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0日党建学习记录(范文推荐)
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谈话记录 > 文章内容

2012年4月20日党建学习记录(范文推荐)

2022-09-07 15:25:10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2年4月20日党建学习记录(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2012年4月20日党建学习记录(范文推荐)

 

 党员、 员工学习教育记录 党支部全称:

 时间2012.2.20地点主持人裴彦记录人应出席党员

  名 实际出席正式党员

  名、 预备党员

  名缺席人员及原因无列席人员支部党员及部门负责人学习主题新时期共产党员的修养系列谈之四学习类型集中学习主

 要

 内

 容

 谈得失 凡事皆有得有失。

 其实, 我们生命中的每一天都是在得失中度过。

 得多少? 失几何? 得失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的内在信仰和道德良知。

 得失观正确, 世界观、人生观、 价值观、 荣辱观不易跑偏。

 一个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保持先进性, 就要树立正确的得失观。

 树立正确的得失观, 取决于每个人所在团队的需求得失。

 共产党员是党的一分子, 所以共产党员的得失应该是与党组织的得失相统一的。

 在对待个人得失上, 有许多正反两方面的典型。

 毛泽东、 周恩来、 刘少奇, 以及焦裕禄、 孔繁森、 牛玉儒等, 为了人民的利益, 他们失去了很多个人利益, 包括自己的亲人、 财产甚至生命,

 却赢得了人民的深切怀念和爱戴。

 反观刘青山、 胡长清、陈良宇之流, 个人贪欲横流, 生活腐化堕落, 看似得到许多, 实则失去了民心, 为党和人民所不齿, 为历史所唾弃。

 所以, 每个共产党员都要把自己的得失统一到党组织的得失中来看待, 把能否得到民心作为衡量自己得失的核心要素, 对代表、 维护、 发展人民的利益, 能够得到民心的事, 即使失去一些个人利益, 也要坚决去做。那些被百姓念念不忘的先进模范人物, 身上都有舍小家、为大家, 舍自己、 为别人的可贵品质。

 他们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 正是通过这些实实在在的事例, 赢得了党和人民由衷的信赖与称颂, 成就了自己崭新的人生高度。

 树立正确的得失观, 须有良好的心态, 才会获得坚韧的心理支撑。

 有的干部, 见一些贪官、 大款、 大腕儿们学历不如自己, 能力水平不如自己, 却享受着灯红酒绿、 纸醉金迷的生活, 于是就心态失衡, 频频伸手, 最终跌入深渊、 摔得个粉身碎骨。

 党员干部也有七情六欲,但作为共产党人, 就应有更高的思想境界, 有更强的自我约束力, 努力从患得患失中跳出来, 坚持共产党人的党性原则, 坚持向前看, 而不是向名利看, 这是保持平和心态的一大秘诀。

 树立正确的得失观, 决定了其为人行事的基本价值取向。

 从世俗眼光看, “草帽书记”杨善洲似乎是“傻帽”一个。

 他失去的太多太多, 但却用一生的忠诚和执著守护了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 演绎了无私奉献的公仆情怀,

 受到了群众的尊敬、 信赖和爱戴。

 “生为守大义, 死成千古贤”, 从这个角度看, 他所得很丰厚、 很珍贵、 很长久。作为党员干部, 不管走到哪里, 都应时时刻刻用正确的行为准则严格要求自己, “不以善小而不为, 不以恶小而为之”。

 得亦淡然, 失亦坦然。

 正确处理得与失, 做到不为私心所扰, 不为名利所累, 不为物欲所惑, 树立正确的得失观, 应是每个共产党人始终坚守的底线。

 谈吃亏 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 难免或得或失。

 得到了, 感觉占了便宜, 满心欢喜; 没得到, 心里总觉得亏, 打不起精神, 心情沮丧, 牢骚满腹。

 如何面对得到或失去, 对普通人而言, 是人生的一个考验和锤炼。

 而对一个有着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党员来讲, 不仅仅是一种考验和锤炼, 更是一种内在的本质要求。

 党的宗旨和党员身份, 内在就要求必须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为了群众利益, 舍得付出, 甘于吃亏。

 在河南濮阳县庆祖镇西辛庄村, 有一位叫李连成的村党支部书记。

 当时, 村里分宅基地, 李连成主动挑了个大水坑, 家人不解, 责备他。

 他却说, “咱是党员, 是书记, 咱和乡 亲争着住, 你还当谁的书记呀!

