、 广州起义, 为中国革命创建军队, 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揭开了序幕。(3)

 从 1972 年下半年到 1930 年夏, 全国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革命武装力量发展到 10 万人 。

 (4)

 根据地开展了 土地革命和经济建设,

 并先后三次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的“围剿”。

 1931 年冬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正式建立起同国民党对峙的政权。

 原因:(1)

 中国是一个落后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十分薄弱, 工人阶级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不到百分之零点五, 没有强大的工人阶级, 就没有在城市发动革命的阶级基础;(2)

 中国近代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敌人在广大农村的统治力量薄弱;(3)

 农民占全国人口大多数, 并深受封建地主阶级压迫剥削, 是工人阶级可靠的同盟军;(4)

 中国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国家, 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 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

 因此, 无议会可以作为合法斗争的阵地, 无组织工人罢工和其他政治活动的合法权利, 没有在城市进行大规模有组织的公开政治斗争的客观条件。

 因此, 中国只能走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以农村包围城市、 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 这是由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的。

 2. 中共在 20 世纪 20 年代和 30 年代各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 各实现了一次历史性的转折。试结合两次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 主要内容以及历史作用来分析这两次转折之间的关系。

 在 20 世纪 20 和 30 年代, 中共分别召开了 “八七” 会议和遵义会议。

 (1)

 这两次会议都是在中国革命遭受重大挫折的情况下开的:“八七” 会议之前, 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和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使大革命遭到失败。

 遵义会议前夕 , “左” 倾冒险主义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 失利, 红军被迫长征, 在长征初期又遭受了 重大损失。

 (2)

 两次会议都纠正了错误的指导思想:“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 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 这都极大地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形成了具有历史义主的转折。

 (3)

 两次转折的不同之处在于:“八七” 会议在反右的同时没有注意“左”, 使党内“左”倾错误不断发展, 也没有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 没有取得独立自主的地位, 这就是使中国革命再次遭受了重大挫折。

 遵义会议不仅结束了“左” 倾错误的统治, 而且确立了 以毛泽东为首的坚强领导核心, 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了自 已的路线, 方针和政策问题,妥善处理了党内分歧和矛盾。

 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 使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了成熟。

 这次转折成为中国革命不断走向胜利的新起点。

 3. 结合有关史实, 分析说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有何变化? 随着主要矛盾的变化, 我党的方针政策发生了哪些变化和调整?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由中国人民与北洋军阀的矛盾变为与国民党统治集团的矛盾;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 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 华北事变后成为主要矛盾。

 中共方针政策的变化:

 1927 年八七会议确立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开展土地革命的方针; 随着中日矛盾激化, 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停止内战, 一致对外” 的口号。

 1935 年底,中共召开瓦窑堡会议, 确定了建立抗日 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西安事变发生后, 中国共产党顾全大局, 以全民族利益为出发点提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 国共再度合作, 共同抗日。

 4. 结合有关史实谈谈中共在土地革命时期是如何逐渐由幼稚走向成熟的? 走向成熟的原因有哪些?

 (1)

 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探索出一条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 即向农村进军, 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以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

 中国共产党人由“走俄国人的路” 到开始“走自己的路”, 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2)

 不断地纠正自己的错误, 调整路线、 方针、 政策, 领导中国革命不断发展。

 八七

 会议纠正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确立了武装反抗国民党派和开展土地革命的总方针。

 在攻打大城市受挫的情况下, 决定向农村进军。

 在遵义会议上, 纠正了 王明的 “左”倾错误, 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3)

 根据形势变化, 抓住主要矛盾, 及时调整政策:

 九一八事变后, 共产党及时发表宣言、 通电, 号召全国人民“以民族革命战争, 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

 随着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共产党及时调整政策, 抛弃前嫌, 制定了抗日 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

 西安事变后, 又制定了和平解决的政策, 促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逐渐走向成熟的原因:

 第一, 中共能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明确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第二, 中共经过长期革命斗争实践, 总结了 正反两方面经验。

 5. 1 9 世纪 60 年代初清政府提出的“借师助剿” 政策和 20 世纪 30 年代国民政府推行的“攘外必先安内” 政策在背景、 实质上有何相同之处? 它们各自结局怎样? 试分析其结局形成的原因。

 背景:

 都是在外国列强侵略加剧、 中国人民反抗斗争激烈并沉重打击其反动统治的情况下提出和推行的。

 实质:

 都以镇压人民革命运动、 维护自身统治为出发点。

 各自结局:

 “借师助剿” 政策是在农民起义沉重打击封建统治的情况下提出的。

 清政府急于通过镇压太平天国而稳固其统治; 列强各国也迫切需要镇压人民革命实现其在华势力权益, 中外反动势力在这一点上完全一致。

 而太平天国运动由农民阶级领导, 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 不能战胜敌人。

 “攘外必先安内” 政策是为消灭红色政权而提出的, 由于当时中日民族矛盾上升, 一开始便遭到各阶层的反对。

 又由于英美与日 本矛盾也趋于上升, 再加上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 提出的共同抗日政策得到普遍支持, 抗日民族运动高涨, 迫使蒋介石政权由镇压革命转向联共抗日。

 6.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国民党对日政策先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 )

 为什么国民党对日 政策会发生变化的?

