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经典故事(2022年)
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红色经典故事(2022年)

2022-08-20 14:05:18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红色经典故事(2022年),供大家参考。

红色经典故事(2022年)

 

 红色经典故事

 毛委员送棉衣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从一开创起, 就处在敌人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之中,红军和根据地老百姓的生活异常艰苦。

 毛泽东在 1928 年 11 月 写给中央的报告说:

 "现在五千人的冬衣, 有了 棉花, 还缺少布。

 这样冷了 , 许多士兵还是穿两层单衣。

 好在苦惯了 。

 而且什么 人都是一样苦。

 " 冬天, 井冈山上格外寒冷, 红军战士没有棉衣和棉被, 只 有两层单衣和薄薄的线毯。

 在生活上, 每人每天只 有五分大洋的油盐柴钱, 吃的是粗糙的红米和没油盐的南瓜汤, 晚上, 没棉被就靠盖稻草取暖。

 毛委员 在上井冈山当 年的冬天, 就指示工农革命军在桃寮和茨坪办起了 被服厂。

 用 打土豪得来的棉花、布匹自 己生产军服。

 一天, 部队发下新棉衣, 毛委员 领新棉衣回到八角楼, 走在房东谢槐福的面前说:

 你一家五口 人, 没有一件棉衣, 你就把这件棉衣穿上吧! 谢槐福见毛委员 身上只 穿了 三件单衣, 想起毛委员 寒冬的晚上只 披着一件线毯, 还经常工作到深夜, 怎么 也不肯收下新棉衣。

 在毛委员 反复给谢槐福做工作的情况下, 谢槐福才穿上了 新棉衣。

 毛委员 就是这样与 人民群众同甘苦、 共患难, 战胜了 严寒的冬天, 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赖与爱戴, 取得了 井冈山斗争的胜利。

 赵一曼的故事

 在 1935 年 11 月 , 赵一曼率领的部队被日 伪军包围, 她要团长带队突围,自 己担任掩护, 左手手腕中弹负 伤。

 她在村里隐蔽养伤被敌人发现, 奋起迎战时左大腿骨被子弹打穿, 因流血过多昏迷而被捕。

 她被押到哈尔滨伪滨江省警务厅受刑后几度昏迷, 仍坚贞不屈。

 她生命垂危时, 日 寇担心死去得不到口 供,把她送进哈尔滨市立第一医院监视治疗。

 负 责看守她的伪满警察董宪勋和医院女护士韩勇义, 都为她的英勇所感动, 又听她宣传抗日 救国的道理, 于是决心参加抗联队伍。

 在二人帮助下, 她于 1936 年 6 月 28 日 深夜逃出 哈尔滨, 朝抗日 游击区的方向走。

 伪骑警队在第三天凌晨追上了 她们乘坐的马车, 赵一曼再次被捕。

 敌人反复折磨了 她一个月 , 她只是怒斥敌人:

 “你们可以让整个村庄变成瓦砾, 可以把人剁成烂泥, 可是你们消灭不了 共产党员 的信仰!

 ”

 赵一曼负伤被捕解到哈尔滨后, 日 寇和伪满的警察头目 立即对她进行审讯。此时, 她伤口 不断流出 的鲜血湿透了 棉衣, 依然滔滔不绝地痛斥日 寇侵占中国东北的暴行。

 负 责审讯的日 本特务恼羞成怒, 竟用竹签从她的指甲缝中钉进去,用 鞭子狠戳赵一曼的伤口 , 使她几次昏死过去。

 日 寇将她送到医院, 伤势刚好一点, 日 寇又在病床前审问, 赵一曼依然坚不吐实, 日 寇拳打脚踢, 她的伤口再度破裂, 又昏迷过去。

 医护人员 甚至包括看守的警察都对她产生了 敬佩。

  水缸的秘密 瑞金沙洲坝的杨大娘是红军家属。

 大儿子参加红军以后, 家里少了 一个劳动力, 里里外外什么事都要她自 己操心。

 1933 年 7 月 的一个傍晚, 杨大娘浇完菜园, 回家准备挑水做饭。

 她刚拿起扁担, 却发现水缸里的水满满的。

 大娘奇怪了 :