 ”后来, 这个故事被改编成豫剧《村官李天成》, 其中一首《吃亏歌》在群众中很流行。

 “能吃亏自然就少是非; 肯吃亏自然就有权威; 多吃亏才可能有人追随……吃亏吃得众心归; 吃得你人格闪

 光辉。

 ”逐句细细琢磨, 每一句吃亏的结果, 都是一个党员基本素质和品行的重要体现。

 不是吗? 少是非, 增强的是群众的理解与宽容; 有权威, 反映的是党员干部的力量; 有人追随, 体现出党员干部的威信和品德; 人格闪光辉, 彰显出党员干部的人格魅力。

 说说容易, 做起来难。

 常说党员应比群众觉悟高,高在哪里? 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 就落在每个党员的言行上。

 光说不做, 或则说的和做的不一致, 群众就会不信任。

 做了, 反映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上, 某种程度上就得肯吃亏。

 其实, 吃群众的“亏”, 反而是占了“便宜”。

 道理很简单, 在各种利益面前, 党员能吃亏, 甘于吃亏,勇于吃亏, 淡泊名利, 时时处处吃苦在前, 危难时刻冲在第一线, 就能“减少是非”, 就能“树立权威”, 就能“有人跟随”, 就能得到群众的认可和信任。

 在一个肯吃亏的党员身上, 蕴藏着一种精神的力量。

 正是这种精神力量,使他们浑身闪耀着光彩, 当之无愧地成为群众的领路人。

 可眼下也有人对提倡党员要甘于吃亏不以为然, 说什么“党员也是生活在社会大环境中, 也有自己的利益诉求”。

 等等。

 不错, 党员固然有自己的合法权益, 应该得到保障。

 但别忘了, 共产党人的目标和定位是啥? 不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吗? 不就是要吃苦在前、 享受在后吗? 一名党员, 如果不愿吃亏, 这样的党员, 遇事就会斤斤计较, 见待遇就争, 见荣誉就上, 见困难就躲,见危险就跑, 见麻烦就推。

 如此一来, 最终失去的是人心, 损毁的是根基。

 可见, 一个党员能否有吃亏的精神, 有吃亏的行动,关系到党性的高下。

 勇于吃亏, 甘于吃亏, 主动吃亏,是一个共产党员应具有的品质。

 做一个合格的党员, 优秀的党员, 就要自己多吃亏, 不让群众吃亏。

 谈 吃 苦

 “党在任何时候都要同群众同甘共苦; 党员必须吃苦在前, 享受在后。

 ”这是《中国共产党章程》 的明确要求。

 “享受让给人家, 担子拣重的挑, 吃苦在别人前头,享受在别人后头。

 这样的同志就是好同志。

 ”早在革命战争时期, 毛泽东同志就曾这样教导广大党员。

 吃苦, 是共产党人的一种传统。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强调乐于奉献、 甘愿吃苦。

 纵观我党历史, 从革命战争年代到新中国成立, 从改革开放到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取得的每一个成就、 每一次胜利, 都离不开艰苦奋斗的精神。

 不论社会如何发展, 条件如何改善, 对党员来说, 吃苦在前、 享受在后, 这个光荣传统必须永葆不变。

 如今,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有的党员却淡忘了吃苦精神, 不愿吃苦、 不想吃苦、 不敢吃苦, 他们思安逸、 图享乐、 求快活, 有的甚至与民争利、 与老百姓比享受。

 这显然与党的宗旨不符, 与党章的要求相悖。

 吃苦, 是共产党人的一种精神。“苦”与“乐”是相对的。

 就人的本性而言, 一般都愿意享乐, 而不愿意吃苦。

 但作为一个共产党员, 在选择“苦”与“乐”的问题上, 则更多地反映出精神。

 刘玉美是重庆一名基层司法所长, 为了工作, 常常带着一床棉被、 一双解放鞋、 一个饭盒“三大件”, 走乡 串户, 为百姓办实事、 解难题。

 她说:

 “作为一名基层干部首先就要过‘苦关’, 不仅要到矛盾最多最苦的地方去, 而且还要与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

 只有这样,老百姓才会信任你、 尊敬你。

 ”与刘玉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有的党员认为, 人生在世就是为了吃喝玩乐, 尽情享受。

 与刘玉美的精神境界相比, 这样的人是何等渺小!