 (1)

 1935 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华北事变, 策动“华北五省自治” , 这就从根本上威胁了国民党在华北的统治地位; (2)

 日本加紧在华北的侵略扩张, 加剧了国民党政府和日本的矛盾; (3)

 日本在华北的侵略扩张, 损害了英美利益, 扩大了与英美之间矛盾, 影响了国民党政府的政策; (4)

 国民党、 国民党政府及军队进一步发生分化, 要求抗日, 反对妥协的呼声很高, 亲日派受到打击; (5)

 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提出, 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给国民党以压力。

 还有人认为, 经济原因是促使国民党转向抗日的基本原因,蒋介石的民族主义感情是实现国民党政策转变的主观原因。

 (2)

 国民党对日政策是怎么转变的?

 九一八事变后, 在国内压力和国际英美与日的矛盾下, 国民党政策开始转变。

 1935 年11 月国民党“五大” 召开, 在蒋的对外关系演词中, 国民党政策发生某些变化, 开始改变一味妥协的外交政策。

 1936 年 7 月, 国民党五届二中全会召开后, 在对日 谈判中态度逐渐强硬, 开始据理力争,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一味妥协退让的外交方针。

 对中国共产党斗争的策略由单纯的武...

篇二: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中国共产党

谈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

  学院:

 文化与传媒学院

 班级:

 2011 级汉文 1 班

 姓名:

 刘红

 学号:

 201101024001

  谈谈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 关键词:

 先锋队; 先进性; 实现共产主义; 党员的严格要求

 一、 先锋队:

  “先锋” 者, 即先进、 先行、 走在前列的意思。

 惟其先进, 才称的上是先锋队。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国共产党建立于是 1 921 年 7 月,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始终朝着既定的方向-实现共产主义而不懈奋斗。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的诞生, 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 取得了自身的独立与解放。

  新中国建立后, 中国人民政治地位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然而经济生活却极度空乏。

 中国共产党就是在这一穷二白的基础下, 肩负起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重任。1 956 年工农业的伟大改造的完成, 初步建成社会主义工业体系; 扭转了中国经济衰败的态势; "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 显示了新中国日益增强的国防力量; 1 971 年中国重返联合国,赢得了应有的国际地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 总结历史, 高瞻远瞩, 做出将党的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转移的决策, 确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目标, 全面进入社会主义的建设阶段。

 在独立自主、 自力更生的基础上, 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大大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用"一国两制"政策顺利解决了香港、 澳门问题, 洗刷百年耻辱, 领导中国人民在经济、 农业、 工业、 教育、 科技、 国防、 外交等各个领域都取得重要成果。

 在现代化建设上,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二、 先进性:

 先进性是对党的性质的基本要求。

 无论是党的整体, 还是党的成员, 在自身素质、 思想觉悟、 政治行为等等方面, 都应该具有先进性, 始终走在前列, 充分发挥其先导、 先锋、 模范和榜样的作用。

 党的先进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是走在人民的前列、 走在工人阶级广大群众的前列。

 这是党的先进性的最基本的含义, 也是我们从建党以来就一直确认和坚持的标准。

 列宁说, 党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但又不是普通的一部分, 党“是阶级的先进觉悟阶层, 是阶级的先锋队。

 ”我们党从一开始就是按照列宁的先锋队理论建立起来的。

 毛泽东说:

 “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

 无产阶级里头出了那样一部分比较先进的人, 组织成一个政治性质的团体, 叫共产党。

 ”共产党是由中国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中的先进分子组织起来, 始终代表和维护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带领人民群众进行革命、 建设和改革的一支有组织的战斗部队。

 党的阶级基础是与先进生产力相联系的工人阶级, 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

 党按照严密的结构和纪律组织起来, 要求自己的全部成员都努力成为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中有觉悟、 有组织、 有纪律的先进分子。

 无论是在革命时期, 还是建设和改革时期, 党都始终走在工人阶级的前列, 走在全体中国人民的前列, 走在整个中华民族的前列。

 因此, 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进部队、 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进部队。

  第二、 走在历史和时代潮流的前列。

 党的先进性根本上还是在党与历史发展规律、 与

 国家和民族面临的任务之间的关系方面。

 纵览人类历史, 任何一种政

  治力量, 它的作用和命运, 根本上都是与一定时代的潮流、 规律和进程联系在

 一起的, 能否具有和始终保持自己的生命活力, 归根到底, 在于能否与时代发

 展的方向和趋势相吻合, 始终走在时代潮流的前列。

 坚持与时代同行, 就能够

 朝气蓬勃, 兴旺发达; 如果停滞、 贝利历史发展的规律, 迟早会被历史淘汰。

  中国共产党所具有的先进性, 根本上就在于能够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坚

 持走在时代潮流的前列, 通过制定科学的路线纲领方针政策, 切实履行人民交

 给的职责, 担当起了时代赋予的历史任务。

 三、 实现共产主义:

 实现共产主义是党的最终理想和最终目标。

 而我们党清醒的认识到实现共产主义是一 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 只有在社会主义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所以我们党以发展做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经济政治文化相协调的发展, 是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共产党以兴国为已任, 以富民为目标, 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按照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我们党吸纳各种德才兼备的优秀分子; 按照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要求, 我们党吸纳人类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 按照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 我们党在工作中始终坚持“群众路线”, 紧紧依靠人民群众, 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 使党获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拥护和信赖。

  四、 党员的严格要求:

 (一)、 共产党员要实践“三个代表” 的重要思想, 必须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要成为道德榜样。

 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

 不同的理想决定着每个人不同的人生追求和境界。

 对共产党员来说, 只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的理想与信念, 才能真正解决思想上入党的问题, 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才能在实践“三个代表”

 方面做出表率。

 尤其在党中央提出“以法治国” 和“以德治国” 并举的新形势下, 作为党员坚持党的性质、 实践宗旨, 成为人民的道德榜样显得尤为重要。

 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一个党员一旦丧失了理想信念, 就什么事都会发生, 出现在我们高层领导干部中的腐败事例就是最好的佐证。

 所以, 学习“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就是要把坚定的理想信念作为首要的和核心的问题来解决, 作为强基固本的基础工作来抓。

 (二)、 党员的先进性要与时俱进, 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要带头成为学习型人才。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为广大党员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党员要勇敢地站在队伍前列, 为推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奋斗拼搏。

 推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必然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 矛盾和问题, 共产党人首先要善于学习一切先进东西, 一定要有坚决保护先进生产力的自觉性,一定要有不怕困难的勇气。

 如果对先进的东西缺乏兴趣, 不肯学习、 不思进取, 在社会进步面前畏缩不前, 遇到风险就手足无措, 甚至想走回头路, 就绝不可能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就没有资格成为先进分子。

 (三)、 共产党员说话办事, 必须要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 为群众多做实事。中国共产党的根源在群众, 他的生命也在群众, 水可载舟, 也可覆舟, 所以共产党人在立党之初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当作自己的宗旨和行为准则, 立党为公, 清正廉洁, 诚心诚意为人民谋福利, 这是我们党受到人民群众拥护, 领导人民夺取革命和建设事业胜利的奥秘所在。

 党的全部行为说到底, 是为广大群众谋取更多的利益, 离开了人民的需要、 愿望, 党的先进性、 党员的先进性都是没有意义的。

 因此,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 党员在社会中, 在个人日常行为中要表现先进性, 都要看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 是否反映人民的要求和愿望, 是否受到群众的欢迎和拥护。

 总结:

 中国共产党正引领中国迈向前方, 我们应该坚决拥护党的领导, 树立跟党走的正确思想观念, 为实现中华复兴而尽到自己的努力。“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篇三: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中国共产党

谈我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

 我叫赵兴华来自 2009 级物理学三班今年十一月份有幸进入了物理学院第四十四期党校培训班的学习。通过一个多月的学习使我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大大加深下面我就简单谈谈我的认识吧 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国共产党建立于 1921 年 7 月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始终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不懈努力。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经过艰苦的斗争取得了民族独立和解放。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治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然而经济生活却极度匮乏。中国共产党就是在这一清二白的情况下肩负起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担。1956 年三大改造的完成初步建成了社会主义工业体系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显示了新中国日益强大的国防力量1971 年重回联合国赢得了应有的国际地位。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国家领导人的高瞻远瞩、英明决策之下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确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目标全面进入社会主义建设阶段实施了改革开放政策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用一国两制的政策解决了香港和澳门问题我国在各个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党的最终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而我们党清醒的认识到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满长而又艰辛的过程所以党把执政兴国作为第一要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全面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党在工作中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紧紧依靠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使党获得广大人民的支持。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发展得到路上不断地解放、发展和完善自己始终为保持共产党的先进性不断地的努力我们党是一个先进的、成熟的、充满活力的政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大保障和依靠。

 总之一句话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绝对不是在敷衍我说的都是我内心的真实想法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以“人民利益大于一切”为服务宗旨的政党是一个为人民办实事的政党是一个从内心想为人民谋福利的政党。我是一个从农村来的孩子我可以从我身边这些年发生的巨大变化来证明我今天所说的这些话我认为只有加入中共产党成为该优秀组织中光荣的一员才能实现我的人生理想才能实现我的人生价值多为家乡做贡献为我国早日实现共产主义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也许我现在还达不到党对我的要求但我会为之而不懈努力的争取早日成为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 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中国的革命实践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摆脱受奴役的命运成为国家的主人。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 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 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经过长期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取得了胜利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的建设实践证明中国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才能走向繁荣富强。