 前天水缸满, 昨天水缸满, 今天水缸又满了 。

 这是怎么回事? 她问小儿子:

 “小发仔, 下午你挑水了 吗? ”

 11 岁的小发仔把头摇得拨浪鼓似的, 说:

 “我没挑。

 ”

 杨大娘越想越觉得奇怪, 就跑到田头问代耕队长:

 “我屋里那口 水缸, 天天都满满的。

 是你派人给我家挑水了 吧? ”

 “没有啊, ” 代耕队长也感到奇怪, 将信将疑地问, “真有这样的事? ”

 正说着, 上屋的二婶也提着菜蓝子走过来搭话:

 “是啊, 我屋里的水缸也是干了 又会满, 满得都快要溢出来 了 , 不知道是谁在做好事。

 ”

 代耕队长把斗笠往头上一扣, 笑笑说:

 “毛主席主张调查研究, 你们该去调查调查呀!”

 杨大娘和二婶觉得这话有理, 俩人商量了 一阵, 就各自 回家了 。

 第二天, 杨大娘擦桌子、 洗衣服, 不到下午, 满满一缸水就用 完了 。

 她故意不去挑, 也不下地干活, 早早拿起一双鞋底, 坐在门口 , 和二婶你一针我一线地纳起鞋底来。

 她俩鞋线扯得嗦嗦响, 纳好鞋底又上鞋帮, 四只耳朵听动静,两双眼睛观八方, 边做针线活, 边搞起“调查” 来。

 但是等了 半天, 也没有半点儿动静, 她俩心里纳闷极了 。

 太阳离西山只 有两竿高的时候, 杨大娘忽然听见屋里的后门响了 , 接着又听到水桶铁钩碰撞的声音。

 她俩惊喜地互相丢了 个眼色, 不约而同地喊了 出 来:“这回捉到了 !” 说着站起身就往屋里跑。

 杨大娘刚进门, 差点跟一个挑着水桶的人撞个满怀。

 她抬头一看, 见这人身材高大魁梧, 穿一身红军制服, 正冲着她和二婶笑。

 望着他那双明亮的大眼睛, 她觉得很面熟, 但是又记不起在什么地方见过。

 二婶一下就认出 来了 :“呀,这不是毛主席吗!

 ”

 二婶拉着毛主席坐下, 杨大娘赶忙端上一碗茶, 说:

 “毛主席, 你来沙洲坝不久, 可处处爱护体贴老百姓, 叫 我们怎么 感谢你呀!”

 毛主席喝着茶, 和两位红军家属聊起家常来, 问她们:

 生活有没有困难?代耕队耕的田 满意不满意? 房子漏雨不漏雨? 小孩子在列 宁 小学的功课好不好? 一直谈到天擦黑, 毛主席又要去挑水, 非要把水缸挑满不可。

 杨大娘拗不过, 只 好答应了 。

  毛主席为杨大娘和二婶家挑水的事, 很快就在村里传开了 。

 丰碑 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

 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

 狂风呼啸, 大雪纷飞, 似乎要吞掉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将军早把他的马让给了重伤员 。

 他率领战士们向前挺进, 在冰雪中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道。

 等待著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 可能吃不上饭, 可能睡雪窝, 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 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

 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将军思索著。队伍忽然放慢了速度, 前面有许多人围在一起, 不知在干什么。将军边走边喊:

 “不要停下来, 快速前进!

 ”“前面有人冻死了。

 ” 警卫员 跑回来告诉他。将军愣了一下, 什么话也没说, 快步朝前走去。一个冻僵的老战士, 倚靠光秃秃的树干坐著。

 他一动不动, 好似一尊塑像, 身上落满了雪, 无法辨认他的面目 , 但可以看出, 他的神态十分镇定, 十分安祥:

 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著半截纸卷的旱烟, 火已被雪打灭; 左手微微向前伸著, 好像在向战友借火。

 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 嘴角边的肌肉 抽动著。

 忽然他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道:

 “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

 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 ”呼啸的狂风淹没了将军的话音。

 没有人回答他, 也没有人走开。

 他红着眼睛, 像一头发怒的豹子, 样子十分可怕。“听见没有, 警卫员 ? 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

 ” 将军两腮的肌肉 抖动著。这时候, 有人小声告诉将军:

 “他就是军需处长……”将军愣住了, 久久地站在雪地里。

 他的眼睛湿润了。

 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 缓缓地举起右手, 举到齐眉处, 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风更狂了, 雪更大了。

 在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 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将军什么话也没有说, 大步走进漫天的风雪中。

 他听见无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

 那声音似乎在告诉人们:

 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 还会属于谁呢?

