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探索和思考 (完整文档)
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振兴乡镇 > 文章内容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探索和思考 (完整文档)

2023-01-12 13:05:06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探索和思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探索和思考作者:夏豪来源:《农村-农业-农民·下半月》2018年第8期摘要:本文主要结合当下农村生产经营方式、基层组织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生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探索和思考 ,供大家参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探索和思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探索和思考

  作者:夏豪

  来源:《农村-农业-农民·下半月》2018年第8期

  摘

  要:本文主要结合当下农村生产经营方式、基层组织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存在的问题,从强力脱贫攻坚、加快融合发展、持续改善环境、实施文明创建、坚持“三治合一”等五个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有益探索。

  关键词:集体经济

  脱贫攻坚

  美丽乡村

  基层组织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之年,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起始之年,本文主要目的是与大家一起总结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的改革发展历程,研究分析当前制约农村改革发展的突出问题,大胆探索新时代乡村振兴发展的新思路、新路径、新举措。

  新中国成立之初农村的改革与发展

  始于1978年的农村改革,已经走过了40年的光辉历程,实现了农业生产持续增长,农村经济协调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农村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带来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历史性变化。

  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革和调整。第一次是土地改革。第二次是农业合作化(第一阶段:1949年10月至1953年,以办互助组为主,同时试办初级形式的农业合作社;第二阶段:1954年至1955年上半年,初级社在全国普遍建立和发展;第三阶段:1955年下半年至1956年底,也是农业合作化运动迅猛发展的时期)。第三次是人民公社化。第四次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新中国农村土地改革的五大历程:从封建土地所有制到农民土地所有制;从农民土地所有制到集体所有;从集体所有到三级集体所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让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新土改”允许土地流转。

  回顾整个改革历程,突出表现为在四个方面成功实现了转型。在农业方面,增加资本与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投入,采用先进的生产手段,构建农业产业体系,转变农业经营方式,完成了由传统农业改造到现代农业建设的转变。在农村方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社会事业,强化公共服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完成了由促进经济发展到加强社会建设的转变。在农民方面,健全了村民自治制度,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扩大农民政治参与,促进了农村民主的发展,完成了由增加经济利益到保障民主权利的转变。在城乡关系方面,实施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改革城镇户籍管理制度,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就业,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破除二元结构,推动一体化发展。

  当前制约农村改革发展的突出问题

  农民增收缺乏有力支撑。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靠不断提高政府的政策性收储价格来增加经营性收入已经难以为继。二是在整体经济增速放缓的宏观形势下,靠工资性收入增长实现农民增收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农民工普遍反映,现在打工越来越难。

  集体经济发展比较缓慢。从外部环境来看,主要存在“三弱”:一是政策支持弱,二是监督管理弱,三是造血功能弱。从自身条件来看,主要存在“四难”:一是资产盘活难,二是能人培育难,三是产业开发难,四是债务化解难。从主观意愿来看,主要存在“四不”:一是缺基础,不能发展;二是缺认识,不想发展;三是缺担当,不敢发展;四是缺能力,不会发展。

  农村基础设施还很薄弱。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较多,短板弱项突出,主要表现在:村组公路建设标准低、水利设施年久失修、电力设施不配套、部分地区水质不达标、各类网络设施不健全、公共服务不到位等。

  农村文明程度有待提高。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滞后,面临理想信念淡化、核心价值偏离、文化设施落伍、道德教育缺位等诸多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农村文明进步。

  农村社会治理能力不强。在当前这个新旧体制转换的关键时期,农村社会治理呈现出失范、弱化甚至缺失的倾向,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社会治理职能弱化,二是社会治理观念滞后,三是社会治理合力不强。

  农村环境质量有所下降。受农村环境卫生条件和群众生产生活习惯等因素影响,环境“脏、乱、差”现象严重反弹,农村人居环境堪忧的现状没有根本改变,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尚有较大差距。