 建国后 我国顺利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 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尽管在前进的道路上遇到过曲折但党用她自身

 的力量纠正了失误使我国进入了一个更加伟大的历史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生产力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三个代表”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指导下我国向强国道路前进。

篇四: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中国共产党

我党的农村土地政策 前言:

 2011 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 90 周年, 也是我国实施“十二五” 规划的开局之年。

 回顾我们党成立 90 周年来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 总结、 阐释我们党 90 年来的光荣历史、 丰功伟绩, 是党校系统给建党 90 周年最好的献礼。

 有感于我国是个农业大国, 农民、 农村、 农业皆附着于土地, 遂选此话题小议, 冀窥一斑而知全豹。

 一、 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农村土地政策

  (一)

 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思想源于农民运动和“耕者有其田” 的愿望

 最早发动与组织农民闹革命的人, 就是彭湃。

 早在党诞生之前, 1921 年 5 月间, 广东的共产党人彭湃, 就在他的家乡 海丰县发动与组织农民, 打起苏维埃的旗帜闹革命。

 并于 1922年 9 月成立“赤山农会” 。

  在党的正式文件中, 第一次关于农民运动的真实记载是 1922 年 6 月, 陈独秀在给共产国际的报告中说, 在衙前农协的基础上, “组织了 80 个农村的农民协会反抗地主, 被军警解散,死伤数人” 。

 1922 年的中共“二大” , 发表了大会宣言。

 指出:

 “中国三万万的农民, 乃是革命运动中的最大要素” 。

 “大量的贫苦农民能和工人握手革命, 那时可以保证中国革命的成功” 。

 这是党的代表大会第一次明确提出工农联合起来革命。

  1923 年党的三大在广州召开, 这是党的代表大会第一次讨论农民问题。

 毛泽东发表重要意见, 强调了农民问题的重要性。

  1924 年国共两党共同参加的国民党一大召开, 实现了国共第一次合作, 孙中山在会后不久, 最早提出了“耕者有其田” 的口号, 这个口号提出和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纲领基本原则是一致的。

 但是, 遗憾的是, 提出“耕者有其田” 口号的孙中山先生, 并没有完成这项工作, 国民党后来也没有去做这项工作。

 而真正去完成这项任务的, 不是国民党, 而是共产党。

 因此, “耕者有其田” 也就成为了中国共产党新的奋斗目标。

  1925 年 1 月, 党的四大第一次提出了领导权和工农联盟问题, 也是第一次在全党正式地、较好地统一和认识了领导权和工农联盟的思想。

  1926 年 9 月, 毛泽东赞扬广东海丰县的农民运动时说:

 “全中国各地都必须办到海丰这个样子, 才可以算得革命胜利” 。

 海丰成为中国共产党开展农民运动的策源地之一, 是最早开展土地革命的根据地, 也是最早制定土地政策的根据地。

 (二)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规律的认识和制定正确土地政策来之不易

 大革命时期, 中共所做的唤起民众, 联合工农, 虽然遭到很多的质疑、 非难和破坏, 全国至 1927 年 3 月底, 农民协会组织, 还是遍及了 17 个省, 有组织的农民已达到 800 万人。

 然而, 中共此时对农民和土地问题还是不甚了解的。

 当时全党没有共同的正确认识, 没有完整的正确的土地政策。

 虽然这样, 如果不发生大的问题, 土地政策会得以制定和贯彻, 大革命将会不断推向前进。

  但是, 就因为 1927 年的四一二政变、 七一五政变, 从而导致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全面破裂, 持续了 3 年多的大革命彻底失败。

 在中国革命的重要关头, 中共召开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会上, 毛泽东就向大会提出了迅速加强土地革命, 大力武装工农, 在农村建立革命政权等建议。全市党校系统纪念建党 90 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

  这样好的建议, 却由于种种原因, 未能被中央领导机构所接受; 当时的中央领导机构也未能担负起在紧急关头挽救革命的任务。

 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 1927 年 8 月 7 日, 中共组成临时中央, 并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 史称“八七会议” 。

 在紧急情况下, 除了制定一系列决议案外,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屠杀政策的总方针, 并把发动农民举行秋收暴动作为当前最主要的任务。

 大会指出:

 “现在中国革命的根本内容是土地革命” , 号召全党重视农民运动, 组织农民暴动, 自下而上解决土地问题。

 可见, 八七会议开始把中国民主革命的内容(土地革命)

 和形式(武装斗争)

 统一起来了。

 而这一认识在中央的获得, 是在付出血的代价之后才得到的, 反映了中共对中国革命规律从此才有了正确的认识。

  1927 年 11 月中旬, 海陆丰苏维埃政府实践了把没收分配土地问题列为第一个议案的做法, 通过了《没收土地案》 及分田标准, 规定不仅仅是大中地主的土地加以没收, 小地主甚至自耕农的土地也加以没收。