 吃苦, 是共产党人的一种境界。

 这种境界要求每一位党员, 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把麻烦留给自己, 把方便让给别人; 把损失留给自己, 把好处让给别人; 把困难留给自己, 把利益让给别人。

 换句话说就是, 把苦留给自己, 把乐让给他人。

 有人问杨善洲:

 放着好日子不过, 何必自讨苦吃? 他回答:

 “入党时我们都向党宣过誓, 干革命要干到脚直眼闭, 现在任务还没有完成, 我怎么能歇下来? 共产党人就是要‘自讨苦吃 ’!

 ”如果说“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反映的是古代少数仁人志士的高尚情操的话, 那么今天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则反映了共产党人的崇高境界。

 “共产党人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人”。

 新形势下, 共

 产党员要比群众能多吃一些苦, 先于和乐于承受一般群众承受不了的艰苦工作、 艰苦环境和艰苦待遇。

 须知,只有苦群众所苦, 才能乐群众所乐。

 谈 群 众

 新中国成立不久, 毛泽东同志在得知自己的警卫员要回乡 探亲时, 就谆谆告诫他:

 不要认为在我这里工作就了不起了, 要注意听听老乡 们对咱们政府的意见和反映, 别在群众面前装“老子”!

 话语虽平常, 含义却深长,在60多年后的今天听来, 仍令人警醒, 发人深思。

 人心向背, 是决定一个政党、 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

 在90年风雨历程中, 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同这一点, 因此, 把群众路线作为党的生命线, 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宗旨, 始终不渝地坚持“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

 与群众亲如一家、 打成一片、 情同鱼水, 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 也是合格共产党员的基本修养。

 每位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 只有从我做起, 坚持群众路线, 心里装着群众, 想群众之所想, 急群众之所急, 才能将党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才能赢得群众的拥护和爱戴。

 相反, 如果脱离群众, 把自己凌驾于群众之上, 在群众面前装“老子”, 受损害的不仅是个人声誉, 而且是党的威信、 党的形象。

 这样的道理其实人人都懂, 有的党员干部讲起来甚至头头是道, 但做起事来却是另外一套了。

 有的不了解下情、 民情、 社情, 凭空指手画脚; 有的不办实事, 衙门作风; 有的不关心群众疾苦, 只关心自己的利益; 有的专横跋扈, 颐指气使, 官气十足。

 这些人的作风、 做派, 自然会引起群众的反感、 厌恶、 鄙视, 从而严重影响党群干群关系, 久而久之, 就会影响到我党的执政基石。

 危害之大, 决不可小视。

 针对一些党员干部脱离群众的种种弊端, 许多人至今非常怀念革命战争年代的党群干群关系。

 抗战时期,由著名爱国华侨陈嘉庚率领的南侨总会慰劳团回到祖国, 慰劳抗战中的祖国军民。

 在重庆, 陈嘉庚看到的是官僚腐败, 民不聊生, 民怨沸腾; 而在延安, 他却看到官兵平等, 军民团结, 同仇敌忾。

 陈嘉庚由此得出结论说:

 “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进入新时期, 党群关系、 干群关系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影响和制约党群干群关系的深层次矛盾日渐突出。

 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着眼, 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 改善党群干群关系乃是当务之急。

 在加强制度建设的同时, 党员干部应当主动“接地气”:

 坚持一切为了群众、 真心服务群众, 切实维护群众的利益; 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检验工作的第一标准, 让

 群众来参与、 让群众来评判、 让群众唱主角; 视群众为亲人、 把群众当主人; 感恩群众、 敬畏群众, 牢记人民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 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只有这样, 才能以实际行动回答好、 解决好“为了谁”、 “依靠谁”、 “我是谁”的问题。

 总

 结

  “乐民之乐者, 民亦乐其乐; 忧民之忧者, 民亦忧其忧。

 ”始终坚持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 与群众心心相印、 息息相通, 才有资格、 有底气在群众面前说: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


推荐访问:2012年4月20日党建学习记录 党建 记录 推荐

猜你喜欢