  今天第一次通读了《红岩》 这本书, 对于这本人们口中的好书我一直抱着一种敬畏的心态来面对, 而没想到的是参与了这次征文比赛以后能够有机会捧着这本红色皮子的书页页地翻阅, 细细地品读。

 只需看到封面上的那句话:

 “用鲜血染红我们的旗帜”, 年轻的心就此沸腾了, 想重新回到那理想与信仰占领一切的年代!

  解放前夕 国统区斗争形势十分严峻, 当我看到江姐回乡 下为游击队送药的片段是, 眼眶不禁湿了……雨雾蒙蒙的城墙门, 木笼子里一颗颗血淋淋的人头映入江姐的眼帘, 她尽力让自己平静下来去看牺牲者的名单,陡然发现丈夫的名字列在第一行!

 这种突然失去亲人的感觉我实在是无法想象, 这么大的打击她一个弱女子究竟该如何承受? 书中如此描述:

 江姐热泪盈眶, 胸口梗塞, 不敢也不愿再看。

 她禁不住要恸哭出声。一阵又一阵头昏目眩, 使她无力站稳脚跟……但坚强的江姐立即想到的是自己负担着党托付的任务, 没有权利在这里流露内心的痛苦, 更没有权利逗留。

 她的脚步, 不断踏进泥泞, 一路上激起的水花、 泥浆, 溅满了鞋袜, 她却一点也不知道。

 她全力控制着满怀悲愤, 要把永世难忘的痛苦, 深深地埋进心底。

 渐渐地,向前凝视的目光, 终于替代了未曾涌流的泪水。

 她深藏在心头的仇恨, 比泪水更多, 比痛苦更深!

 江姐是一位伟大的女性, 一位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 她在渣滓洞集中营被敌人连续多日严刑拷打, 宁死不屈的精神给那里所有的战友以无穷的动力。

 竹签子钉进每一根指尖, 血水飞溅, 我们敬爱的江姐没有发出一点声音, 但她不知道经历了多少剧烈的疼痛……是她, 一个女共产党员, 平静地在敌人面前宣布:

 胜利永远是属于我们的!

  红岩精神就象一面鲜红的旗帜, 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热血青年为理想和信念奋斗不息。

 无数个大义凛然的共产党员前仆后继, 用生命和鲜血捍卫党的尊严和机密, 配合武装斗争, 沉重地打击了敌人的反动气焰, 正是有他们的努力, 才有共和国今天的繁荣昌盛和国泰民安!

 这句话说出来是多么容易, 但现在的中国人又有多少真正地从心里感激, 对下一代的教育是否会慢慢淡忘这曾经惊天动地的壮举和牺牲, 不让孩子接触血腥, 红岩里的精神是否会失传? 或只是成为小学课本上一篇机械的诵读课文? 我生怕这样的事情会发生。

 因为身处大学, 只感觉到大学里的氛围并不是一个澎湃激情与梦想的地方, 相反很多人无聊, 空虚,苦闷, 浮躁, 整日除了 学习和逛街就无事可做, 相比于革命年代的青年学生如饥似渴地获取知识的劲头,随时为理想, 为革命献身的热情, 我不禁为我们这一代人汗颜。

 也许我的观点是片面的, 但追求时尚和刺激却是当下年轻人的口头禅。

 看着眼前这个花花绿绿的世界, 脑海里浮现的确是江姐坚毅瘦弱的蓝色旗袍上鲜红的毛衣, 就象是一面鲜红的旗帜在迎风飘扬, 我究竟该何去何从? 如何正确定位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是我在读了 三年大学还无法参透的。

 也许红岩里最值得我们大学生学习的精神并不是不存在了 , 而是随着时代的改变其具体内涵发生了一些变化, 作为当代大学生, 要身 怀远大抱负, 为建设更加富强的中国和实现自 我的价值而奋斗!