 大会还通过了“不劳动不得田地, 不革命不得田地” 的分田原则。虽然此时执行的是“左” 的土地政策, 却以付出血的代价换来了正确政策的制定。

 可以说, 是开了制定土地政策的先河, 开了实践中国土地革命的初始。

  (三)

 中国共产党六大首创土地政策

 自八七会议以后, 全党都在摸索中国革命的规律。

 而此时党内思想混乱, 认识上的分歧和争论, 还没有完全解决, 土地革命怎样开展, 土地政策如何制定, 还需要党的代表会议才能得以解决。

 于是, 为了总结大革命失败以来的经验教训, 确定党的任务, 明确党的方向, 中共六大于 1928 年 6 月 18 日至 7 月 11 日在苏联莫斯科正式召开。

 这次代表大会是我党唯一一次在国外召开的代表大会。

 会议通过了政治、 政权组织、 土地、 农民、 军事、 职工运动等问题决议案, 还提出了中国革命的十大纲领。

 制定了正确的土地政策是:

 1. 明确规定没收一切地主阶级的土地, 耕地归农民; 2. 确立土改的阶级路线; 3. 调整富农政策。

 大会通过的《土地问题决议案》 规定:

 “无代价的立即没收豪绅地主阶级的土地财产, 没收的土地归农民代表会议(苏维埃) 处理, 分配给无地及少地的农民使用。

 ” 虽然《土地问题决议案》 对农民的土地所有权问题尚未解决, 对如何划分农村各阶级的具体标准也没有做出规定, 却首创了土地政策。

 在全党也初步形成了探索中国革命发展道路的良好开端。

  二、 中国共产党在有了 枪杆子后的农村土地政策

  (一)

 中共六大土地政策在革命根据地的贯彻实施

  中共六大的土地政策指引了中国土地革命的开展, 一走就是二十年。

 就土地政策贯彻实施而言, 1928 年底, 中共湘赣边区政府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 。

 这个土地法, 第一次用法律形式肯定了中国农民分配土地的神圣权利, 为后来的土地革命提供了法律依据。

 虽然, 当时还有些不适当规定, 如没收一切土地进行分配, 而不是只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进行分配; 又如土地的所有权归工农兵民主政府所有, 而不是归农民所有,但是, 在实践中, 及时进行了纠正。

  1929 年 4 月, 毛泽东主持制定了《兴国土地法》 。

 这个土地法, 根据中共六大精神, 对《井冈山土地法》 涉及到的一些内容进行了重要更正, 把“没收一切土地” 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

 同年 6 月又规定:

 “田地归耕种的农民所有” 。

 7 月, 在毛泽东指示下, 中共闽西召开第一次党代表大会, 会上通过了《土地问题决议案》 , 指出土地革命中,要区别对待大小地主与富农, 保护大小商店, “不打击富农” , 只没收富农多余部分的土地;自耕农不没收, 不使中农受“任何的损失” , “集中攻击目标于地主” ; 土地的分配方法, 应以乡 为单位, 按原耕地为基础, 明确提出“分田时以抽多补少为原则” , 按人口进行平均分配;对在乡 的地主“酌量分与田地” 。

 比较好地发展了《井冈山土地法》 , 也使中共六大制定的土地政策得到了较好地贯彻执行。

  (二)

 中共六大的土地政策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在贯彻中共六大精神中, 有些地方受到的“左” 右倾干扰还是比较大的。

 1 . 排除右倾错误的干扰。

 1930 年 2 月, 毛泽东在著名的红军“二· 七” 地方和军队联席会议上强调, 平分土地是当务之急。

 他作了一要“分” , 二要“快” 的两字结论, 批判了当时出现的一种主张按耕地能力作为分配土地的标准及迟迟不分田的右倾错误。

  2 . 排除 “左” 倾错误的干扰。

 为了抵制“左” 倾的干扰, 1930 年 8 月, 颁布《中国革命军事委员会土地法》 , 以纠正《土地暂行法》 的错误, 肯定了毛泽东提出的土地分配原则。同年 10 月, 中央政治局指出在土地问题上必须加紧反对“左” 倾错误, 现在以政府的法令或者以决议禁止土地买卖和租借是脱离全体农民群众的过早办法, 应予以纠正。

 同年 11 月, 在毛泽东主持下, 召开了峡江会议。从理论上澄清了在土地问题上的路线是非, 批评了李立三 “左”倾错误; 论述了平分土地的必然性和深入开展土地革命对于巩固工农联盟、 扩大红军的重要意义。

  3 . 提出农民土地私有权问题。

 1931 年 2 月, 毛泽东在《给江西省苏维埃政府的信》 中,明确地提出了农民土地私有权问题。

 接着, 毛泽东按中央决定, 又指示各级政府发布告说明,江西工农民主政府发表《土地是我们的, 耕种起来啊》 的文告, 正式宣布土地归农民所有。“过去分好了的田(实行‘抽多补少’ 、 ‘抽肥补瘦’ 了的)