  新时代乡村振兴发展的建议

  强力脱贫攻坚,让基础更加稳固。中国要强,农村必须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十三五”规划建议指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这是对脱贫攻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所处位置的准确判断。实现乡村振兴,摆脱贫困是前提。从工作布局来看,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是点与面的关系,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提和基础,但脱贫攻坚主要是针对贫困村和建档立卡贫困户,而乡村振兴则包含了“三农”工作方方面面。从推进阶段来看,脱贫攻坚立足于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新时代农村发展的初级阶段性目标;而乡村振兴则是着眼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在完成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的基础上,推动农村更长远、可持续的发展。

  加快融合发展,让产业更加兴旺。我国是传统农业大国,农业一直是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基础、最重要的产业之一。但是随着我国进入现代化工业社会,农业投入大、产出低、效益差的问题越来越明显,农业低效和农民低收入成为农业累、农村穷、农民苦的问题根源,单单依靠农业生产已经很难担负起农村经济振兴发展的重任。其最大的症结在于一二三产业单打独斗、各搞各的,没有在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进行深度融合,未能建立起一个相对顺畅的利益联结机制。在产业发展和利益分配中,农民很容易被边缘化,导致农业产业链短、附加值低,降低了农民的收入水平。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大创新思维。因此,农村产业发展必须坚持差异性、互补性、循环性的原则,以二三产业带动农业,以农业助力二三产业,充分挖掘农业非传统功能,提升农业的价值创造能力,将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这些特有的农业资源与旅游、文化、教育等产业深度融合,培育打造农业新型业态,走活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路子。要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合作共赢机制,构建连接“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桥梁和纽带,引导群众以扶贫资金、土地承包权、林地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等入股的方式加入经济组织,使农户与村集体连利连心,从而把一家一户的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把农村零散的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转化为有组织、有合作、有分工的产业化经营,让农民分享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多个领域的利润,为群众带来租金、薪金、股金等多重收益,让群众有持续稳定的收入。

  持续改善环境,让乡村更加美丽。建设美丽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载体,必须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为导向,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久久为功,善作善成,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突出短板,努力打造“天蓝、地绿、水

  净、气清”的美丽环境,把美丽乡村建设不断提高到新阶段、新水平,为建设美丽中国奠定坚实基础。

  实施文明创建,让民风更加淳朴。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实推进移风易俗,全面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增强群众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的能力,自觉承担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和义务,对社会上善恶美丑现象有清醒的认知,对社会道德生活的原则有准确的把握,形成高度的道德自觉,让阳光的、美好的、高尚的思想和行为蔚然成风,成为社会的主旋律,在全社会形成说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的浓厚氛围,激励人们见贤思齐、尚善向善,着力形成家庭和和睦睦、邻里和和气气、社会和和谐谐的文明乡风。

  坚持“三治合一”,让治理更加有效。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面对传统乡村治理理念、方式、手段失效的问题,乡村干部普遍感叹“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软办法不顶用、硬办法不能用”,在解答群众疑惑时“失声”,在联络干群关系时“失踪”,在解决矛盾问题时“失策”,治理能力已不适应新时代农村治理工作的要求。对此,要实现“治理有效”,必须更加注重现代治理理念和传统治理手段有机结合,建立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以自治消化矛盾,以法治定分止争,以德治春风化雨,逐步建立“三治合一”治理体系,让农民安居乐业、农村和谐稳定。

  结束语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改革发展走过了40年的光辉历程,取得了辉煌成就,积累了宝贵经验。但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农村改革发展也面临着许多新矛盾、新问题、新挑战。因此,我们必须对农村改革发展进行认真总结和深刻反思,从中找出规律,强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努力使我国的“三农”工作更好地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宋洪远.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

  [2]刘永富.《新长征》,2016(3):33-33[3]姜长云.《中国发展观察》,2015(2):18-22(作者单位:华北水利水电大学MPA教育中心)


推荐访问:乡村产业振兴实践与思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探索和思考 振兴 乡村 探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