 也许信仰不再象那个年代那么重要了 , 但共同的目 标却一直牵引着为之付出努力的人们坚持不懈, 奋斗不息!

  铁道校区赵长平同学的勇斗歹徒的英雄事迹已经誉满中南, 我从心底里佩服他。

 不仅因为他为我们中南人增了光, 为我辈青年添了彩。

 更重要的一点是我深深地感受到一股韧劲和信念。

 从他负伤躺在床上仍坚毅笃定的笑容里我似乎看到了江姐就义前瘦弱却笔直的身影。

 这就是新时代传承的红岩精神, 值得我们每一个大学生扪心自问, 认真思考:

 怎样去树立真正的信仰并为之奋斗? !

 红岩, 这面用鲜血染红的旗帜将永远在我心中飘扬, 引我前方。

 雷锋于一九四零年十二月十八日出生在湖南省望城县简家塘村的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里.雷锋在不满七岁时就成了 孤儿。

 本家的六叔奶奶收养了 他。

 他为了帮助六叔奶奶家, 常常去上山砍柴, 可是, 当地的柴山都被有钱人家霸占了, 不许穷人去砍。

 雷锋有一天到蛇形山砍柴, 被徐家地主婆看见了, 这个地主婆指着雷锋破口大骂, 并抢走了柴刀, 雷锋哭喊着要夺回砍柴刀, 那地主婆竟举起刀在雷锋的左手背上边连砍三刀, 鲜血顺着手指滴落在山路上......一九四九年八月, 中国人民解放军路过雷锋的家乡 。

 雷锋看见宿营的队伍一住下来便向老乡 问寒问暖, 还帮助老乡 挑水, 扫地. 买柴买菜按价付钱, 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 就从心底萌生了要参军的愿望。

 雷锋找到部队的连长, 坚决要当兵, 当连长得知他苦难的身世后告诉他还小,等长大了 才能当兵, 并把一支钢笔送给了 他, 鼓励他要好好学习, 长大了才能保卫和和建设中国。

 一九五零年夏天, 乡 政府保送孤儿雷锋免费读书。

 一九五六年夏天, 从荷叶坝小学毕业, 几年里, 雷锋克服困难,勤奋学习, 受到师生的的一致好评。

 他帮助落后的同学, 爱护集体的粮食, 并与坏份子做斗争, 受到学校老师、 同学和乡 亲们的一致好评。

 在毕业典礼上, 他上台发言, 毅然要求留在农村,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自 己微薄的力量。

 一九五八年春天, 雷锋来到困山湖农场当了 一个拖拉机手。

 一九五八年九月, 雷锋来到鞍钢做了 一名 C-80 推土机手。

 一九五九年八月, 雷锋来到弓长岭焦化厂参加基础建设。

 第二年夏季的一天, 他带领伙伴们冒雨奋战, 保住了 7200 袋水泥免受损失, <<辽阳日报>>报道了 雷锋抢救水泥的事,赞扬他舍己为人的事迹.

  雷锋在鞍山和焦化厂工作了一年零二个月,曾三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五次被评为标兵,十八次被评为红旗手,荣获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称号.

  从一九六一年开始, 雷锋经常应邀去外地作报告, 他出差机会多了 , 为人民服务的机会就多了 , 人们流传着这样一句话:

 “雷锋出差一千里, 好事做了 一火车” 。

  一次雷锋外出在沈阳站换车的时候, 一出检票口, 发现一群人围看一个背着小孩的中年妇女, 原来这位妇女从山东去吉林看丈夫, 车票和钱丢了 。

 雷锋用自 己的津贴费买了 一张去吉林的火车票塞到大嫂手里, 大嫂含着眼泪说:

 “大兄弟, 你叫 什么 名 字, 是哪个单位的? “雷锋说:

 “我叫 解放军, 就住在...


推荐访问:红色经典故事 红色 故事 经典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