 即算分定, 得田的人, 即由其管理所分之田, 所有权私有, 别人不得侵犯” 。

 同年, 在江西省工农民主政府制定的土地纲领中, 对农民土地私有权问题做出明文规定。

 与此同时, 赣东北、 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也有类似的规定。

 (三)

 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逐步推进

 土地革命时期, 从井冈山土地法、 兴国土地法到二· 七会议、 南阳会议、 峡江会议, 逐步形成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 即:

 依靠贫雇农, 联合中农, 限制富农, 保护工商业者, 消灭地主阶级, 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给富农以经济出路, 给地主以生活出路的路线。

  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路线表明:

 中国共产党是唯一能够提出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 努力实施土地政策的政党。

  抗战时期, 减租减息是这个时期土地问题的基本政策, 贯彻落实这一政策, 实现了“减租减息, 耕者有其田, 建立民主政权” 的主张。

 1937 年 8 月, 《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中指出这项政策包括:

 没收汉奸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农民; 逃走的地主的土地, 无租息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地方公有地, 分配给农民; 颁布普遍减租的法令, 规定最高租额, 减租至最低限度;保证农民佃耕土地之永佃权; 整理农民债务, 禁止高利盘剥, 办理低利或无利借贷等。

 1941年至 1942 年,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 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解放战争时期, “实行减租减息, 放手发动群众, 彻底地解决土地问题” , 是主要政策。这个时期开始把开展练兵、 减租减息、 土地改革和生产运动结合起来。

 贯彻落实土地政策, 实现了土地改革运动。

 1945 年 11 月, 中共中央发出了《减租和生产是保卫解放区的两件大事》的党内指示。

 1946 年, 中共中央下达了《五四指示》 , 土改开始向“耕者有其田” 转变。

 还规定对自耕农(包括富农)

 田地“不没收, 但所耕田地除自食外尚多余, 经当地多数农民要求得到县区政府批准者, 得没收其多余部分” 。

 1947 年 7 月至 9 月, 中共中央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 全会总结了解放区土地改革的经验, 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 这是一个彻底反封建的土地革命纲领。

 《中国土地法大纲》 规定:

 “没收地主土地, 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

 其路线是“依靠贫雇农, 团结中农,有步骤、 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土地制度, 发展农业生产” 。

 贯彻成效主要体现在“一亿多农民获得了土地, 极大地调动了革命和生产积性, 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三、 建国后, 党的农村土地政策的不断完善

  (一)

 建国初期, 耕者有其田变为现实

 从 1950 年至 1952 年, 在约 3 亿多人口的广大新解放区,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

 1950 年 6 月, 颁布《土地改革法》 , 在政策和策略上为土地改革作了充分准备。

 《土地改革法》 规定: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 发展农业生产, 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 在土地改革中,按照《土地改革法》 的规定, 将过去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的政策, 改变为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 即“保护富农所有自耕地和雇人耕种的土地及其他财产” 。

 对富农出租的小量土地, 除在特殊地区经上级批准得征收其一部或全部外, 一般应予保留不动。

 实践证明, 保留富农经济的政策是正确的。

 到 1952 年底, 全国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这标志着在我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了; 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 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1953 年春, 全国除新疆、 西藏、 台湾以外, 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3 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无偿地获得了 7 亿亩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 免除了过去每年向地主缴纳的约 700 亿斤粮食的苛重地租。

 农村土地改革的完成, 彻底推翻了长期统治和压迫中国农民的封建半封建土地所有制,巩固了工农联盟, 为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至此, 影响深远的中共六大成功的土地政策, 在历经 25 年之后, 有力地表明了:

 中国共产党是唯一能够提出完整的土地政策、 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 完成土地改革、 彻底解决土地问题的政党。

 (二)

 社会主义时期, 土地政策遭遇曲折发展

 首先, 1958 年就开始了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的运动, 建立起“一大二公” 的人民公社。虽然反映了人民要求迅速建成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愿望, 但是事实上, 它是一个严重的失误, 土地政策...

篇五: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多次经历严重的困厄,却能够一次次转危为安,化危为机,愈挫愈勇,不断壮大和成熟,谱写革命的新辉煌。请谈谈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 参考答案:

 第一,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1927 年 8 月,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八七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淏,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八七会议前后,中国共产党人举行了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中国革命由此发展到一个新阶段,进入创建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新时期。

 第二,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以农村为重点,到农村去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创建根据地,这是 1927 年以后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所要求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革命新道路的开辟,依靠了党和人民的集体奋斗,凝聚了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而毛泽东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在秋收起义失败后,及时地将进攻的方向转向农村,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第三,毛泽东从理论上阐明了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和农村应当成为党的工作重心的思想。1928 年10 月和 11 月,毛泽东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两篇文章,明确指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还科学阐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这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1930 年 1 月,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下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是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的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第四,革命新道路的开辟,使中国革命开始走向复兴。随着革命新道路的开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逐步发展起来,红军游击战争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农村革命根据地成为积蓄和锻炼革命力量的主要战略阵地。

 第五,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革命新道路的理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斗争经验的科学概括,它是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同当时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做坚决斗争基础上逐步形成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重大成果。

篇六: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中国共产党

当今世界的资产者和无产者 【摘

 要】“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

 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 失去的只 是锁链。

 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 这段令人震耳发聩, 又让我们耳熟能详的创世明言。《共产党宣言》 —这篇令全世界的资产者都曾经惊慌失措, 惶惶不可终日 , 让全世界的无产者都为之欢呼雀跃, 欢欣鼓舞的千古名 篇, 伴随我们走过了 160 个春秋。

 本文结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和理解, 对资产者与无产者进行系统分析比较, 同时阐述了 共产党与无产者的关系。

 【关键词】

 共产党宣言

  资产者

 无产者

  共产党

  【正

 文】

 一、 如何认识当今世界的资产者和无产者 《 共产党宣言》 在第一节就阐明了“资产者和无产者”的定义, “资产阶级是指占有社会生产资料并使用雇佣劳动的现代资本家阶级。

 无产阶级是指没有自 己的生产资料、 因而不得不靠出卖劳动力来维持生活的现代雇佣工人阶级。

 ”根据《 共产党宣言》 对资产者和无产者的分析, 我们应当如何认识当今世界尤其是我国现阶段的资产者和无产者呢?我认为, 从马恩的原著中我们至少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

 ( 一) 资产者和无产者依然存在

 从全世界范围来看, 毫无疑问, 资产者和无产者不仅依

 然存在, 而且从总体来看, 两极分化的趋势还在不断加剧。也许有人会说:

 在现代资本主义国家, 因为 社会福利的增长 , 资本主义政策的改良, 国家政府对国民收入分配的有效调节等多方面的因素, 使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大大改善,消灭了 绝对赤贫的工人阶层, 因而马恩所定义那种“不得不靠出卖劳动力来维持生活的现代雇佣工人阶级” 已经不复存在了 。

 但是他们能够永远靠社会福利生存下去吗?显然也不可能。

 因此, 从本质上来说, 无产者依然大量存在。

 只不过是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 , 一方面依靠无产阶级不同形式的斗争使资产阶级实施了 某些改良政策, 在资本家攫取更多利润的同时, 也为无产阶级相应改善了 一些生活条件, 充其量不过是“水涨船高” 的结果罢了 。

 工人阶级的地位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再来看看资产者, 据统计, 目 前占全世界20%人口 的富人, 大约占有全世界 80%的财富, 也就是说, 全球 80% 的财富掌握在 20%

 的人手中, 这 20% 的人不是资产者又是什么 呢?这不正是财富在逐步向少数人手中集聚的一个明证吗?就我国现阶段来说, 虽然无产阶级已经取得了 政权, 以工人阶级为代表的劳动阶级成 为了 社会的主人, 但由于我们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仍带有某些资本主义的痕迹。

 因此, 资产者和无产者同样依然存在。

 但是国有企业并有使用雇佣劳动, 国有企业的工本身就是企业的主人, 而不雇佣者, 因此, 从这种意义上看, 一切非公有制经济的投

 资都是资产者。

 既然一切非公有制经济的投人都是资产者,在我国现阶段什么 还要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呢?这主要是由我国目 前的社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性质所决的, 正如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的那样:

 “不能简单地把有没财产、 有多少财产当作判断人政治上先进和落后的标准, 而要应该看他们的政治思想状况现实表现, 看他们的财产是怎得来的以及对财产怎么支配和用。

 ”

 ( 二)

 资产者和无产者的关系出现了 新的时代特征 在肯定资产者和无产者在现阶段依然存在的前提下, 我们也应该看到, 全世界的资产者和无产者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 也出现了 一些新的时代特征, 主要表现在:

 1. 资产者和无站着的界限尤其是小资产者和无产者的界限出 现模糊现象。

 这主要表现在各国的白 领与 粉领阶层上。

 资本主义社会通过各种政策的改良, 通过各种金融衍生工具的开发, 使相当一部分企业管理人员 , 甚至还包括一部分工人, 持有了 股票、 债券等有价证券, 不再是原有意义上的无产者, 使他们真的变成了 资产者了 吗? 当然不是, 与资本家得到的利益相比是微乎其微。

 因此, 资产者和无产者的界限上是从表面上模糊了 , 实质上并没有改变。

 2. 资产者和无产者的矛盾出现缓和现象。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类文明的进步, 在当代, 资产者和无产者之间的矛盾出现了 缓和现象。

 在我国, 由于从根本上实行了 社会主

 义制度, 资产者和无产者的矛盾已经不再表现为 对抗性矛盾, 只不过是先富者和后富者之间的差距和不平衡现象。

 因此, 不存在着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只存在着阶级之间的差距和不平衡。

 3. 资产者和无产者的成分在不断发生变化。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 资产者原始积累的形成不再完全依赖于传统的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 这样就出现了大批现代意义上的无产者, 一夜之间变成百万富翁的现象。与此同时, 也有相当一部分资产者投资失利后, 又重新沦为“打工者” 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无产者”。

 4. 资产者和无产者的发展趋势也发生新的变化。

 在财富不断向少数人集中的同时, 无产者的生存和生活条件也在不断改善和提高, 同时还有相当数量的无产者在不断向资产者的行列迈进。

 因此, 从总体趋势来看, 资产者和无产者的根本性矛盾没有消除, 只是在当今世界达到了 暂时的平衡。

 ( 三)

 资产者和无产者的前途和命运并没有改变 工人阶级生存条件的改善和生活待遇的提高, 能否从根本上改变资产者和无产者的根本前途和命运呢? 当然不能。

 首先, 是资产者的本质没有变。

 资产者的本质就是剥削和压迫, 没有剥削和压迫资产者就失去了 存在的前提。

 其次, 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没有消除。

 资产者和无产者的根本对立并没有消除,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对立并没有

 消除,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并没有消除, 因此,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并没有改变。

 再次, 是无产者的根本地位并没有改变。

 无论你是拥有多高待遇的打工者, 你终究还是资产者的打工者, 终究逃不脱剥削和受压迫的命运。

 二、 对无产者和共产党人的认识 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目 的和利益而斗争, 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

 无产者和共产党人的关系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含义:

 第一, 共产党人永远代表整个无产阶级部分民族的共同的利益。

 第二, 共产党人在共产主义运动的各个发展阶段上, 始终代表整个运动, 即共产主义运动的利益。

 第三, 共产党人既有长远利益, 也有近期目 标和利益,总是为长运目 标和利益, 总是为长运目 标和利益服务的。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报告中指出: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文化的发展, 我国工人阶级队伍的不断壮大, 素质不断提高。

 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 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

 可见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 不仅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 农民是共产党人坚实的阶级基

 础。

 同时, 包括广大民营企业创业人员 、 技术人员 、 个体户 、中 介组织的从业人员 等在内的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 都是共产党人最广泛的群众基础。

 在我国, 中国共产党人已经团结和带领各族人民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因此, 中国共产党人在现阶段领导中 国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任务就是:“立足基本国情,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这就是在新的历史时期, 共产党人率领无产者进行奋斗和斗争的重点、 策略和方式所发生的新发展和新变化。

 三、 共产主义旗帜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旗帜 共产主义事业方兴未艾, 共产主义道路将越走越宽广,共产主义旗帜永远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旗帜, 是因为:

 ( 一)

 共产主义理论揭示了 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

 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的一切社会发展观, 都不能完整地、 科学地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他们或者是把人类社会的发展看成是一堆杂乱无章的偶然事件的堆积和组合, 看不到隐藏在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之后的根本规律, 但

 不承认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

 只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即共产主义理论, 才能充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 科学地阐释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

 随着生产量的进一步发展, 资本家为了 获取最大的利润并在竞争中取胜, 总是极力加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 形成两极分化, 使无产阶级日 益贫困化, 从而加剧无产阶级的矛盾,进一步导致资本主义的灭亡。

 这就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 二)

 共产主义理想代表了 全人类绝大多数人的共同理想 消灭剥削, 消灭压迫, 实现社会和谐, 世界大同, 这并不是共产党人的发明, 古往今来, 古今中外, 追求平等、 博爱、 自 由, 向往幸福和平, 一直都是全人类的共同理想和追求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 还没有任何一种学说, 一个理论体系能够科学地、 令人信服地给出这一问题的答案。

 ( 三)

 共产主义思想代表了 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要求和发展方向 共产主义思想是建立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科学认识基础的先进思想, 它尊重历史、 尊重科学、 尊重规律, 它源于实践, 总结于实践, 在上升为理论后又知道实践, 因为,它不仅能顺应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要求, 而且能引

 导和促进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反战, 代表着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共产主义思想不仅反映了 先进生产力的要求, 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方向, 同时也反映了 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由此可见, 共产主义思想不仅反映着先进生产力的要求, 同时也反映着先进的意识形态, 先进的传统观念, 即先进文化的发展要求和发展方向。

 ( 四)

 共产主义旗帜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旗帜 共产主义理论是反映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科学理论, 共产主义理想是代表着全人类绝大多数人利益的共同理想, 共产主义思想史代表着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要求和发展方向的科学思想。

 那么, 毫无疑问, 共产主义旗帜就是引 领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旗帜。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

 “在当代中国,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 恩格斯. 共产党宣言[M] .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8 .

 [2]

 马 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1 卷[M] . 北京人民出 版社1995.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3 卷[M] .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6 卷[M] . 北京人民出版社 l961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7 卷[M] . 北京人民出版社

 l959.

  [6]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9 年第 6、 7 期


推荐访问:中国共产党 事例 谈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